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的中餐我都不認識?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714-不認識的國外中餐
作者:酸奶沒泡沫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聲音資源載入中...
飲食
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國家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雙方的飲食文化自然會相互影響滲透。在肯爺爺、M記、漢堡王
開遍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時,吃中餐
也逐漸成了一些歐美國家生活的日常。不知道老外吃不吃得慣
但其實中國
缺乏世界級的餐飲品牌
,這讓中國人自己熟悉的中餐口味
沒有能夠
真正傳入外國。而歪果仁里的中餐超級粉絲,很可能自己都沒搞清楚自己吃的
到底是個啥
。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種人盡皆知的「美式中餐」已經經常被拉出來嘲笑,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之列。今天我們要來看看一些
相對小眾
的國外中餐。
我謙卑地來了
中餐在國外,尤其北美國家,是一種
很尷尬
的存在。各式中餐外賣、館子常出現在美劇中,讓很多中國人以為中國軟實力輸出成功,值得揚眉吐氣。但這樣想就
完全錯
了。其實在北美,中餐意味著廉價
,品位檔次也遠遠不及日料和法餐
,因此人們常常不願意花太多錢吃中餐,看中的也只是中餐的美味快捷、便宜大碗等特點。
為什麼他們會對中餐有這樣的看法?這跟中餐最初
進入國外市場的地位
不無關係。
19世紀中期,
加州
出現了淘金熱,華工(多來自廣東地區)進入美國,第一批中餐館
由此在美國出現。開館子的人多未經過專業培訓,做出來的菜也就是
隨便炒炒
的水平,著名美式中餐「炒雜碎(chop suey)」就是這時候出現的。炒雜碎
並不是很多人腦海中的「內臟集合」
可想而知,這樣水平的中餐館並不會得到已經
自認中產的美國人
青睞,服務群體主要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華工們。尤其是在19世紀80年代的排華法案
通過後,中餐在美國地位尤其低下,但餐館作為華工的主要收入來源
之一,從未被放棄經營。舊中國飯店
看起來b格挺高的啊
中餐真正開始風靡是
20世紀初
。中國人在美國潛伏了幾十年後,人口快速膨脹,影響力不斷增大,唐人街開始遍布全美,中餐行業也跟著爆髮式增長。70年代尼克松訪華
之後,移民法也得以修改,美國華裔數量再次增多,中餐的類別也變得更加豐富。到了1980年,中餐已經成為了北美公共食品消費領域最受歡迎的民族美食
,約佔美國少數族裔美食的30%,還湧現出了一系列美式中餐品牌Panda Express、PF Chang(隔壁的北美留學生已經哭了)。
儘管有了這些成績,中餐的標籤仍擺脫不了
「廉價」和「方便」
。據美版大眾點評統計,日料在美國均價超過了法餐和義大利餐,位列第一,人均近70美元,而中餐與印度菜、泰國菜等排在末端
,人均35美元左右。而每家中餐館的年均收入也比整個餐飲業的全國平均水平低至少40%
。
這種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投入的與其說是錢,倒不如說是文化本身
在歐洲國家,中餐的發展史
也是類似
的。雖然價格相對高了一些,但也一直算不上高端食物,在鄙視鏈里可能還不如5歐元一卷的土耳其烤肉
。
中華民族一向自詡是
「最會吃」
的民族,中餐在國外卻成了cheap(價格和品味兩方面來說)的象徵,這難免讓人覺得受傷
。
土耳其美食在德國的地位
相當於煎餅在中國
其實如果是因為他們嫌棄中餐不好吃也就罷了,但事實是他們吃到的
往往不是
日常跟我們打交道的食物。那些已經根據當地人口味被本地化了
的「中餐」才是他們眼中、口中的中餐。因為這些四不像的中餐而對正宗的中華飲食下結論,實在是一件不公平
的事。
這些變異中餐
究竟是個什麼尿性
呢?
被改造後的我
在美國密蘇里州的春田市,有一種雞料理會出現在幾乎任何一家中餐館的菜單上,那就是「
春田式腰果雞
」(Springfield-style Cashew Chicken),常被認為是非官方的城市招牌菜
。老婆餅里沒老婆
腰果雞里有腰果
春田式腰果雞是
腰果雞丁的變種
,發明者是來自廣東的華人梁榮恩。梁榮恩生於1920年,20歲時移民美國,加入美國國籍後應徵入伍,在軍
隊做廚師
。一位上校偶然間吃到他做的早餐,對他讚賞有加,升他做軍官的主廚。二戰後梁榮恩退伍,開了間中餐館,但不到一年就關門
了。而後和他的哥哥一起到格洛夫晚餐俱樂部做廚師,同時也開始研發
後來讓他名聲大振
的腰果雞。其原型腰果雞丁
(局長對各種雞丁來者不拒)
考慮到春田市本地人
喜愛油炸的口味偏好
,梁榮恩沒有選擇爆炒雞丁,而是
把雞塊沾上牛奶蛋汁,裹上麵粉,再重複裹上蛋汁和麵粉一次,入鍋油炸後瀝干,再用醬油和蚝油醬調製的勾芡醬汁淋在炸雞塊上,再加適量腰果和蔥花。完成後的「雞菜」名喚「春田式腰果雞」
,特點
是外酥里嫩,醬汁味道層次分明,入口油而不膩,質感爽脆,解饞又管飽。
1963年,梁榮恩在城郊開了家中餐館,
春田式腰果雞配上春卷與炒飯
是招牌菜。因為菜肴實在好吃,許多外地人慕名而來,餐廳因此名噪一時,許多當地的餐廳也跟風賣起了腰果雞
。腰果雞最火之時,當地培訓中心的烹飪課程也出了它的烹飪教程。在經營了34年後,餐館因梁榮恩的妻子去世而關門歇業,但春田式腰果雞仍是當地眾多餐館最暢銷的菜肴
。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時,「春田觀光局」為春田式腰果雞頒發了
「特別頂峰獎」
(2008 Pinnacle Award),以表彰梁榮恩的貢獻;密蘇里州議院也在同年通過了一項決議
表揚梁榮恩的成就。
一道菜成就了一個華人的一生,也確實影響了當地的城市發展。雖然
菜色本身怪了點
,但也算有中方的師承關係,味道似乎還算不錯?接下來要登場的「中餐」才完全是歪果仁自己搗鼓
出來的。
「糖醋」口味
的菜肴大家都不陌生,酸酸甜甜的糖醋魚和菠蘿咕咾肉就是典型,但是最常出現在歐洲、澳大利亞、南北美的中餐廳菜單上的卻是「糖醋雞」
(Sweet and Sour Chicken),由於西方沒有吃醋的傳統,所以菜肴直譯過來是「酸甜雞」。糖醋雞
無肉不歡的甜食控肯定喜歡
為什麼又是雞?怕是因為西方人
對雞肉愛得深沉
。
糖醋雞基本做法跟咕咾肉什麼的
大同小異
:雞肉切塊,裹上調好的麵糊糊入鍋深炸,最後淋上美味的酸甜醬汁——這種酸甜醬汁
才是最有說頭的。
酸甜醬汁
是由糖或蜂蜜與酸酸的液體(米醋,醬油等)混合,再添加姜和丁香等香料製成。中世紀時,酸甜醬汁已經出現在英國人的餐桌
上了,當時糖醋魚和糖醋裡脊已經是常見菜品
。又酸又甜的不止愛情
還有這種醬汁
除了最最普通的酸甜醬,西方人常會把一些
水果和蔬菜
加到醬料里(如菠蘿、甜椒、洋蔥等)來讓醬料的口感更豐富
;或在制醬過程中加入玉米澱粉
讓它口感更醇厚
;而隨著東亞美食影響力的擴散和醋在西方的普及,醋也會跟雪莉酒混在一塊兒成為醬料的一部分。
酸甜醬料在西方通常有兩種使用方法,一種是作為
烹調過程中使用的調料
,另一種是在主材出鍋後當做澆頭
。把做好的預備雞裝盤,醬料均勻淋在上面,那泛著光的瑩亮色澤已經足夠讓人垂涎欲滴了。如果嫌色彩不夠濃烈或是想要更酸爽的口感,番茄醬兄就該在此時上場了。(拯救了西方餐桌的新大陸神奇物種……)不淋上醬汁
這盤菜就索然無味了
吃了雞,蛋白質充足了,可國人一般習慣
以糧食為主
的飲食結構,很多人不吃主食就渾身沒勁。那麼下面這道偽中餐,麵食控
一(不太)定(可能)會喜歡。
1930年代,馬薩諸塞州的富爾河岸興起了一道中餐——
炒麵三明治
(Chow mein sandwich),聽起來就很像黑暗料理
。然而看起來更像!
炒麵三明治
通常長這樣
:盤裝肉汁打底,麵包放頂層,中間夾著炒好的棕黃色炒麵!麵包包著麵條,很有天津人「大餅卷一切
」的豪氣。這玩意看起來(似乎)不難吃,不過這種神搭配是怎麼出現的?暗黑系的朋友可能會偏愛這種色澤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馬薩諸塞州一帶經濟有待振興,卻來了不少
加拿大和歐洲
的移民。為了適應這些移民自己的飲食口味同時節省成本,當地華人就發明了這種別出心裁
的中餐,甚至打底的肉汁都是按新英格蘭地區的口味調製的。改良版 是不是美麗多了
這道中餐推出後,在當地還是
很受歡迎
的,不僅中餐館有供應,當地學校的食堂也會大批訂購,當地的美食家甚至都公開推薦過炒麵三明治。可惜這道菜主要還是在新英格蘭地區
流行,別的地方很少有人聽過,可能還是因為沒有好吃到符合大眾口味
的地步吧。
想讓歪果仁吃到真正的我
上面這幾樣外國中餐看上去還是很讓人有嘗試的慾望的,然而即使變化如此多端,中餐在外國人的心目中仍然只是一個
充饑果腹
的品類,反而不如相對單調的壽司、法餐。看來中餐被異化不光反應的是適應當地人需求的問題,更折射出中國的文化輸出還需要再加把勁
。決定食物價值的,不一定是分量
中餐出海,
並非是
在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今天開始,而是
伴隨著百年前的屈辱國情,跟著在北美社會最底層的勞工在美洲紮根的。他們的經濟地位不高,社會地位更低,能夠獲得的食材和烹飪時間也相對有限,中餐從一開始
,就已經註定了價廉物美的果腹定位。飽腹感+1
同樣服務於平民的
老北京小吃
因為首都的文化高地地位成為了人人「敬」而遠之的食物,漂泊國外的平民食物卻逐漸加深了中餐給外國人的刻板印象
,要想改變過來也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中餐本身
複雜的烹飪和用餐技巧
也影響了中餐精華的傳播。高級日料與西餐往往是干食,新手品嘗和改裝成快餐都很容易;而中餐講究的吊湯、明油、燜汁等
高級技法,並且總是連湯帶水,很難讓飲食習慣不同的外國人快速接受,只能以炒麵炒飯
的低端形象普及自身,久而久之就更難翻身了。不一定欣賞得來
手有殺雞之力,口有吃雞之力的我們只能期望,隨著
祖國影響力的強大
,外國人也能知道中餐不止是
變種炸雞和炒雜碎
,而是有自己的傳承與品味
的。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
國家:美國 | 日本 | 英國 | 法國 | 俄國
省區:河南 | 山西 | 甘肅 | 西藏 | 東北
城市:南京 | 徐州 | 長春 | 大連 | 樓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