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戴爾中國:與夢想同行,與中國同行
來自專欄鄭凱
1978到2018,整整40年,改革開放激蕩著幾代人的情懷,無數企業和人的命運從此被改寫。
在改革開放的中間節點的1998年,一家跨國企業選擇了落戶中國廈門,從此開啟了在中國深耕發芽,不斷壯大的歷程,這家公司就是戴爾,正是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了一片沃土,讓戴爾這樣的企業選擇了在中國,為中國,長期投入中國。
而在同一年,一位當初選擇了出國留學的莘莘學子決定回歸祖國,因為改革開放的中國,讓他看到了用自己的學識報效祖國的機會,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黃陳宏,正是如今戴爾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冥冥之中,因為改革開放,黃陳宏的生命歷程,與戴爾中國的命運都隨之發生了改變。「改革開放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感到自豪」,黃陳宏說。
就這樣,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之中,戴爾在中國走過了20年的歷程,20歲的戴爾與經歷了4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今更像是一對風雨同路人。
風雨同舟,那些值得被銘記的過往
戴爾第一個在中國的坐標,選擇了廈門。
在1998年那樣的一個年份,在中國乃至廈門這樣的城市興建工廠的外資企業並不多。以當時的信息化程度和社會配套設施來看,戴爾也遇到了相當多的困難。
記得去年採訪戴爾全球供應鏈運營副總裁張耀華的時候,他回憶說,當初戴爾第一批的員工只有35個人,每天只能生產100台電腦。對當時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戴爾品牌來說,落地中國廈門的舉動,卻並不瘋狂,因為戴爾看到了二十年後的中國市場,「早在當時,我們就認為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前來中國布局」。張耀華說。
始終堅定的投入,也讓廈門感覺到了戴爾的誠意,所以廈門在早期的風雨當中,為戴爾打開了很多方便之門。
令黃陳宏印象深刻的有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是報關。「戴爾的商業模式,是比較前瞻性,比較特殊的。」黃陳宏說。我們知道,戴爾是對供應鏈管理進行了顛覆性的創新,供應鏈訂單最小從單台做起,這顯然要比批量生產加批量出口的製造業企業需要精細化的管理,對海關的申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量身定製一套報關體系。
「廈門市政府為了配合戴爾的創新性發展,為戴爾優化了通關報關的流程,按照業務流程能夠讓通關報關這件事變成不是一個負擔,而是非常快速的,這樣能保證我們的生產基地能夠快速生產,效率更高。」黃陳宏說,正是廈門政府為戴爾進行的這次創新,才讓戴爾神奇的供應鏈管理在中國落地生根。
第二個故事是用電。當初的中國社會,基礎設施還沒有這麼好,比如會時常碰到停電的情況,工廠就沒法運營。這對於全球化的戴爾來說,壓力其實很大。而廈門決定將戴爾工廠的備用電系統和廈門機場的備用電系統,連接同一套系統,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戴爾工廠的運營不受到斷電的影響。
可以說,戴爾能夠以廈門為基點,走到今天的規模,廈門政府的開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改革開放的中國和廈門,在那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與初創的戴爾風雨同舟,讓戴爾感受到了身為一家「在中國,為中國」的企業存在感。
三個關鍵詞,詮釋戴爾如何融入中國
黃陳宏一直在強調戴爾在中國這20年的三個關鍵詞:「在中國、為中國」,風雨同舟,充滿希望。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戴爾在中國發展的四個階段來解讀這3個關鍵詞。
在2000年前後的戴爾,被稱之為1.0時代。那時候,戴爾聞名的「直銷模式」進入中國市場。直銷模式按照客戶需求製造電腦,憑藉其強大的物流體系向客戶直接發貨,戴爾公司最有效和明確的了解客戶需求,繼而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
其實早在那個時候,儘管還沒有正式提出「在中國,為中國」的理念,但戴爾已經在踐行著這一點。黃陳宏說,「那時候,戴爾思考的問題就是要把產品的性價比做得最好,要讓中國千千萬萬老百姓都能用得起計算機的能力,這是當時非常樸實的一個想法。」
從2000年到2007年,被稱之為戴爾2.0時代。這個階段,戴爾開始實現生產、服務、供應鏈本地化。其中戴爾在廈門開設生產及客戶服務中心,不僅說明中國是戴爾的客戶市場,也意味著中國成為戴爾的全球製造和服務中心,廈門的「中國客戶中心」產品供應中國及全球市場,緊接著大連服務中心成立。
應該說,戴爾有足夠的信心將廈門作為全球製造和服務中心,是因為中國和廈門給予戴爾的信任和支持,戴爾在廈門獲得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多年來,我們的產值占廈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上,這也是戴爾對風雨同舟的好夥伴的一種直接回報。」 黃陳宏說。
戴爾3.0時代,則是從2007年到2014年以前。是戴爾宣布發力企業級市場,同時大力開拓渠道業務的階段。這一時期,戴爾開啟多元化的市場覆蓋模式,藉助合作夥伴進行經營渠道的拓展,將戴爾的零售網點覆蓋2200多個城市。
同時,這個階段,也是戴爾完全融入中國的關鍵階段,例如在2013年這一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戴爾為響應這一倡議,將成都全球運營中心投入使用。黃陳宏表示,「四川省政府有蓉歐+戰略,現在蓉歐鐵路是一帶一路主動脈之一。我們當時就意識到這個地理位置的重要,當然更重要的是響應國家的號召,開發西部。所以才選擇了成都作為我們現在在西部最重要的一個製造基地。」
不難發現,從戴爾1.0到3.0的階段,戴爾始終都在和中國走在一起,風雨同舟,也詮釋了「在中國,為中國」的價值理念。
而從2015年啟動的戴爾中國4.0戰略,則極為突出的表現了戴爾對中國的充滿希望。
在2015年的時候,邁克.戴爾訪華,並且親自發布了戴爾中國4.0的戰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宣布2015年到2020年的五年當中對中國會持續投入1250億美元,貢獻進出口1750億美元。黃陳宏回憶說,「當時華爾街日報都打電話詢問,是不是數字後面多說了一個『0』,是125億美元而不是是1250億美元。」
的確,縱觀所有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本地化投入,能夠像戴爾如此堅決,大手筆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這也體現了戴爾對中國始終充滿希望。對於戴爾中國的4.0時代。黃陳宏說,戴爾將通過雲計算和互聯網+的深入,全面融入本地生態系統,實現在中國為中國的承諾,並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去深化渠道夥伴和行業發展戰略,為中國的數字化轉型貢獻自己的力量。
融入中國,進一步推動戴爾4.0+
2015年,對戴爾來說既是全力投入中國的年份,更是戴爾以670億美元併購EMC,創造了全球科技併購史最高紀錄的一年。
作為同樣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進入中國市場的EMC,在中國的歷程也有20年。兩家同樣深耕中國市場的公司,如今將共同以戴爾科技的名字,進一步的服務於中國的數字化轉型。
黃陳宏坦言,「過去這一年最大的挑戰是怎麼樣把兩家偉大公司的解決方案整合在一起,為客戶、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的價值,為數字化轉型,為各行各業提供最好性價比的技術最領先的、最有前瞻性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可以為整個業界提供最好解決方案、最好性價比、技術最領先的解決方案。」
在今年2月5日,兩家公司在大中華區迎來了最後的整合,並以戴爾易安信的名字進行了公開的亮相。根據兩家公司整合之後的結果,新的戴爾科技集團將由Dell、戴爾易安信、vmware、Pivotal、RSA、Secureworks與Virtustream七大品牌共同組成。黃陳宏說,「戴爾在併購了EMC之後的第一天,就在眾多領域實現了全球第一」。在數字化轉型的多元化賽道,戴爾科技顯然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致高點。
黃陳宏將戴爾科技的20周年比作是戴爾4.0+,以戴爾+EMC的形態更好的去推動客戶的數字化轉型。事實上,戴爾的4.0+在今天的中國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我們發現很多的跨國公司都在以合資公司的方式投入中國,但黃陳宏說,「戴爾要做的就是自身來融進本地生態系統,然後把自己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分子。」
所以,戴爾從2016年以來成為了貴陽大數據博覽會的戰略合作夥伴,不僅積极參与和支持貴陽數博會的發展與推廣,並與貴陽市政府在雲計算等相關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構建貴陽大數據、雲計算產業生態。
同時為了相應國家對製造業升級的號召,戴爾也在推動智能制在中國的落地。戴爾在柔性製造和智能製造方面的多年積累及全球供應鏈服務的先進經驗,可以為中國製造業轉型提供了經驗參考和業務諮詢服務。並且,戴爾在製造行業耕耘多年,行業積累豐厚,深諳當前中國各類製造企業在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智能製造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和IT 需求。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服務於中國製造業智能化產業升級的進程。
而在人工智慧的大框架下,戴爾也將創新的中心轉移到了中國,戴爾不僅和中科院共同「諸葛·深知」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服務平台,還在深度開發聚焦各行業的「諸葛」系列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此舉既做到了由中國孕育先進的人工智慧平台,也兼顧了人工智慧在行業落地。
對於中國市場的未來,黃陳宏表示,「未來我們會繼續推動幾件事情,首先會繼續推動我們在西部的發展,還是響應國家的號召;其次,戴爾會繼續推動互聯網+,特別是各行各業的數字化的轉型;第三,我們會繼續推動紮根市場、紮根中國,進一步的用最好的解決方案,去服務於客戶和社會。」
根植於中國,並以企業責任回報於中國則是戴爾融入中國的最佳體現。比如戴爾長期投入中國的青少年培訓,黃陳宏表示,戴爾給貧困地區的學生建造的數字化的教室已達到230個,並且在很多省市的都建立了戴爾希望小學。同時戴爾也在積极參与「綠色公民行動」,不僅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推動綠色供應鏈和環保,更在持續不斷的在中國宣傳綠色環保的理念。
從戴爾在社會責任上的貢獻,也可以看得出戴爾每時每刻都在以一個中國企業的標準來樣額要求自己,以求真正做到「同道致遠,廿念不忘」,融入中國,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共同前行。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見證者,也是幫助中國改革開放的踐行者,戴爾用實際行動,讓自己變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分子,風雨同舟周后,戴爾已經準備好和中國共同去迎接更輝煌的明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