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管教你,我的孩子(上)

拿什麼管教你,我的孩子(上)

4 人贊了文章

(註:本文內容只適用於8歲以下兒童)

我相信你已經試過很多種方法了:拿走孩子的玩具,不準TA玩遊戲,不帶TA出去玩,甚至罵TA打TA。試了種種懲罰,為什麼你的孩子還總是那麼不聽話,不講道理,愛哭鬧?而你自己可能已經因為無休止的講道理,和一次次的失去耐心之後和自己心目中的「好家長」形象漸行漸遠。究竟是你下手太輕還是用錯了方法?

懲罰到底有沒有用?

回答這個疑問之前,請家長們先回答這個問題:你用懲罰來管教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a. 幫助他成長為一個各方面都出色的人

b. 想幫助他即使在你不在的時候

c. 教會孩子什麼是對錯

d. 想控制你孩子的行為

如果你只是想控制孩子的行為,那請繼續用懲罰,而且越嚴厲越好。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前三項選擇之中,懲罰不僅不能幫你實現你的目的,反而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阻礙。


為什麼懲罰沒有用?

1. 忽略孩子的好行為

有些家長抱著「理所應當」的態度行慣性地忽略孩子的好行為,尤其是和學習無關的好行為(如懂禮貌,收拾玩具,生氣了卻沒有大發脾氣)。即使是偶爾的表揚也要看家長的心情。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像在當童工:工作沒有報酬,但是出了差錯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人人心裡都有一桿公平的秤,這桿傾斜的秤會時不時提醒孩子對自己說「等我長大了就不用聽爸爸媽媽的話了。」 這樣的心態已然是孩子給家長埋下的青春期叛逆的苦果。

2. 孩子無法真正「心悅誠服」

很多家長在實施懲罰之後都會先問一個拷問孩子靈魂的問題:「你知道錯了沒有?告訴我你錯在哪兒了?」只有得到孩子類似於「對不起,我不應該XXX」的回答後,才願意原諒孩子。那孩子真的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教訓了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同樣的錯誤總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職的Gershoff博士在對88篇關於體罰孩子的研究結果的雲分析中指出,體罰雖然能讓孩子更快地服從家長的命令,體罰和孩子本身的暴力行為成正比,且和孩子的道德內化(也就是孩子是否真正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和精神健康成反比。

也就是說孩子懲罰的主要功效是讓孩子停止當下的不端行為,卻沒有真正學到為什麼自己的行為是不端的,且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應該怎麼做。

3. 在錯的時間講道理

有些家長看到這裡可能會提出異議「我明明每次懲罰之前都會先和孩子講道理啊,這樣TA應該能學到自己為了錯了!」不是講道理沒用,而是講道理的時機錯了。

有些家長習慣挑在孩子正在生氣或者哭鬧的時候,或者孩子剛從這些情緒緩和下來之後給孩子講道理。家長們可以回想自己小時候,在被父母罵到哭,或者被罰站牆角的時候當時在想什麼,一定不是「哎,我今天真的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媽媽罰我是應該的,我下次一定不能讓她失望了」,而是大寫的生氣或者害怕!

無論是什麼懲罰,在生物層面上對孩子來說類似於受到威脅,而人類受到威脅時就會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兩種激素能幫助我們要麼對抗要麼逃離威脅。換句話說,孩子在被懲罰時,大腦會專註在如何對抗(對應生氣的情緒)或者逃離(對應害怕的情緒)懲罰自己的人,已經沒有多餘的腦力去分析和理解父母給自己講的道理了,事後也不會留有多大的映象,何談從錯誤中成長呢?

戰鬥或逃跑反應:圖中的孩子因為環境中的某種刺激,瞳孔放大,臉部變紅,身體發抖,心跳加速,已做好了戰鬥或逃跑的準備

4. 教會孩子如何撒謊和不被抓現行

有些孩子不僅重複性地犯同樣的錯誤(可能是習慣了相同形式的懲罰),甚至變本加厲,不僅犯錯,還學會了用謊言或其他搗蛋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錯誤,這使得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懲罰越來越嚴厲。這是因為孩子不僅沒有從懲罰中真正學習到自己行為錯誤的原因,越來越嚴厲的懲罰反而讓孩子產生了「家長是危險的」和「只要不要被發現就沒關係」的概念。結果就是聰明的孩子創造了各種各樣不被抓現行的方法,或者只在家長不在的時候偷偷犯錯。


為什麼懲罰沒用很多家長卻喜歡用?

1. 當下有效果

上文中已經多次提到,懲罰能讓孩子快速地服從家長的命令,再加上孩子的一把把的眼淚鼻涕和委屈的表情,既達到了停止孩子錯誤行為的目的,又給了家長「孩子已經認識到錯誤」的假象,從而讓家長覺得懲罰是有效的管教孩子的錯覺。

2. 懲罰對家長來說更容易

無論懲罰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是否有效,執行懲罰對於一些家長來說起到了發泄情緒的作用。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的過程中會氣憤地說「你是不是要氣死媽媽才甘心?」甚至罵著罵著自己先哭起來了。這說明家長在這個時候的主導情緒是委屈。這種委屈的背後經常帶著類似於「媽媽這麼幸苦生你養你,換來的是你這麼不聽話嗎?太不公平了!」的想法。這種「意難平」最好的解藥就是犯錯者的眼淚和道歉,而懲罰是換得眼淚和道歉的最快途徑。

除了有效發泄家長委屈和生氣的情緒,懲罰相比於下文中會提到的其它解決方法,無論在腦力還是情緒上都相對便捷和輕鬆。

3. 我就是這麼長大的

很多家長小時候也受過各種各樣的懲罰,很多從當年父母最重說出的台詞和懲罰的流程早已倒背如流,信手拈來。因為當年自己在犯錯時除了懲罰和沒被抓到之外沒有其他的體驗,導致父母現在看到自己孩子犯錯時,懲罰成了第一個進入腦海的解決方式。可是自己經歷過的就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嗎?


那孩子犯錯應該怎麼辦?

(註:以下所有方法都改編自耶魯大學Kazin教授多年研究的《家長管理培訓》(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所有方法都需要主要家庭成員的一致配合,需要至少2星期的時間見效)

雖然沒有任何一種育兒方法適用於所有孩子,但如果您已經多次使用懲罰卻還是不見效,不妨試試看以下的方法:

1. 表達對孩子的理解

孩子做出任何不端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合理的需求。偷糖吃是因為餓了,玩遊戲停不下來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和同學打架是因為自己的尊嚴被冒犯了,等等。我們可以去糾正孩子達到目的的不良行為,卻不能忽視孩子行為背後的合理需求,可懲罰往往把需求連帶著給否定了,讓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不能彼此理解,而沒有理解何來真正的聽從?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第一時間表達對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的理解。比如一個孩子因為正玩在興頭上,不肯收拾玩具。這時候家長應該先表達對孩子的解:「我知道這是你最喜歡玩的遊戲,捨不得把玩具收起來,媽媽理解你。」當孩子了解你能充分理解TA合理的需求,就會在情感上更容易聽從你接下來的話。

2. 給孩子糾正錯誤的機會

表達理解之後,家長應給孩子一次改正錯誤的機會。大多數孩子犯的錯都是無意的,可能在犯錯之後就已經立即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時家長應在孩子情緒相對穩定,大腦還沒有分泌過多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

在同樣的例子中,家長可以說「現在請把玩具放回到玩具箱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按時出門吃好吃的晚飯了!」注意家長在給改正的機會時,態度禮貌(用了請),給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指令(把玩具放回到玩具箱中,而不是把玩具收起來),並且具體地給出了理由(因為要出門吃晚飯)。這三個細節更利於幫助孩子穩定情緒,相對容易地糾正自己的錯誤,從而理解行為錯誤的原因(耽誤了全家出門吃晚飯)。

3. 如能改正,不論態度好壞,立即表揚

很多家長不僅要求孩子行為正確,還要態度端正。比如同樣的例子,如果孩子按照家長的要求把玩具放回玩具箱,但是卻是拖拖拉拉而且翻著白眼完成的,很多家長可能就會爆發:「你什麼態度!翻白眼是給誰看的!不想吃飯你就一個人待在家裡餓死算了!」

這就又回到「為什麼懲罰沒有用」的第一點:孩子已經按你的要求改正錯誤了,你卻用罵來懲罰TA,那下一次TA就更不願意改正錯誤了。

因為人類大腦和情緒情緒管理能力相關的組織要到20出頭才算完全發育好,家長這時應該理解並忽略和錯誤行為不相關的情緒態度問題,先把行為給糾正了。就好像你在網上買了破的衣服,你可以就這件衣服和賣家討論退款,但沒有必要先指責賣家的頭像難看。

情緒管理的神經網路(Kohn et al., 2014)

回到例子,你可以就孩子的行為給予具體的表揚:「謝謝你把玩具都收好了,媽媽好開心!」(而不是籠統的表揚,如「寶貝真乖」。乖在哪兒?)

4. 理清孩子行為的根源和目的

如果孩子還是不肯改正錯誤,家長應先分析孩子行為的根源和目的,再對症下藥。孩子的錯誤行為的根源和目的有以下幾種:

a. 為了吸引家長注意,或通過得到家長的注意達到其他的目的:如哭鬧,故意說髒話

b. 自娛自樂,和有沒有家長的注意無關:如玩遊戲不肯停

c. 病理造成的:如因有社交恐懼症不和家裡來的客人打招呼

a.如果孩子的行為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家長應該冷靜地忽略孩子的行為(不聽,不看,不回應),直到孩子停止錯誤的行為,並立即給予具體的表揚。比如孩子因為沒有買到想要的玩具而在商場哭鬧不肯定,家長應把孩子抱到牆腳,或其他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假裝玩自己的手機。等孩子安靜下來再表揚:「媽媽喜歡你安靜下來的樣子。」

b.如果孩子是因為自娛自樂,忽略只會讓孩子繼續沉浸在自己的不良行為中,所以不能忽略。這時家長可以用淘氣椅的方法去糾正,並在孩子糾正錯誤後立即給予表揚。因為淘氣椅的步驟較為繁複,請先諮詢專業人士再進行操作。

c.如果是病理原因造成的,請儘早諮詢專業兒童心理醫生進行治療。越早治越容易根治。

5. 等孩子完全冷靜下來了再講道理

等孩子心情完全平復之後,可能是隔天,家長再和孩子交流。講道理之前,家長可以試著了解為什麼孩子會有當時的舉動和TA當時的想法。也許TA打翻了顏料是為了給你寫生日賀卡,也許TA不肯停下遊戲是因為和出差的爸爸打了賭,也許TA一定要買到那個玩具是因為他看到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和自己的父母在玩這個玩具...


有些家長可能會疑惑:

「難道無論孩子怎麼做都不能懲罰嗎?」答案不是絕對的。孩子少數的惡劣行為,或涉及孩子自身及他人安全的行為也需要懲罰。到底是哪些行為,又該如何懲罰呢?請聽下回分解!

References

Gershoff, E. T. (2002). Corporal punishment by parents and associated child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s: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4), 539.

Kazdin, A. E. (1997). 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 Evidence, outcomes, and issu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6(10), 1349-1356.

推薦閱讀:

TAG:懲罰 | 育兒 | 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