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倭刀更受中國人歡迎的日本特色武器:明代中式薙刀鑒賞

比倭刀更受中國人歡迎的日本特色武器:明代中式薙刀鑒賞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59 人贊了文章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反了。康熙分派漢軍正白旗的蔡毓榮專督湖廣,防守荊州,進而率水軍殺入洞庭湖,與吳三桂大小戰十餘次。打完洞庭湖後,清兵兵分四路,首尾夾擊,吳軍敗退鎮遠。蔡毓榮乘勝追擊,殺進雲南。著名的《蔡毓榮南征圖卷》就記述了蔡毓榮從守荊州到平雲南的過程。比如個人對於大清皇帝和漢軍正白旗將軍在內戰中砍了多少首級,立下多大赫赫武功毫無興趣。筆者感興趣的是這個圖卷局部出場的一種武器。

這個局部描繪的是辰龍關戰役(1680年)。大將軍的營帳周圍插滿了完全不屬於《皇朝禮器圖式》的長柄武器。顯然,這些兵器都是要用的。請不要說這些都是禮器,中式禮器的特色是成對出現。比如下圖

可以看到,官老爺需要能夠成對出現、分列兩旁、戰鬥部巨大明顯的兵器來彰顯老爺的威風。這才是禮器。當然進入照片中這個時代,老爺們手下的兵丁經常維持不住戰線,被各路土洋泥腿子殺進中軍帳的情況很常見。所以這些禮器也多有揮砍使用的痕迹。即使如此,這些武器並沒有因為砍過人而變得好用起來。和照片中的樣子不同。《蔡毓榮南征圖卷》中出現的長兵器體態修長,沒有過於寬闊的刀刃,重量分布十分謹慎,戰鬥部設計的非常好。這些實戰兵器不見於《皇朝禮器圖式》的原因只有一個:這是明軍的軍器!

▲蔡毓榮畫像來源見水印

(PS:蔡毓榮這個人很有趣。他爹是遼寧錦州人,是跟著祖大壽一起降清的,任過順治年間的漕運總督和兵部尚書。他本人在平三藩的過程中絕大部分時候統帥的都是漢軍旗。所以這張圖忠實記錄了他麾下鮮明的漢軍旗特色。身為大清的封疆大吏,蔡毓榮滅吳三桂時竟然收了吳三桂的孫女當妾,最後因為這個事被康熙判鞭一百,戴枷遊街示眾三個月,然後抄家,發配到黑龍江充軍,繼續為建設大清添磚加瓦。求仁得仁,完美的言情小說豬腳。可惜最後康熙心軟了,赦還。這出悲劇沒有完美收官)

▲《綉春刀》中周一圍扮演的角色扛著明代長刀

大明在和倭寇戰鬥時,除了認識到日式雙手長刀的犀利,還發現日式薙刀非常順手好用。其實這種長柄有扁圓形橫截面,可刺可砍的武器中國一直都有。鈹就是其中的代表。不過鈹的傳承在漢代就斷了,到明代已經鮮見「劍做矛裝」的長柄武器。有劍一般細長矛身的矛倒是不少,不過杆子橫截面是圓的不適合揮砍。薙刀刃部相對較小,不像偃月刀這麼巨大,揮舞起來十分靈活,在中國東南山多水密的地區展現出極強的戰鬥力。《武經總要》記錄的眉尖刀和薙刀很像。但是和明代的薙刀沒有傳承關係。近期我在網友豬糯糯處,就見到了一把這樣的明代薙刀。

全長65~66cm,刃長38cm,全重456g,刀根部11.5~11.6mm厚,刀劍2.1cm寬,刀根部2.81cm寬。物打區2.4cm寬。刀莖2.2cm寬,莖尾11.1cm寬,11mm厚。刀莖向上5.5cm處有樋,樋長15cm,左右樋有0.3cm的尺寸誤差。樋寬6mm,深1.9mm。這個薙刀是一根直條,看起來有弧度是因為刀莖有點側彎,需要修復時矯直。任何稍微了解過日式薙刀的朋友都能看出來,這就是中國土產的薙刀。

▲ 日本薙刀

實際上絕大多數明代薙刀都是刀匠用想像中的日本貨作為參照。除了刀做矛裝這個思路來自日本外,從技術到形象全都和日式薙刀不一樣。也正是由於刀做矛裝這個思路,明代的各種薙刀其實就相當於把腰刀的柄拉長。相對而言,這一把已經算是很在意刺殺效果的薙刀。很多明代的薙刀甚至還保留了魚頭。不過有一點中式薙刀和日本薙刀是一致的。就是明代的薙刀刀鐔小且厚,上面還有切羽一樣的銅墊片。這一把薙刀的刀裝已經遺失,所以就沒有更多的圖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靈吸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中國人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