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 | 曹植那些被後人「扯蛋」的事

扯淡 | 曹植那些被後人「扯蛋」的事

說到曹植那是幾乎無人不曉的人物,現如今經過野史和各大影視劇的演繹後那更是人盡皆知的大才子了。

那麼個中演繹的那些傳奇的故事和片段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嗎?這裡我們就來求真推理一番。

據歷史記載,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今山東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小就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的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

由於在文學上的傑出表現,成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是魏晉時期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直至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

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首古風是公元207年,曹植16歲時隨父曹操北征柳城時有感而作的。全詩格高氣盛,語言純良,情調兼勝。

作者借詩中的英雄形象表達了好男兒當志在四方,上陣殺敵,衛國戍邊的英雄本色,既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又凝聚和閃耀著時代的光輝。末句「視死忽如歸」更是膾炙人口的佳句,成語視死如歸便是出自此句。

登台賦

從明後而嬉遊兮,聊登台以娛情。

..............,.............。

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

..............,.............。

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公元200年,曹操率大軍經官渡之戰,以弱勝強擊敗了北方最大的敵人袁紹,後又徹底消滅了袁紹三子的殘餘勢力,最終於210年前,北征烏桓成功,平定北方。

曹操自此統一了北方,處於政治上和聲譽上的需要,曹操在鄴建都,於漳河畔修建了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各架飛橋相連的銅雀台。

曹操所建的銅雀台落成後,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史載: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此篇《登台賦》。

搞笑的是,此賦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借用,促成了赤壁之戰最終的發生。原因是,孔明用計激怒了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堅定了他作戰的決心。

所用的語言是把曹植銅雀台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因此激怒周瑜而與曹操決戰。

說他搞笑的緣由是,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發生的事。曹植的《登台賦》是公元210年才作的,還沒有發生的事提前發生了,這就是羅貫中扯淡了。

《三國演義》是小說,其中很多的事情都是經過加工在創作的,張冠李戴的事時有發生,絕不能當歷史書去讀了。

更扯淡的是,晚唐時的大詩人,「花痴」杜牧也曾搞笑一番(關於杜牧的更多「花」事本人曾在「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杜牧之」中有詳細的說明)寫了首詩調笑賦中二句。

《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早於羅貫中幾百年,可見類似此扯淡之說早就有了。

公元222年,曹丕登基的第三年,被封為鄄城王的曹植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有感於自身的境況而作了這千古名篇《洛神賦》。然而,卻因此被後來的好事者說成了是對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戀事。

洛神賦(並序)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本人認為,這個蛋就扯得有些大了。甄宓又稱甄夫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關於曹丕的更多故事請參看本人的文章「魏文帝曹丕的建安風骨」)的正妻(183年-221年,原是袁紹的兒子袁熙之妻)。

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鄴城,曹丕收甄宓,時年曹丕十八歲,甄氏二十二歲,而曹植是十三歲。算起來甄宓大曹植九歲,有些影視劇演繹成他們三人好像一般大一樣。

更有甚者,在甄氏入曹家後還繪聲繪色演繹了一段曹植向曹操所要甄氏為妻,這也太離譜了。

說曹植此篇寫甄宓一說在各大史書中都沒有提到過,在當時以蜀為正統,各家都在黑曹氏的背景下也沒有哪家史書有此記載。

最早有此說的是到唐朝以後才有的,可見那是一些愛寫野文趣事的編撰出來的了。其賦中開頭的序里也已有所說明了,難道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那就更扯淡了。

洛神,又名宓妃,這是中國早就有的神話傳說,原是遠古時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陽,類似這樣的神話傳說在我國那是不勝枚舉的。

不可否認的是,《洛神賦》是曹植賦中最傑出的作品了。可以說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的非常細膩,想像極其豐富,不但情思綣繾,而且若有寄託。

這當然不是作者的首創了,其實在我國辭賦的歷史上,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的《神女賦》就已經借用神話的方式表達了自身的理想。

在這裡曹植模仿了宋賦中對巫山神女的描寫,通過大膽瑰麗的想像,加以浪漫主義的寫作手法,把夢幻的境界,描寫成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最終的結果因「人神殊道」(或暗喻君臣)無從結合而不得不惆悵分離。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個版本的七步詩應該不是很常見的,課本上我們學到的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是後人經過加工宿寫過的版本了。

這首詩經過《三國演義》的傳播後更是無人不知,相傳作者寫此詩的背景是。公元220年,曹操死後曹丕繼世子位,後篡漢自己做了皇帝。

皇權在握以後,就開始想著怎麼樣整一下當年和自己爭奪世子之位時的曹植和其他的兄弟了。首先是奪了曹彰的兵權,後來莫名的暴病而死(其中當然有隱情了)。

最後看看這個深恨而自幼頗又有才氣的曹植,曹丕就和他玩起來文字的把戲,說你不是文采一級棒么,那就展現一下吧。

我們兄弟二人玩的遊戲規則是,你在這大殿上走七步,能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詩要以兄弟為題,但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

七步之內成則我們還是兄弟,如果作不出的話,那我們兄弟二人就要從此永不能相見了,你還是早點去見我們的老爸吧。

正在曹丕得意自己所編排的文字遊戲之時,但見在大殿內的曹植似心無旁騖,信步閑庭,在第六步落腳之後,大殿內瀰漫的是緊張的氣氛。

這時再看這位大才子曹植,似無一點緊張感,看這表情是無法判斷到底是緊張還是坦然,只見他似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這首七步詩。

待曹丕聽後,潸然淚下,最終沒有下毒手,最後把曹植貶為安鄉侯。呵呵,這是影視劇中慣用的演繹場景和表達手法了。

當然這是對曹植才思敏捷的肯定和讚揚,同時也揭露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兄弟親情在權力的誘惑下是一文錢也不值。

但這卻不是真實的歷史事實,理由是,此詩沒有在曹植的文集中出現過,此事也沒有在史書上記載過。

最早是在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才出現,後經《三國演義》的渲染更加精彩了。

因曹植在文學上豐富多彩的佳作,隨至後人,南朝時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美譽和評價。

公元232年,時年41歲的曹植被改封為陳王,同年11月在憂鬱中病逝,家人遵照其遺願,葬於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曹植

軒轅

格高氣朗展風流,

文質任俠倦政謀。

八斗才情書秀賦,

楊花點點不堪愁。

本文寫作者:軒轅


推薦閱讀:

TAG:曹植 | 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