【貼心乾貨】在大學裡感覺孤單怎麼辦
1 人贊了文章
時至今日,當有人向我提起「孤單」兩字,我都會回想到我的大二。
那個時候我跟原本交情不錯的朋友大吵一架,成了連最為簡單的一聲招呼都不知怎麼說出口的陌路。我有時候在籃球場旁遇見她,她上完了公選課,跟新朋友們走在一起說說笑笑,我於五米開外看見了她,但不敢上前。
我就假裝要系鞋帶,悄悄地蹲在了路邊,直到她們走遠。她們手挽手,眼睛放鬆得彎彎,揚起一路明亮的喧鬧,而我彷彿置身雨中。
你們知道什麼叫孤單透頂嗎,那樣的瞬間,我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了孤單透頂。
我試著去新交一撥朋友,但我發現朋友這事兒吧,不能勉強。
我也難過,也有蒙著被子哭的時候,也給家裡打電話,說我不知道要怎麼熬下去了。
但是怎麼熬下去的呢,就是後來我下定決心了,要去接受「我就是很孤單啊」的事實。
我開始每天一個人背著書包去自習室,學校里的自習室在春季陽光最好,我會坐在西南角點一杯拿鐵,寫一篇又一篇的文章。
我還一個人埋頭看了很多的書,泰戈爾、余華、韓松落,都是些美極的表達,我拿一個四四方方的本子,一字一句地摘抄。
我去交了兩三筆友,跟他們其實也不算多親密,但我們會交換新鮮的稿件,然後誠摯地相互點評。
其實,我在大二這段時間的積累,非常重要。
這是我最孤單的一段時間,我沒有聚餐,沒有約會,沒有一大把平攤青春的朋友,但這也是我最充實的一段時間,我閱讀,寫作,不斷挖掘自己,我每天一人,踽踽獨行,看似清苦,但在不知不覺間,我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至少一段獨處的時間,這段時間裡你刪除不必要的酒肉聯繫,撇開那些「亂花迷人眼」的交際,認認真真地尋覓自己: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要做什麼。
這太重要了。
我在學校讀書最大的感受,是這裡的人其實都很享受獨處。
在圖書館的時候你很難看到三兩結群,最常見是一個人背著一個書包,裝著一杯水,拿出五六本書,從早上開始,安安靜靜讀到中午。去食堂一個人吃完飯,在路旁買點水果,接著再回圖書館,繼續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
甚至走在路上,最常見的也是形單影隻的一個人,你會發現他們有一種很鎮靜的風範,雖行色匆匆,神情卻格外堅定。
倒是一個人的時候最快活自在,時間全由自己支配,而至於孤不孤單,這只是主觀感受。像我當年一個人看書、寫作的時候,我其實沒覺得自己可憐,同情自己沒朋友,或者怎麼樣。
因為我在向內挖掘自己,這是一種樂趣,這不是可憐。
後來你們就會明白,人的生活有兩個部分,一是向外,一是向內。
向外的生活,顧名思義就是去拓寬,多交朋友,多赴場合,多見世面,它給你更多的面具與包裝,讓你在刀光劍影的成年叢林里,有所認知,有所防禦。
向內的生活,是去做一些看起來「無意義」,或者很孤單、很乏味的事情,比如閱讀,比如書寫,比如思考,它不曾顯示出來,卻隱隱地影響著你。
向外的生活人人謳歌,向內的生活卻被忽視,於是你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活得滿滿當當,卻似乎不知所以。
「好像每天都有很多安排,可回頭想想,又好像什麼都沒做?」
不僅如此,我們還太容易對著一點點孤單歇斯底里,覺得自己遭受了天大的委屈,可我們終究會發現,孤單是正常的。
微信好友四位數的人會孤單,每天飯局不斷的人會孤單,一條朋友圈幾百個點贊的人會孤單,深夜唱K蹦迪的人也會孤單,誰都孤單過,誰都會在不論多麼五光十色的日子裡,繼續撞見孤單。
而我們面對孤單最好的智慧,就是承認它,別逃避它,但也別把它看得太重,接著學會享受它。
劉瑜在《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里寫過:
「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後來我覺得孤單是很凄涼的一件事,現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讓它成為一件事。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而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著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
相信我,當你感覺孤單時,你其實是得到了探索自己的時間和機會。探索自己的快樂,比敷衍外人的快樂,要牢固得多。
誰說這樣的快樂就不美妙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