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揭秘:氣沉丹田 | 老中醫帶帶我

唱功揭秘:氣沉丹田 | 老中醫帶帶我

來自專欄唱功大學4 人贊了文章

高音上不去?

低音下不來?

唱歌虛弱無力?

沒有氣息支撐?

這一切都應該歸咎於氣息嗎?

氣息又應該沉至丹田嗎?

今天,醬醬就來說說長期以來困擾我們的

氣沉丹田。

01

什麼是丹田

丹田,在國際聲樂界或醫學界,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它主要沿用於中國本土的傳統職業,譬如中醫、氣功師,等等。根據資料記載,「丹田」一詞,最初源自於道教,泛指煉丹師修鍊內丹之時,提供精氣神的各個身體部位。

哈哈,讀到此處,有沒有感覺玄乎,有沒有感覺封建迷信。然而,丹田確實如你們所料,本身就是古人們根據對自己身體內部結構的猜測,幻想出來的概念。但是呢,在某些方面,醬醬願做黑格爾的信徒,存在即是合理,竟然丹田作為一個傳統術語,經過數千年歲月,依然能夠流傳至今,我們便不能輕易地使用新知識去否定舊知識。接下來,繼續說說道教是如何定義丹田的。

道教將人的丹田劃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居於我們的眉心處,中丹田居於我們的胸口處,下丹田居於我們肚臍眼下方大約兩寸處。

我們常說的丹田,通常不包括中上丹田,而單指下丹田。許多聲樂教師常讓學生髮聲時氣沉丹田,也是指將氣息沉至下丹田,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是否合理呢?

02

聲音的形成

要搞懂「氣沉丹田」這樣的說法運用於歌唱之中是否合理,我們就需要清楚人類的聲音,也就是我們說話或唱歌的聲音,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們通過鼻子將空氣吸入肺內,肺部再將空氣壓縮凈化,產生氣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氣息),這些氣流會在我們發聲的時候,因為呼氣效應,繼而從氣管緩緩而上,抵達我們的聲門處。這個時候,一部分氣流在聲門下方吹動兩片聲帶,讓聲帶形成振動;另一部分氣流則從兩片聲帶之間的縫隙穿插而過,湧向口鼻腔,激起回蕩,形成共鳴。聲帶振動與腔體共鳴相互結合,最終就產生了我們交流或表達情感時的聲音。

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在聲音的整個形成過程之中,跟丹田,確切地說是下丹田,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這是必然的。一方面,我們的振動器官也好(聲帶),構音器官也好(口、唇、齒、舌、齶),它們都長在肺部及氣管上方,竟然想要產生聲音,那麼,自然便需要將氣流由下往上推送,如果試圖氣沉丹田,那麼,醬醬只能分享我國一位聲樂教育家的玩笑話:「什麼時候聲帶長在肛門處了,什麼時候氣息就可以沉至丹田了。」

另一方面,則是氣流沉至丹田從醫學角度來說的不可能性,因為,肺部至下丹田處,是沒有可供氣流通過的管道的,橫膈膜肌肉就是將氣流與腹腔隔離開來的一道屏障,氣流連腹部都沒有辦法抵達,又應該如何抵達下丹田呢。

So,醬醬認為學習唱歌,強調氣沉丹田,或者說強調氣沉下丹田,這是不合理,也不正確的。

03

真正的氣沉丹田

接下來的內容,是醬醬自己的假設,基於醬醬對於嗓音醫學的了解,為「氣沉丹田」這一說法,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若有疏漏或錯誤,歡迎大家指教。

竟然肺部產生的氣流沉至下丹田,從發聲原理以及人類生理的角度來說,完全不可行,那麼,難道說氣沉丹田完全就是一個違背現代醫學的偽概念嗎,究竟還能不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合理地解釋這個說法呢?醬醬的答案是可以的,只是我們需要捨棄下丹田這個概念,將目光投射給中丹田。

還記得醬醬剛才說過中丹田居於我們身體的哪個位置嗎,不錯,胸口處。那麼,胸口處可以對應我們身體內部的什麼部位呢,自然就是兩側的肺部呀。醬醬已經說過,我們吸氣的時候,空氣會從鼻子到達肺部,如果我們將這個過程理解為氣沉丹田,那麼,一切就都可以說得通了。

需要注意,這裡所談到的氣沉丹田,是指吸氣的時候氣息沉至中丹田,而當我們發聲時,我們是處於呼氣狀態的,不用醬醬過多贅述,想必大家也應該知道呼氣是依靠什麼部位,自然是口與鼻,所以,我們真正在說話或唱歌的時候,氣息絕對不可能沉至丹田,不論中丹田還是下丹田。大家不妨這樣去理解氣流的運作,咬字時氣發丹田,換氣時氣沉丹田。」

04

歌唱時小腹的作用

醬醬剛才有說道,橫膈膜是將氣流與腹部隔離開來的一道屏障,氣流根本沒有辦法到達腹部。可能會讓許多朋友大惑不解,竟然氣流沒有辦法到達腹腔,那麼,為什麼這麼多聲樂老師特彆強調唱歌時腹部的動作呢?

好的,我們必須先弄明白這個腹部的動作究竟是什麼:是指發聲時將小腹像救生圈那樣由外鼓起來呢?還是指根據聲音的延長小腹漸漸由內收縮並微微上提呢?

由外鼓起

醬醬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大家,這是錯誤的,這就是典型的深陷「氣沉下丹田」這層泥潭之中無法自拔的表現。我們發聲的時候如果將小腹由外鼓起來,會直接導致橫膈膜坍縮,肺部的氣流自然沒有辦法有效率地到達聲門及口鼻腔處,由此各種各樣的聲音狀況便會相繼出現。大家不妨去遊樂園玩玩跳樓機,在機器升起的時候開始發一個長音,不要間斷,堅持到機器墜落,看看這個時候,聲音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哇哈哈。

由內收縮

這便是許多優秀的聲樂教師們所推崇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竟然氣流沒有辦法到達腹腔,為什麼我們發聲的時候還要將小腹由內收縮並微微上提呢?因為,我們唱歌所需要面對的情況遠比說話更為複雜,包括長音、高音、顫音、強弱控制等等,這都是說話時所不需要考慮的,而唱歌如果考慮這一系列複雜的技術,所需要的氣流量,自然就相應地比說話時要大很多。如何將我們肺部的氣流更大程度地輸送至聲門處,小腹的動作就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如果我們將小腹由內收縮並微微上提,就能夠讓橫膈膜聳動,從而推動肺部,以讓更多氣流更多、更快、更強地排放出去,與聲門形成對抗。

經過這一系列解釋,大家有沒有發現,原來,我們唱歌的時候,氣流非但不是向下走的,反而是向上走的。

中國的聲樂教育,在理論方面,仍然是比較落後的。許多聲樂教師,常常會將中醫、氣功、甚至神學方面的概念,運用於聲樂教學之中,結果自然是令學習者感覺到抽象,無法理解。醬醬希望通過這篇文字,能夠讓更多同學以現代醫學概念入手,準確無誤地了解我們歌唱時的機理,從而不再被那些「形而上學」的術語所迷惑,越唱越好,越練越強。

推薦閱讀:

TAG:唱功 | 唱歌技巧 | 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