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到底屬於哪個國家?

耶路撒冷到底屬於哪個國家?

來自專欄約旦河西岸駐外日誌4 人贊了文章

在搜索框中輸入「耶路撒冷」,聯想詞往往是「耶路撒冷是哪個國家的」。

首先需要說明,耶路撒冷屬於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

這是一個存在爭議的問題。

特意上我國外交部網站查了查,以色列國情概況中有這樣的介紹:(以色列首都)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JERUSALEM)。

1980年7月30日,以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

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存有爭議。目前,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將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在巴勒斯坦國情概況中,關於首都的介紹如下: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目前巴勒斯坦總統府等政府主要部門均設在拉姆安拉。

就是說,以巴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上存在嚴重分歧。

而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決定。」

耶路撒冷是哪個國家的?

上文所述應該便是最為政治正確的答案。

不過,雖然尚有分歧,雖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但目前,耶路撒冷完全被以色列控制。

「以方將耶路撒冷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將總理府、議會、大多數政府部門和最高法院設在此地。」

此外,隔離牆已將耶路撒冷圍了起來,使之與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徹底隔開。

政治話題有些沉悶。回到城市本身,不得不說,我所去過的耶路撒冷是座美麗而平靜的城市。

這座城市不大,是座小山城,建在起伏的山丘上。

走在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放眼望去,樓房錯落有致,很有層次感,高樓大廈極少,也很難見到玻璃幕牆的現代建築,房屋外牆基本都是當地特產的米黃色石磚,顯得格外素凈,整潔。

金色的耶路撒冷並非虛有其名。太陽落山時,夕陽一照,耶路撒冷的石牆樓房全都染成了溫暖的淺金色。

落日時分,茫茫天地間一座金色的城池,此時此景美麗非凡,讓人只願安靜坐著,放空大腦,忘掉俗世的煩擾。

近十年來(至2011年為止),耶路撒冷的安全局勢很穩定。

由於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起義結束、隔離牆建成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嚴控,爆炸襲擊在耶路撒冷已基本消失。

好吧,有必要提及,2011年3月,時隔七年,耶路撒冷又發生了一起爆炸案,炸彈藏在公交車站附近的一隻手提箱中,造成一名英國遊客死亡。

爆炸案過後,耶路撒冷很快就恢復了正常和平靜,居民繼續上班、上學、逛街、購物,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繼續遊覽、拍照、逛街、購物,正常和平靜得好似一切不曾發生過。

(最近查新聞,近年來,耶路撒冷發生了數起針對猶太人的街頭持刀襲擊、卡車衝撞人群的事件。巴以衝突自2015年9月起再次升級)

除了美麗和平靜,耶路撒冷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多元化。

這座城市既有古老的一面也有現代的一面,既有宗教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

在老城內,你會看到猶太教堂、基督教堂和清真寺相距不遠,也會看到頭戴黑色禮帽的正統猶太教徒和蒙著黑色頭巾的巴勒斯坦穆斯林婦女擦身而過。

在老城外,你會看到設計現代的酒店、咖啡館、精品店,也會看到穿著時尚的年輕男女坐戶外喝咖啡,或是在時尚服裝店裡挑選最新上市的牛仔褲,你還能看到的銀色的輕軌列車在城牆旁緩緩駛過。

頭幾次去耶路撒冷,這座城市的一切對我來說還很新鮮,這些奇妙的混搭組合衝擊著我的視覺和感受,令我著迷、不解與困惑。

我曾在日記中用矯情的文藝腔寫道:

是的,一個人無法真正抵達耶路撒冷,那有一座東城,還有一座西城;

那有一座老城,還有一座新城;

那是猶太人的城,也是基督徒的城,還是穆斯林的城;那是暴力的城,又是和平的城;

那是苦難的城,又是美麗的城;

地上有一座耶路撒冷,天國還有一座耶路撒冷。

給你一篇過去的日誌,看看當時的文字。只能感慨年紀大了,再難寫出這樣的詩。

我還曾造作地寫道:「老城裡,每一塊磚石似乎都見證了兩千多年來曲折的歷史,空氣中都回蕩著濃濃的、超越世俗的文化氣息。」

好吧,我承認,再讀這些文字,我竟有點兒不好意思。

哦,當時我文藝青年的心靈受到了何等的撞擊?

不過,耶路撒冷在歷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積澱深厚,除非心靈麻木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對此都應有所感應,我似乎該為自己曾擁有敏感而細膩的心靈而感到慶幸。

不再抒情,說回歷史。

從古至今,因為地理位置、宗教、政治地位等原因,耶路撒冷的命運一直都沒有消停過。

這座城市在不同國家、宗教與文明之間幾經易手,上演著衝突與殺戮、征服與摧毀,當然還有重建與復興。

有人說,在耶路撒冷,你會發現神性、人性還有非人性,你會感受到宗教神聖與莊嚴,也會發現在宗教的名義之下,人世間利益鬥爭的腥風血雨。

兩千年前,耶路撒冷曾是古猶太國的都城,是猶太教聖殿的所在地。

之後,古猶太國被羅馬人征服,猶太教聖殿被摧毀,猶太人被驅逐,開始流亡世界。

羅馬帝國的康斯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後,耶路撒冷成為拜占庭帝國治下的基督教聖地。

三百年後,阿拉伯人橫掃西亞北非,在耶路撒冷留下伊斯蘭教的印記,並在猶太教聖殿遺址之上建起清真寺。

此後,阿拉伯帝國統治耶路撒冷十餘世紀,這期間,有一位極端的哈里發迫害非穆斯林,摧毀猶太教及基督教堂。

為爭奪聖地,歐洲十字軍東征,一路燒殺擄掠,兩大文明的衝突史從中世紀就開始了。

隨後,奧斯曼帝國將耶路撒冷納入版圖,此時,大量猶太人已移居耶路撒冷,在老城外安家落戶。

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開始了對耶路撒冷的委任統治。

再後來,聯合國提出分別建立阿拉伯、猶太的兩國分治方案,並將耶路撒冷國際化,猶太人基本同意,以色列國及時成立,阿拉伯國家對此強烈反對,與以色列開戰,耶路撒冷再次變為交火的戰場,成為一座分裂的城市,東區被約旦控制,西區被以色列控制,中間的界線有狙擊手駐守,是軍事禁地,氣氛肅殺猶如死亡地帶。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從約旦手中奪取包括老城在內的東耶路撒冷。

從此,以色列控制了耶路撒冷。

歷史似乎回到起點。

推薦閱讀:

TAG:以色列 | 巴以衝突 | 巴勒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