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醫生/醫學生跳槽那點事兒
來自專欄發現醫學7 人贊了文章
最近,後台一名童鞋來信諮詢,說TA是一名年輕主治,在某市一家著名三甲醫院的介入科,本來業務做的風聲水起,突然醫院一聲令下,把介入科的病房取消了,從此只能做手術,但是沒有床位,醫院也沒有開展介入的日間手術,因此收入銳減。與此同時,主任快退休了,沒動力改革、向醫院爭取權益。這位同學一來覺得發展受限,二來覺得收入太少,遂一拍大腿,決定——跳槽。問我怎麼看?
我還能怎麼看?只能苦口婆心的往回勸啊!醫生的跳槽和其他行業的跳槽實在是太不一樣了,說跳就跳衝動的,90%都還不如原地待著的好。且聽我慢慢道來。
先說結論,35歲還沒升到副高的人,在公立醫院的醫生市場上是沒有議價權的。一線城市的博士主治和二三線城市的碩士主治,是最高不成低不就的人群,市場上一抓一大把,你和別人在用人單位眼裡並無本質區別。扎心了老鐵!沒辦法,小姐姐我的使命就是讓諸位避免采坑的呀。從職業屬性上來講,醫生這個行業要能做到獨擋一面是需要一定時間積累的。任何一個專科領域,一般需要至少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5年),並且擔任主治2-3年、最好5年,才能達到對專科內所有疾病的診療都爛熟於心,同時具備一定的領導力和全盤意識,懂得如何和其他上下游相關科室的溝通和合作,懂得如何教學和培養人才梯隊,初步懂得科研對於學科發展的意義。只有這樣,才是一名既有手藝又有思想格局的成才醫生,才具備在醫療人才市場上擁有話語權的必要條件。這就意味著,培養一名獨當一面醫生,需要大約7-10年的時間。
醫生成長和成熟的客觀規律是呈階梯狀發展的,工作若干年、過關升級打怪到一定程度,量變積累到質變,才算上了一個台階。如果沒有到達新的台階,那麼此前的幾年積累其實是沒什麼價值的。例如,住院醫當了三年就辭職,和當了一年就辭職,在用人單位眼裡是沒有差異的。主治當了一年就辭職,和主治當了五年還沒有晉陞副高相比,也是差異不大的。小姐姐敲黑板,劃重點!別輕易辭職,80%的醫生辭職了混的都不如以前!如果因為任何原因決定職業轉型,也請一定「熬」到站上新的台階之後再做考慮。有的時候你會發現,站上了新的台階,也許風景還挺不錯。
讓我們再換一個角度。先舉個栗子。又有一位後台諮詢的童鞋提到,自己碩士學歷剛剛聘了主治,想換一家醫院工作,但是找工作時屢屢碰壁,發現自己心儀的地方對方都看不上自己,非常困惑不解。放著別動,讓小姐姐來幫你分析分析原因!
這位同學過於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為中心了,缺乏市場化的思維。試問,一個普通醫院的低年資主治,市場上同款型的難找嗎?可替代性強還是不強?能為用人單位帶來什麼價值?現實是,這種資源並不稀缺,尤其一線城市一抓一大把,妥妥的買方市場。站在公立醫院的角度,切換平台更看重由導師帶來的專科領域的人脈資源,例如如果你是XX市醫學會XX醫學分會XX學組秘書,導師肯幫你引薦,那麼以上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站在私立醫院的角度,如果你是大V科普做的好,有個人品牌、能帶來一定的患者流量,那麼甚至無論職稱高低,也會非常受用人單位歡迎。如果以上條件都不具備,那麼就請你放低選擇標準。而往往更好的選擇是,繼續在原來的平台上紮實積累,等再站到下一級台階上時,你會發現眼界和選擇範圍會大大不同。
最後,如果出於客觀原因一定要跳槽,請趁早——醫學院剛剛畢業、或者剛剛拿到主治資格最好。因為這時機會成本最小,退一萬步講,反正還年輕有試錯的空間,大不了前面幾年就當沉沒成本了。
人生嘛,不回頭一直向前看,幸福感才比較高的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