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期更新的躁鬱症康復之路(1)
4 人贊了文章
一、序
自從中學和魏天一交流過,相互診斷為躁鬱症患者後,我似乎就患上了躁鬱症。這病,在外人看來就像是間歇性神經病:明明上午還是一個積極發言,參與工作計劃,寫代碼的正常人,下午卻陷入抑鬱態,一邊刷知乎為憤世嫉俗的答案點贊,一遍消極地打發時間,不肯推進工作。
有時明明工作時間緊迫,希望多看一些專業書,寫一些自己的代碼,可這種狀態卻會對我不依不饒。尤其當我希望自己變「躁」一點時,抑鬱態的時間卻明顯增多了,以至於趴到床上還嫌累,覺得下去買盒酸奶比得上完成一個馬拉松,更別說看什麼書了。隨著病情的推移,我還繼承了中華民族落後地區諱疾忌醫的傳統,並沒有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而是嘗試使用一個碼農的思維去分析,解決它。
二、起點
計算機領域有一個名詞叫做「鴨子理論」,即一個東西如果它叫起來像鴨子,看起來像鴨子,那麼它就是一個鴨子。什麼意思呢,這個理論其實指代的是一種崇尚實驗性和實用性高於理論的價值觀,比如說一個方法可以解決特定問題,那麼我們可以暫時不去考慮它的實現是否優雅,代碼是否整齊,擴展復用性是否達標,它解決問題了!因為現實中沒有一步到位的方案,任何複雜解決方法都是在工程師一步一步實驗,一行一行代碼中迭代重構出來的,甚至你可以說,如果我現在只需要聽鴨子叫,那麼會使鴨子叫的函數目前就已經是一個好鴨子,至於鴨子跑和游泳,我們先不考慮,只要我們知道這些東西早晚會被我們實現就可以了。
簡單來說,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基於這個理論,我對躁鬱症做了一些側寫。
- 誘因可能是多種多樣,躁:一部積極的電影,某人的鼓勵,美好的風景、美食,希望等等;郁:不幸的消息,衰敗的現象,停滯不前的工作/關係,難題等。
- 越想長時間保持一個狀態,會越快切換到另一個狀態;越是在一個狀態上深入,切換到另一個狀態時就會越快。
- 燥-郁周期時間長度不一定,有時一個度的周期極長,有時又極短,但特點是不論長短它們一定會交替發生。
三、鴨子理論實踐
既然躁鬱症這麼不講道理,我也不用和它來什麼君子協定了,必須採取一些非常手段才可能有效果。針對三個側寫的策略:
- 誘因。誘因雖然多樣,但歸類可以是兩種,即消極和積極。人在少年時不應看過於消極、頹廢、三觀不正的各渠道信息,倒不是因為這些東西不存在或不合理,它們自有其道理,並且合理性不容置疑。但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容器,如果只裝滿了太多這樣的東西,那麼這個容器就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變得異於常人。異於常人也不一定是壞事,但結果卻是不可預料的,這是我的第一條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停止閱讀三觀不正的言論(知乎大量),看三觀不正的電影(你們懂的)。這也是為何過早為人事故的孩子通常不會太幸福的原因,提前用悲觀的情緒渲染了自己的未來,那麼即便未來本有可能性也會消失不見。那麼為何這些東西如此有吸引力呢?酗酒、性愛、暴力刺激、悲觀厭世,肯定其中的某個定在某個時期佔據了你的心神。它們會扮演一個末日預言者的角色,看,這世界也就這麼垃圾,我給你預言了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混蛋,你也別努力活著了,鼓勵你做一些刺激回報快,簡單直接的事情。本質上,三觀不正的東西其實是一部通向地獄的滑滑梯,半失重的快感無時無刻刺激你的神經,給予你墮落的理由,讓你以為它就是你的世界並且,你的世界是向下傾斜的。幸運的是,聰明人的三觀就像遊戲里英雄佩戴的符文,經過努力可以替換的。想想你為何會為某個英雄佩戴一種符文,是希望在線上打出優勢還是故意暴露弱點讓對面打爆你?現實中我們真的就像故意自己戴著錯誤的符文讓別人打爆自己一樣,所以我們要做一個三觀的機會主義者,讓三觀為我們服務,而我們對三觀沒有執念。什麼三觀讓我們在這個環境中生活得更理想,更好,而不違背法律道德,我們就秉承什麼三觀。
- 狀態。如果你意識並做到第一條,那麼至少不會惡化了。但你會發現你被困在蹺蹺板上,不是這頭上就是那頭上,日子總不能平平穩穩過去。那麼此時你就要有信心,告訴自己已經有人治癒了自己,並且這個方法大部分是可復用的。不要強迫自己在抑鬱時學習、看書、做你不喜歡的事情,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你應該緊緊抱著自己,對自己說你已經很努力了,你不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並且開始有方法有步驟在推進它,此時你就像電影《火星救援》中男主角馬克·沃特尼那樣,正在自己給自己動手術,正在自己給自己種土豆,正在自己給自己安排合理的食物水源分配計劃,如果你喜歡遊戲那麼就是在換符文(三觀)
- 周期。周期不定是躁鬱症最大的問題,與前面兩個相比,這個問題我暫時沒找到解決方法。有時經歷好幾次周期你似乎覺得自己掌握這個周期,好像是躁1個月,抑15天,可下次它又變了,抑鬱一個月的你幾乎崩潰了,為何還不好呢?我也不知道為何還不好,你只需要記住,這個狀態一定會有轉機。一個經驗之談:只要你意識觀察到自己處於一個狀態中,那麼它就快要好了!比較怕的是你在一個狀態中沉淪很久,自己也沒意識到,只是在這個狀態中憑本能行事。
繼續更新,與諸君共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