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雜文三章

論書雜文三章

來自專欄大王的晚茶14 人贊了文章

引言

有一段時間,知乎手機端無法發專欄文章,有些臨時的文字,就碼在想法里。回頭看看,有三章還可以,現在把它們編入專欄,請諸師友指正。


  • 養一段精神

若有人來問我寫字——寫字最重要的是什麼,可能我給的答案每次都不一樣。但如果眼下來問,我一定會回答,最重要的是要養一段精神。

且試想著看看,這個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姿態。我每天看花花草草,但又有誰能說得上天底下有多少種花,多少種鳥;又有誰可以探究究竟每個葉子是怎樣的脈絡,雪花的六葉到底能拗出多少種造型。我想即使我有這個心思,我的生命也沒有那麼長。

所以逐漸的,我喜歡安靜的東西,喜歡平淡而雋永的東西,喜歡沉默,喜歡笨拙而勤奮的人。多言與旖旎的文章,如同繁花飛鳥,除了稍微擾亂一下道心,並不能令人受益。好吧,我可能是老年人。

寫字,要把精神凝聚到筆端,這是會與不會的分水嶺。都會寫,誰更好呢?那要看誰的凝練度更高,並不是誰的姿態豐富一些,這是我的書法觀。

如同地面每天會臟,用筆也不是一得便永遠不會失去,每天需要打理,就是靠每天凝聚一下這個功夫,來養人的一段精神。

一個成熟的書家,筆下要暢達。達是得力,暢是氣息無滯。沉著得力的時候,往往疙疙瘩瘩不通暢;通暢的時候呢,又不能處處留心,失於孟浪。兩者兼具,不容易的。

所以我每天寫字,都在用筆中徘徊,如同地面,髒了又掃,掃了又臟,總做不到一下就對。今天好一點,明天差一點,左右相持,日子便一天天消磨過去了,以至於來不及顧及形體。好在,這個根是種下了,只是要養。

等到有了這一段精神,那麼才是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也就是不古不今,亦古亦今。有古人氣度,但與時代不違和,有時代的氣息,又符合古人的法度。其實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自己,什麼是古人?那些在過去的時代活的自然而然的人們。

古今不違,自然而然,並不是從點畫中來,只是從人的精神中來。並不是沒有好的字,只是沒有那樣的人而已。

一段精神,養養看,每個人都不一樣的,都有作聖賢的希望。


  • 少數字說

寫字最終落個什麼,落一個身心柔軟。

一個身心柔軟的人,即便熟悉整個世界的套路和惡趣,還是保有一分善意。

靠這一分善意撐著,寫出字來,才不誇大,也不猥瑣,原原本本,不慌不忙的,把自我的氣息吐露一番。

古人的筆下之所以感人,技術的高妙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心裡不能空著,整篇的字眼,一個字一個字,吞進去,再吐出來,這些文字是首先打動了自己的,隨後才能打動別人。

一個作家,說自己總感覺一腔的感情,似欲噴薄而出,但是站在山巔,站在海岸,除了聲嘶力竭的吼聲,拿不出像樣的文字,因為他心裡是空的。

書家長篇的抄寫,要看看詩文是不是真的理解,是不是他的文詞打動了你,如果只是人型印表機,那肯定不足以動人,因為心裡是空的,沒有用的。

所以少數字,不僅適合這個離開了作文與應對的時代,也符合現代人快餐式的根器。

我們的偶然欲書,有時候是某個字眼的突然浮現,撥動了心弦,咂么滋味還不夠,還想把他寫出來,這個通過筆端往出流淌的過程,心就不空,有這一分善意在,所以踏實。

少數字,現在第一想到日本人。井上有一的視頻很火爆,這是一個真藝術家。國內模仿的人多,畢竟差出一層,用筆的原因。

有人說,胡亂塗抹,算什麼用筆。其實只看一點,他作字,不僅力沉,復能氣柔,就非尋常能到。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昔我往矣。

燕子呢喃,深解般若,善說法要。

且放心。

花香不在多。

靜坐的時候會冒出這種斷章的詞句,繼而再寫,總能有所會意。

少數字,是不錯的。


  • 文字的境味

文字是有境的,書寫也有境,境境相轉,晃動人心。所以有時候認為是虛幻的,也能成就現實;很現實的,也可歸於迷信。畢竟人的心理與生理,相耦難分。

介於以上,以往聖賢,對於錯的,不好的,把它遮掩住,不讓人看,其苦心在於,讓人心在好的境況下熏染,並非虛偽遮掩那麼簡單。

如王陽明說,知道好的就可以了,問壞的幹什麼?知道是亂臣賊子就可以了,問其事迹做什麼?但人心浮動如此,總希望知道根底,總以為多知多聞是聰明,其實福薄慧淺故。

前兩天,我和嘉木兄聊天,他說想寫個書房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我說那很便當的,等我返滬,於飲茶時援筆立就。後兩天,我一想,不對,不妥當。我會回頭當面向嘉木兄建議,還是調換個內容的好。

哪裡不妥當?這個對聯張充和先生寫過的,是不錯。但是境味過寒,且涵泳久之,與楊絳先生「與誰爭我都不屑」一樣,仍有未平氣,也許契合一時的心境,但長期懸掛,於人有損。

若書房聯句,還是寬厚平和的格言最好,比如人有善心天必從,給人以慰藉;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自有一種清貴;書不甚解琴無弦,是一種曠達;等等吧,這些長期看,氣息轉和,於人有好處。

徽宗品太湖石,曰瘦、皺、露、透。滬上半窗先生說,有一個好字眼兒沒有?以帝王的福報都架不住,落得個凄涼,況於常人。

昔趙?叔未享高年,好事者以為長期與墓誌拓片相伴故,也是鬼神之論了吧。


推薦閱讀:

TAG:書法 | 毛筆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