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歌之源——先秦古逸詩集編(戰國篇)C
來自專欄國學精舍
《佹詩》
【題解】
《佹詩》選自《荀子 賦篇》:「天下不治,請陳佹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列星殞墜,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無私,見謂從橫。志愛公利,重樓疏堂。無私罪人,憼革貳兵。道德純備,讒口將將。仁人絀約,敖暴擅強。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 梟為鳳凰。比干見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鬱郁乎其遇時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復,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學,天不忘也。聖人共手,時幾將矣。與愚以疑,願聞反辭。』其小歌曰:『念彼遠方,何其塞矣,仁人絀約,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讒人服矣。琁.玉.瑤.珠,不知佩也,雜布與帛,不知異也。閭娵子奢,莫之媒也;嫫 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凶。嗚呼!上天!曷維其同!』」
【原文】
天地易位,四時易鄉。列星殞墜,旦暮晦盲。
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無私,見謂從橫。
志愛公利,重樓疏堂。無私罪人,憼革貳兵。
道德純備,讒口將將。仁人絀約,敖暴擅強。
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
比干見刳,孔子拘匡。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鬱郁乎其遇時之不祥也,
拂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
皓天不復,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
弟子勉學,天不忘也。聖人共手,時幾將矣。
與愚以疑,願聞反辭。
其小歌曰:
念彼遠方,何其塞矣,
仁人絀約,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讒人服矣。
琁玉瑤珠,不知佩也。雜布與帛,不知異也。
閭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
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凶。
嗚呼上天,曷維其同?
【注釋】
1.易位:改變了位置。
2.易鄉(xiàng):改變了方向。鄉,同「向」,方向。
3.殞墜:墜落。殞,同「隕」,隕落。
4.晦盲:昏暗不明。
5.幽闇(àn):指姦邪小人。闇,同「暗」,陰暗。
6.登昭:登上顯要的位置。昭,明顯,顯著。
7.日月:指光明磊落的君子。
8.下藏:下隱潛藏。
9.見(xiàn):通「陷」,誣陷。
10.從(zòng)橫:合縱連橫,此處比喻反覆無常。
11.重樓疏堂:高大的樓房.寬敞的廳堂。
12.無私罪人:不因私怨而得罪了人,《荀子》楊倞注所謂「果於去惡也」。
13.憼(jǐng):同「儆」,準備。
14.革:甲,指兵器。
15.貳兵:指起兵作亂。貳,變節,背叛。
16.純備:指完美無瑕。
17.將將:通「鏘鏘」,聚集的樣子。
18.絀(chù)約:罷黜,收押。絀,通「黜」,貶退,罷免或降職;約,捆綁。
19.敖:通「傲」,傲慢。
20.擅強:恃強專橫。
21.幽險:昏暗.兇險。
22.螭(chī)龍: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蛟龍。
23.蝘蜒(yǎn yán):壁虎。
24.鴟梟(chī xiāo):貓頭鷹。
25.比干:商紂王帝辛的叔父,因直言進諫,被剖腹取心。
26.見:被。
27.刳(kū):破開挖空。
28.拘:拘禁。此處指圍困。
29.匡:古地名,在今河北省長垣縣,孔子曾在這裡被匡人包圍。
30.昭昭:明亮的樣子。
31.拂:違背。
32.鬱郁:文彩很盛的樣子。此句「鬱郁」二字原與上句「拂」字互易,今據《荀子》楊倞注改。
33.皓:光明。
34.復:返。
35.千歲必反:謂亂久必治。
36.幾:近。將:行,到來。
37.共手:同「拱手」。
38.與愚以疑:我講了愚蠢的話讓您疑惑。
39.反辭:反覆敘說之辭。
40.遠方:指楚國。俞樾說:「不敢斥言楚國,故姑托遠方言之。」
41.塞:蔽塞。
42.衍:多。
43.危殆:危險。
44.服:用。
45.琁:同「璇」,美玉。
46.雜:同「雜」。
47.閭娵(lǘ jū):戰國時魏國美女。
48.子奢:當為「子都」,春秋時鄭國美男子。
49.嫫(mó)母: 傳說中的醜婦,傳為黃帝之妻。
50.力父:未詳,可能是醜男子。
51.是之喜也:能夠受人喜歡。
52.曷維其同:怎麼能和這些人同道呢?曷,怎麼。
【譯文】
天地改變了位置,四季改變了次序。
日月星辰墜落,從早到晚一片黑暗。
小人高居上位,君子潛伏隱遁。
公正無私,卻被誣為反覆無常。
一心為民,又被誣為自已營造樓台。
不徇私情,懲治壞人,被誣為興兵作亂。
道德完美無瑕,卻招來無邊的讒言。
仁人君子遭罷黜而拘禁,傲慢暴虐的小人專橫擅權。
天下如此危險昏暗,恐怕要失去一代聖賢。
把螭龍當作壁虎,把貓頭鷹當作鳳凰。
比干被商紂王剖心,孔子被圍困在匡地。
他們的智慧多麼光輝,志向不能實現是因為時代不吉祥。
要實行的禮義多麼光輝燦爛,但天下卻是一片昏暗。
莽莽天宇不復光明,憂心忡忡無邊無際。
長久的動亂之後必定會回歸太平,這天理恆久不變。
弟子們一定要努力學習,上天一定不會把我們遺忘。
聖人請暫且拱手等待,好的時機將會到來。
我說的話可能會讓人難以置信,請讓我反覆陳說我的想法。
我心中懷念著遠方,那裡的道路是多麼閉塞。
仁人君子遭罷黜而幽禁,暴虐之人卻數不勝數。
忠臣義士危在旦夕,奸佞小人志得意滿。
珍貴的美玉和珠寶,不知道佩戴。
精布和錦緞,不知道它們的區別。
俊美的閭娵和子奢,沒有人為他們做媒,
醜陋的嫫母和力父,反倒成為人們喜歡的對象。
把眼盲當作目光敏銳,把耳聾當作聽力超卓。
把危險當作安全,把祥瑞當作災難。
唉,蒼天啊,我怎麼能同這些人志同道合!
《禮賦》
【題解】
《禮賦》選自《荀子 賦篇》。
【原文】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
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
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
此夫文而不採者歟?
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歟?
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歟?
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歟?
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歟?
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
【注釋】
1.爰:於是,在這裡。
2.大:重要。
3.帛:絲織品的總稱,後亦泛指財物禮品。
4.文理:意存雙關,字面上承絲帛而言,指絲織品的花紋,實指禮節儀式。
5.章:這裡也語帶雙關,表面指有花紋的紡織品,實指規章制度。
6.城郭:內城和外城。
7.粹:純一。
8.駁:駁雜。
9.伯(bà):春秋時諸侯的盟主,又作「霸」。
10.無一焉:於此無一,在「粹」與「駁」之中不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種,指完全不能遵
循禮制。
11.請:請教。
12.似:語助詞,猶「如」.「若」。
13.隆:尊崇。
14.一:統一。
【譯文】
(荀子說)
這裡有一件重要東西,既不是絲來也不是帛,
但它的文理斐然成章。
既非是太陽也非月亮,但卻給天下帶來明亮。
活人依靠它享盡天年,死者依靠它得以殯葬。
內城外城都靠它鞏固,全軍實力也靠它加強。
完全依從它就能稱王,錯雜使用它就能稱霸,
完全不用就定會滅亡。
我很愚昧啊不知其詳,斗膽用它來請教大王。
大王說:
這東西是有文飾而不繪彩的嗎?
是簡單易懂而極有條理的嗎?
是被君子所敬重而被小人所輕視的嗎?
是本性沒得到它薰陶就會像禽獸,
本性得到它薰陶就很端正嗎?
是一般人尊崇它就能成為聖人,
諸侯尊崇它就能天下統一的嗎?
極其明白而又簡約,非常順理而又得體,
請求把它歸結為禮。
《知賦》
【題解】
《知賦》選自《荀子 賦篇》。
【原文】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齊均。
桀紂以亂,湯武以賢。涽涽淑淑,皇皇穆穆。
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
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行義以正,事業以成。
可以禁暴足窮,百姓待之而後泰寧。
臣愚不識,願問其名。 曰:
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
修潔之為親,而雜污之為狄者邪?
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
行為動靜待之而後適者邪?
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
百姓待之而後寧也,天下待之而後平也,
明達純粹而無疵也,夫是之謂君子之知。
【注釋】
1.隆:通「降」。
2.施:布施。
3.涽涽(hūn):水混濁的樣子,喻指神智不清。
4.淑淑:水清澈的樣子,喻指頭腦清醒。
5.皇皇:盛大的樣子,形容智慧的浩瀚無垠。
6.穆穆:靜穆的樣子,形容智慧的無聲無息。
7.崇:通「終」。
8.周流四海,曾不崇日:指智力將天下考慮一遍,還不到一整天。
9.跖(zhí):指盜跖。
10.穿室:打洞入室,指偷竊行為。
11.足窮:使窮者富足。
12.狄:通「逖」,遠。
13.弇(yǎn):覆蓋,承襲。
14.知:通「智」。
【譯文】
(荀子說)
蒼天降下了一種東西,用它來施給天下人民;
有人豐厚也有人微薄,往往不會都整齊平均。
夏桀與商紂因此昏亂,成湯和武王因此賢能。
有的混沌也有的清明,浩瀚無涯啊靜穆無聞。
四海之內啊全部流遍,竟然還不到整整一天。
君子靠它來修身養心,盜跖靠它來打洞進門。
它的高大可與天相比,它能細微到不顯其形。
德行道義都靠它端正,事情功業要靠它辦成。
既可以用它禁止暴行,也可以用它致富脫貧;
百姓群眾只有依靠它,而後才能夠太平安定。
我很愚昧啊不知其情,請大王告訴它的名稱。
大王說:
這東西是把寬廣和平坦看作為安全,
而把崎嶇不平和狹窄看作為危險的嗎?
是親近美好廉潔之德而疏遠雜亂骯髒之行的嗎?
是很深地藏在心中而對外能戰勝敵人的嗎?
是效法禹.舜而能沿著他們的足跡繼續前進的嗎?
是行為舉止靠了它然後才能恰如其分的嗎?
它是血氣的精華,是意識的精英。
百姓依靠了它然後才能安寧,
天下依靠了它然後才能太平。
它明智通達純粹而沒有缺點毛病,
這叫做君子的智慧聰明。
《雲賦》
【題解】
《雲賦》選自《荀子 賦篇》。
【原文】
有物於此,居則周靜致下,動則綦高以鉅,
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大參天地,德厚堯禹,
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
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
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
德厚而不捐,五采備而成文,
往來惛憊,通於大神,出入甚極,莫知其門。
天下失之則滅,得之則存。
弟子不敏,此之願陳,君子設辭,請測意之。 曰:
此夫大而不塞者與?
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卻穴而不偪者與?
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
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者與?
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
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
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
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雲。
【注釋】
1.綦(qí):極。
2.鉅:通「巨」,大。
3.中:合乎。
4.規:圓規。
5.矩:角尺。
6.參:並列。
7.德厚堯.禹:雲能化成雨而滋潤萬物,所以說德厚堯.禹。
8.精:小。
9.攭(lì):通「劙」,分割。
10.反:通「返」。
11.卬卬(áng):同「昂昂」,高高的樣子。
12.蹇(jiǎn):困苦。
13.極:通「亟」,急。
14.窕(tiǎo):有間隙。
15.偪(bī):同「逼」,指狹窄。
16.暴至:突然猛烈地到來,指濃雲化為大暴雨襲來。
17.億:通「意」,疑,遲疑不定。
18.忌:顧忌,忌憚。
19.置:通「德」,以為有德。
【譯文】
(荀子說)
這裡有種東西,停留時就周遍地靜處在極低點,
活動時就極高而廣大無邊。
圓的合乎圓規畫的圓,方的和角尺畫的能相掩。
大得可和天地相併列,德行比堯禹還敦厚慈善。
小的時候細微如毫毛,大的時候可以充滿空間。
迅速啊它到達了很遠,分開啊它們追逐到山邊。
高升人們就生活維艱。
它德行敦厚不丟棄人,五種色彩齊備成為花紋,
它忽來忽去昏暗隱晦,變化莫測就像天神一般,
它進進出出十分窘急,沒人知道它的進出之門。
天下人失去了它就會滅亡,得到了它就能生存。
學生我為人並不聰明,願意把它陳述給先生你。
君子設置了這些隱辭,便請您來猜猜它的名稱。
回答說:
這東西是龐大而不會被堵塞的嗎?
是充滿寥廓的空間而不會有間隙,
進入縫隙洞穴而不覺其狹窄嗎?
是走得很遠而且迅速但不可寄託重物的嗎?
是來去昏暗而不可能被固定堵塞的嗎?
是突然來殺傷萬物而毫不遲疑毫無顧忌的嗎?
是功德覆蓋天下而不自以為有德的嗎?
它依靠大地而在空間遨遊,以風為朋友而以雨為子女。
夏季興起熱浪,冬季興起寒流。
它廣大而又神靈,請求把它歸結為雲。
《蠶賦》
【題解】
《蠶賦》選自《荀子 賦篇》。
【原文】
有物於此,??兮其狀,
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
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
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
棄其耆老,收其後世。人屬所利,飛鳥所害。
臣愚不識,請占之五泰。 五泰占之曰:
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屢化而不壽者與?
善壯而拙老者與?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
冬伏而夏遊,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後治,
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
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
夫是之謂蠶理。
【注釋】
1、 ?:同「倮」.「裸」,沒有毛.羽的樣子。
2、 與暴為鄰:「蠶」(蠶)在古代與「憯」(通「慘」,殘酷.狠毒的意思)音近,所以這麼說。
3、 身廢:自身被廢,指蠶把繭織成後自身被人煮殺。
4、 家敗:家被破壞,指蠶繭被人們繅絲而盡。
5、 耆老:老年人,指蠶蛾。
6、 占:推測。
7、 五泰:字面意義是「五方通」,等於現在說「萬事通」,這裡是虛擬的人名,用來指一
個無所不通的人。古代常用這種方式來虛擬人名。
8、 拙老:不善於度過老年。蠶蛾不但不善飛,而且口器退化而不取食,交尾產卵後便死去,所以說」拙老」。
9、 前亂而後治:蠶開始結繭時吐的絲起固定蠶繭的作用而較為紛亂,後來吐的繭絲很有秩序,所以這麼說。
10、 三:泛指多次。
11、 俯:蟄伏,指蠶眠。即蠶每次蛻皮前不食不動的現象。蠶在生長過程中要蛻皮四次。
【譯文】
(荀子說)
在這裡有一種東西,赤裸裸啊它的形狀,
屢次變化奇妙如神,它的功德覆蓋天下,
它為萬代修飾人文。
禮樂制度靠它成就,高貴卑賤靠它區分。
奉養老人撫育小孩,依靠了它然後才成。
它的名稱卻不好聽,竟和殘暴互相鄰近。
功業建立自身被廢,事業成功家被破壞。
拋棄了它的老一輩,收留了它的後一代。
它被人類所利用啊,也被那飛鳥所傷害。
我愚昧啊不知道,請萬事通把它猜一猜。
萬事通推測它說:
這東西是身體像女子一樣柔美而頭像馬頭的嗎?
是屢次蛻化而不得長壽的嗎?
是善於度過壯年而不善於為年老圖謀的嗎?
是有父母而沒有雌雄分別的嗎?
是冬天隱藏而夏天出遊的嗎?
它吃桑葉而吐出細絲,起先紛亂而後來有條不紊。
生長在夏天而害怕酷暑,喜歡濕潤卻害怕雨淋。
把蛹當作為母親,把蛾當作為父親。
多次伏眠多次蘇醒,事情才算最終完成。
這是關於蠶的道理。
《箴賦》
【題解】
《箴賦》選自《荀子 賦篇》。
【原文】
有物於此,生於山阜,處於室堂。
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
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
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甚博,不見賢良。
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
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
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反覆甚極。
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
簪以為父,管以為母。既以縫表,又以連里。
夫是之謂箴理。
【注釋】
1、 生於山阜:針用鐵制,而鐵礦在山中,故曰「生於山阜」。
2、 窬(yú):洞。穿窬,打通洞。此處意存雙關,表面指打通牆洞而入室偷竊的行為,實指針鑽洞縫紉的動作。
3、 以:通「已」,既。
4、 從:通「縱」,豎向,南北方向。合從:戰國時,蘇秦遊說山東六國諸侯聯合抗秦,
六國的位置呈南北向,故稱合縱。此文字面上借用這「合從」一詞,實際上喻指針能將豎向的東西縫合在一起。
5.衡:通「橫」,橫向,東西方向。連衡:戰國時,秦國為了對付合縱,採納張儀的主張,
與六國分別結成聯盟,以便各個擊破。秦在六國之西,東西聯合,故稱連橫。此文字面上借用這「連衡」一詞,實際上喻指針縫合橫向的東西。
6、 見:同「現」,表現,顯示。
7.始生鉅:指制針的鐵很大。
8.成功小:指製成的針很小。
9.尾:指線。
10.剽(piāo):末稍,指針尖。
11.銛(xiān):銳利。
12.達:挑達,暢通無阻.來去自由的樣子。
13.趙:通「掉」,搖。掉繚:搖曳而纏繞的樣子,形容線的長。
14.極:通「亟」,急。
15.邅(zhān):轉,迴旋,指打結。
16.簪:可以把衣服之類別在一起的一種大針。一般的針由這種大針磨細後再打上穿線孔而成,所以說以簪為父。
17.管:盛裝針的工具。
【譯文】
(荀子說)
在這裡有一種東西,產生於山崗,放置在廳堂。
沒有智慧沒有技巧,卻善於縫製衣裳。
既不偷盜也不行竊,卻先打洞然後前往。
日夜使分離的相合,從而製成花紋式樣。
既能夠聯合豎向,又善於連結橫向。
下能夠遮蓋百姓,上能夠裝飾帝王。
功勞業績非常巨大,卻不炫耀自己賢良。
有時用它就在身旁,不用它時它就躲藏。
我很愚昧不知其詳,斗膽用它請教大王。
大王說:
這東西是開始產生時很大而它製成後很小的嗎?
是尾巴很長而末端很尖削的嗎?
是頭部銳利而暢通無阻.尾巴搖曳而纏繞的嗎?
它一往一來地活動,把尾打結才開始。
沒有羽毛也沒有翅,反覆來回很不遲。
尾巴一長工作就開始,尾巴打結工作才停止。
把大型簪針當父親,而母親就是那盛針的管子。
既用它來縫合外表,又用它來連結夾里。
這是關於針的道理。
《成相雜辭》
【題解】
《成相雜辭》選自《荀子 成相篇》。蓋荀卿以奏曲為名,諫言國事。端的是一步一呈,扣人心弦。
【原文】
請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墮賢良!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倀倀!
請布基,慎聖人,愚而自專事不治。主忌苟勝,群臣莫諫必逢災。
論臣過,反其施,尊主安國尚賢義。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曷謂罷?國多私,比周還主黨與施。遠賢近讒,忠臣蔽塞主埶移。
曷謂賢?明君臣,上能尊主下愛民。主誠聽之,天下為一海內賓。
主之孽,讒人達,賢能遁逃國乃蹙。愚以重愚,闇以重闇成為桀。
世之災,妒賢能,飛廉知政任惡來。卑其志意,大其園圃高其台。
武王怒,師牧野,紂卒易鄉啟乃下。武王善之,封之於宋立其祖。
世之衰,讒人歸,比干見刳箕子累。武王誅之,呂尚招麾殷民懷。
世之禍,惡賢士,子胥見殺百里徙。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
世之愚,惡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絀,春申道綴基畢輸。
請牧基,賢者思,堯在萬世如見之。讒人罔極,險陂傾側此之疑。
基必施,辨賢罷,文武之道同伏戲,由之者治,不由者亂何疑為?
【注釋】
1、 成相:是一種歌謠形式的開場套語,猶言「請聽我奏上一曲」。
2. 殃:災禍。
3. 闇(àn):同「暗」,愚昧,糊塗。
4. 墮(huī):古同「隳」,毀棄,毀壞。
5. 瞽:盲人。
6. 相:輔助。此處指幫助盲人行走的人。
7. 倀倀(chāng chāng):無所適從時的樣子。
8. 布:陳述。
9. 基:指治國的根本。
10. 慎聖人:俞樾云:「『人』字不入韻,疑當作『慎聽之』。」譯文從此說。
11. 自專:獨裁專斷。
12. 事:政事。
13. 忌:猜忌。
14. 苟勝:務必勝過別人。形容國君好勝。
15. 反:通「返」,返回。
16. 施:施行。
17. 拒諫飾非:不聽勸諫,掩飾過錯。
18. 上同:指逢迎上司。
19. 曷(hé):怎麼,為什麼。
20.罷(pí):通「疲」,疲憊。
21.比周:指結黨營私。
22.還:通「營」,迷惑。
23.施:設置。
24.黨與施:設置同黨。
25.埶(shì):通「勢」。權勢。
26.移:轉移。指國君大權下落到小人手裡。
27.賓:賓服,歸順。
28.孽:災禍。
29.達:顯達,得逞。
30.蹙:緊迫。
31.重(chóng):愈加。
32.桀:夏桀。
33.飛廉:即「蜚廉」,舊傳為帝辛時讒臣。然《清華簡 系年》載:「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於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彔子耿。成王踐伐商邑,殺彔子耿,飛廉東逃於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於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由此觀之,如記載無誤,則蜚廉父子亦為殷商忠義之士。
34.知:主管。
35.惡來:蜚廉之子。《逸周書 世俘解》:「太公望命御方來。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或疑「方來」即「惡來」。 《史記 秦本紀》:「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36.卑:低下。
37.志意:指帝辛的志趣。
38.師:誓師。
39.牧野:地名,昔武王誓師處,在今河南淇縣東南。
40.易鄉:通「易向」,改變方向,指士兵倒戈。
41.啟:即微子啟,殷商王裔,帝辛長兄。
42.下:投降。
43.善:讚賞。
44.宋:武王伐紂後賜予微子啟的封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45.立其祖:指使其祭祀殷人的宗廟。
46.歸:歸附。
47.刳(kū):剖。
48.箕子:帝辛叔父,後被帝辛囚禁為奴。
49.累(léi):通「縲」,捆綁犯人的繩索。
50.呂尚:即太公姜尚。
51.招麾:招搖令旗指揮。
52.懷:依附。
53.惡(wù):憎惡。
54.子胥:即伍子胥,因勸諫吳王夫差滅越不成,被迫自殺。
55.見:被。
56.百里:即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後被俘,後遷徙到秦國,被秦穆公重用。
57.強配五伯六卿施:指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後,秦國愈加強大,足以與五霸並駕齊驅,且像周天子一樣設立了六卿制度。五伯,即五霸,此五人說法不一,此處當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六卿,周代統軍執政之官,具體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58.逆斥:拒絕.排斥。
59.孔子拘:指孔子曾被匡人包圍的遭遇。《史記 孔子世家》:「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
60.展禽:即柳下惠,展氏,名獲,字子禽。春秋時魯國人,曾三次為士師,而又三次被罷免。
61.絀:通「黜」。貶退,罷免。
62.春申:即春申君黃歇,戰國時黃國人,曾任楚相,「戰國四公子」之一。荀子去齊適楚後,春申君任其為蘭陵令。後春申君為李園所殺,荀子亦廢居蘭陵。
63.牧:治理。
64.罔極:無所不為,無惡不作。
65.險陂(bì):陰險邪惡。
66.傾側:耍陰謀。
67.此:指堯帝的治國之道。
68.罷(pí):不賢,無能。
69.伏戲:即伏羲氏,或稱庖棲氏,「三皇」之首。
70.由:遵循。
【譯文】
讓我敲鼓說一場,先說世間的禍殃,愚昧昏庸又糊塗,竟然陷害那忠良。
君主沒有好國相,就像瞎子沒人幫,無所適從多迷惘。
讓我陳述那根本,請你把它仔細聽,愚昧獨斷又專行,國家大事辦不成。
君主嫉妒又好勝,群臣沒人敢諫諍,災難一定會降臨。
考察臣子的過錯,要看他是怎麼做,是否尊君安其國,崇尚賢人道義多。
拒絕勸諫又文過,愚昧附和君主說,國家一定會遭禍。
什麼叫做不賢能?朝野之內多私門,相互勾結蒙蔽君,同黨布置一層層。
疏遠賢人近讒臣,忠良遭阻不得近,君主權勢被侵吞。
什麼叫做有德行?君臣職分能分明,對上能夠忠君主,對下能夠愛人民。
君主如能聽從他,天下統一全平定,四海之內都歸順。
再說君主的禍災,在於讒佞都顯貴,賢能逃竄皆隱遁,社稷因此而垮台。 愚昧之上加愚昧,已經昏庸又加倍,成為夏桀同一類。
再說商代的災害,在於嫉妒好人才,飛廉竟然能執政,還要任用那惡來。
使得紂王心狹隘,增大園林講氣派,高高築起那露台。
武王因此而發怒,揮師牧野攻打紂,紂王士兵齊倒戈,微子投降做俘虜。
武王讚賞微子啟,把他封在宋國住,建立廟宇供祭祖。
商代衰落將滅亡,讒佞歸附商紂王,比干被剖挖其心,箕子囚禁在牢房。
武王誅殺商紂王,呂尚指揮戰旗揚,商朝民眾全歸往。
再說人間的禍殃,厭惡賢能的宰相,子胥被殺而死亡,百里陪嫁到他邦。
穆公任用百里奚,匹敵五霸國家強,設置六卿威風揚。
再說人間的糊塗,憎惡偉大的名儒,不被重用遭驅逐,孔子幾次被圍住。
展禽三番被廢黜,春申德政被廢除,儒術基業全傾覆。
請聽治國的根本,在於思慕用賢臣,唐堯距今雖萬代,依然可見其德政。
讒人作惡無止境,險惡邪僻心不正,懷疑用賢的方針。
基本國策須實施,辨別賢才與無知,文王.武王的政治,以及伏戲都如此。
遵循此道國家治,不遵循它混亂至,為何懷疑這種事?
【原文】
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極復後王。慎墨季惠,百家之說欺不詳。
治復一,修之吉,君子執之心如結,眾人貳之,讒夫棄之形是詰。
水至平,端不傾,心術如此象聖人。人而有埶,直而用抴必參天。
世無王,窮賢良,暴人芻豢,仁人糟糠;禮樂息滅,聖人隱伏墨術行。
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待。處之敦固,有深藏之能遠思。
思乃精,志之榮,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貳為聖人。
治之道,美不老,君子由之佼以好。下以教誨子弟,上以事祖考。
成相竭,辭不蹙,君子道之順以達。宗其賢良,辨其殃孽。
【注釋】
1、 復:回歸,恢復,引申為遵循.效法。
2、 慎:即慎到。戰國時期趙國人,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為稷下學宮最具影響的學者之一,好黃老之術,亦為法家創始人之一。
3、 墨:即墨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任宋國大夫,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4、 季:即季梁。春秋初期隨國大夫,善軍事,講究「民為神主」。
5、 惠:即惠施。戰國中期宋國人,名家「合同異」派代表人物,莊子之友。
6、 詳:通「祥」,吉利。
7、 一:道,指禮法。
8、 形:通「刑」,用刑。
9、 詰:詰問,查辦。
10、 直:正直。
11、 抴(yè):同「曳」,指以舟載客。
12、 芻豢(chú 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類的家畜。
13、 墨術:即墨家學說,為當世之顯學。
14、 經:綱領。
15、 明德慎罰:彰明美德,慎用刑罰。
16、 敦固:忠厚堅固。
17、 精:精心。
18、 榮:豐盛。
19、 佼:美好。
20、 祖考:祖先。
21、 竭:盡。
22、 蹙:終結。
23、 宗:尊崇。
24、 殃孽:災禍。
【譯文】
總括敲鼓我所唱,就在辨明方法上,國家大治的準則,在於效法後代王。
慎.墨.惠子與季梁,以及百家的主張,胡言亂語真不良。
治國之道歸於一,遵行此道就大吉,君子堅守這原則,思想就像打了結。
眾人三心又二意,讒人把它來拋棄,對此用刑查到底。
一杯水啊極其平,端起它來不斜傾,心計若像這樣正,就像偉大的聖人。
如果有權不忘本,嚴正律己寬容人,如用舟船接客乘,功高齊天一定成。
世間沒有好帝王,走投無路那賢良,殘暴之人鮮肉嘗,仁德之人吃糟糠。
禮崩樂壞都滅亡,聖人隱居又躲藏,墨家學說流行廣。
治理國家的綱領,就是禮制與用刑,君子用禮來修身,百姓怕刑而安寧。
彰明美德慎用刑,不但國家能太平,普天之下全平定。
治理國家的意念,權勢財富放後邊,君子真心為國家,憑此善心等推薦。
對此忠厚意志堅,深深把它藏心田,能夠考慮得長遠。
思考如果能精心,思想開花定豐盛,敲鼓說完這一場,我的話語還沒光,
君子遵行我的話,順利通達幸福長。
千萬尊崇那賢良,仔細辨明那禍殃。愛好它啊又專一,神而明之便養成。
精心神明緊相跟,專心一致不二分,就能成為大聖人。
治理國家的正道,完美經久不衰老,君子遵循這正道,美好之上加美好。
對下用來教子弟,對上用來事祖考。
敲鼓說完這一場,我的話語還沒光,君子遵行我的話,順利通達幸福長。
千萬尊崇那賢良,仔細辨明那禍殃。
【原文】
請成相,道聖王,堯舜尚賢身辭讓,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堯讓賢,以為民,泛利兼愛德施均。辨治上下,貴賤有等明君臣。
堯授能,舜遇時,尚賢推德天下治。雖有聖賢,適不遇世孰知之?
堯不德,舜不辭,妻以二女任以事。大人哉舜,南面而立萬物備。
舜授禹,以天下,尚得推賢不失序。外不避仇,內不阿親賢者予。
禹勞心力,堯有德,干戈不用三苗服。舉舜甽畝,任之天下身休息。:
得后稷,五穀殖;夔為樂正鳥獸服;契為司徒,民知孝弟尊有德。
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北決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禹傅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得益.皋陶.橫革.直成為輔。
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
天乙湯,論舉當,身讓卞隨舉牟光。道古賢聖基必張。
【注釋】
1、 道:說。
2、 許由:堯時賢人,許姓部落首領。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洗耳不受。
3、 善卷:亦名單父,堯時東夷族領袖。舜欲禪位於善卷,善卷隱居不納。
4、 行顯明:即德行顯明。
5、 均:均衡。
6、 不德:不自稱有德。
7、 不辭:不推辭帝位,指當仁不讓。
8、 二女:堯帝的兩個女兒,即娥皇.女英。
9、 禹勞心力:指大禹打算動用武力。《韓非子 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10、 三苗:南方部族,九黎族之後裔,不服中原統治。《山海經 海外南經》:「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尚書 大禹謨》:「三旬,苗民逆命。益贊於禹曰:『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帝初於歷山,往于田,日號泣於旻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茲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
11、 服:臣服,歸順。
12、 甽(zhèn)畝:田地。
13、 后稷:本名棄,帝嚳之子,周人始祖,堯之異母兄弟,掌管農事。《尚書 舜典》:「帝曰:『棄,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
14、 夔:舜時樂官,掌管音樂。《尚書 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15、 樂正:典樂之官。
16、 鳥獸服:指鳥獸均被馴服。《尚書 舜典》:「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17、 契:帝嚳之子,商人始祖,堯之異母兄弟,掌管民事。《尚書 舜典》:「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18、 司徒:主管民政教化的官職。
19、 孝弟:通「孝悌」。
20、 抑:抑制。
21、 鴻:通「洪」,洪水。
22、 共工:本為官名,後亦為氏族名,非特指一人,此處具體為何人不詳。
23、 決:疏通。
24、 九河:古代黃河從大陸澤向北分為九道,分別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統稱為九河,然後再合為一大河入海。
25、 十二渚:即十二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荊州.楊州.豫州.梁州.雍州。舜又從冀州分出幽州.并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共十二州。
26、 三江:指松江.婁江.東江。
27、 傅:通「敷」,治。
28、 躬:親自。
29、 益:即伯益,顓頊曾孫,秦人始祖,博學多才,曾協助大禹治水,古本《山海經》之原作者。本被選為禹的繼承人,禹去世後,禹的兒子啟即繼王位,他與啟爭奪,被啟所殺。
30、 皋陶(gāo yáo):堯時賢人,中國司法鼻祖。講究刑教兼施,堯舜禹的得力助手。《尚書 舜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31、 橫革.直成:當亦為堯舜之輔臣,卻不見諸於史料記載,具體生平不詳。唯有清朝最後一科的舉人鍾毓龍所著小說《上古秘史》中曾有多次提及,然當屬其杜撰之辭,不足採信。
32、 玄王:指商人始祖契因玄鳥而稱「玄王」。《詩經 商頌 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33、 昭明:契之子,夏代商國第二代諸侯王。
34、 砥石:古地名。《淮南子 墬形訓》:「遼出砥石。」高誘註:「山名,在塞外,遼水所出。」
35、 十有四世:指從契至成湯,共歷十四位君王。分別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又名振,詳見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成湯。
36、 天乙:即成湯,殷墟甲骨文稱其為「大乙」。
37、 卞隨:古代隱士。成湯讓帝位於卞隨,卞隨投水而死。《莊子 讓王篇》:「湯遂與伊尹謀伐桀,克之,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後之伐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數聞也。』乃自投稠水而死。」
38、 牟光:即務光,古代隱士。亦因成湯禪位而投江。《莊子 讓王篇》:「湯又讓瞀光,曰:『知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辭曰:『廢上,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曰:『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乃負石而自沈於廬水。」
【譯文】
讓我敲鼓說一場,說說聖明的帝王。堯舜崇尚賢德人,親自把那帝位讓。
許由.善卷志高尚,看重道義把利忘,德行顯揚放光芒。
堯讓帝位給賢人,不重私利為萬民,普遍造福愛眾人,恩德布施全均勻。
上上下下都治理,貴賤有別等級分,職分分明君和臣。
堯禪帝位於賢能,虞舜得逢好時機,推崇賢能與德行,天下治理得太平。
而今雖然有賢聖,恰恰不遇好時運,誰能知道他賢能?
堯不自誇有德行,舜不推辭來做君,堯把二女嫁給舜,又將國事來委任。
聖明之君乃虞舜!朝南而立在朝廷,萬物齊備都豐盛。
舜禪帝位於大禹,天下大權來相許,崇尚德行把賢舉,不失規矩有次序,
外不避嫌把仇取,內不偏袒把兒去,賢能之人就給予。
大禹操心用武力,堯有德行不著急,盾牌戈矛全不用,三苗心悅誠服帖。
提拔虞舜田畝里,給他天下使稱帝,自己離位去休息。
得到后稷管農務,教導人民種五穀,夔做樂正奏樂曲,鳥獸起舞全馴服。
契管教化做司徒,民知順兄孝父母,有德之人受敬慕。
復禹治水有大功,疏導排泄治大洪,排除禍害為民眾,驅逐流放那共工,
北方開掘那九河,全國河道都疏通,疏浚三江流向東。
夏禹領導治水土,安定天下重任負,親自為民來奔走,做事勞累又辛苦,
得到伯益.皋陶.橫革.直成作輔助。
契因玄鳥稱玄王,生下昭明好兒郎,開始住在砥石岡,後來遷到封地商。
十又四代傳下來,便有天乙做商王,天乙就是那成湯。
商王天乙號稱湯,選拔人才都恰當,親自讓位給卞隨,又把天下給務光。
遵循效法古聖王,國家基業必擴張。
【原文】
願陳辭,口口口,世亂惡善不此治。隱過疾賢,長由奸詐鮮無災。
患難哉!阪為先,聖知不用愚者謀。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
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中不上達,蒙揜耳目塞門戶。
門戶塞,大迷惑,悖亂昏莫不終極;是非反易,比周欺上惡正直。
正直惡,心無度,邪枉辟回失道途。己無郵人,我獨自美,豈獨無故?
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反覆言語生詐態。
人之態,不如備,爭寵嫉賢利惡忌;妒功毀賢,下斂黨與上蔽匿。
上壅蔽,失輔埶,任用讒夫不能制。郭公長父之難,厲王流於彘。
周幽厲,所以敗,不聽規諫忠是害。嗟我何人,獨不遇時當亂世!
欲衷對,言不從,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口口口口,托於成相以喻意。
【注釋】
1、 口口口:此處當有脫字。
2、 鮮:少。
3、 阪(bǎn):斜坡。此處指歪門邪道。
4、 指:通「旨」,旨意,目的。
5、 中:通「忠」,忠言。
6、 揜(yǎn):同「掩」。
7、 莫:古「暮」字,昏暗,指愚昧。
8、 辟:通「僻」,邪僻不正。回:姦邪。
9、 郵:指責,歸罪。
10、 故:事故。
11、 恨:通「很」,兇悍地堅持錯誤不改叫「很」,今字作「狠」。
12、 後:當為「復」字之誤,「復」通「愎」,任性.固執的意思。
13、 態:通「慝」,邪惡。
14、 如:當為「知」字之誤。
15、 利:當為「相」字之誤。
16、 孰:當為「郭」之形訛。「郭」:通「虢」。虢公長父:又稱虢仲,周厲王的寵臣。
17、 厲王:即周厲王,姓姬,名胡。
18、 彘(zhì):古地名,在今山西霍縣。厲王流於彘:公元前841年,西周國人暴動,攻王宮,厲王奔彘。
19、 周幽:周幽王,姓姬,名宮涅,西周末代君王。
20、 對:通「遂」,進。
21、 離:通「罹」,遭受。
22、 而:以。
23、 獨鹿:同「屬鏤」,劍名,相傳吳王將此劍賜給伍子胥逼他自殺。
【譯文】
請聽治國的根本,願把說辭來張揚,世道混亂惡善良,卻不治理這狀況。
隱諱過錯恨賢良,任用奸詐作主張,那就很少沒禍殃。
遭殃遭殃真遭殃。歪門邪道是志向,聖人智士不任用,卻和蠢人去商量。
前邊車子已傾覆,後車尚未知改向,何時覺悟不亂闖。
君主實在不覺悟,不知如此會受苦,迷惑糊塗不作主,上下顛倒成下屬。
忠言不能告君主,君主耳目被蒙住,就像堵住了門戶。
聽言途徑被堵住,就會迷亂極糊塗,惑亂昏暗真愚昧,永遠如此沒限度。
是非顛倒正為誤,互相勾結騙君主,正直之士被憎惡。
正直之士被憎惡,君主心中沒法度,邪曲不正又險惡,昏亂迷惑失正路。
自己不要責怪人,唯我獨好太自負,難道自己沒錯誤?
不知警惕出事故,以後一定有錯誤,兇悍固執難勸阻,一錯到底不悔悟。
讒人進用又很多,顛三倒四來告訴,欺詐邪惡全乾出。
對於臣子的邪僻,不知防備與警惕,臣下爭寵把賢嫉,彼此憎恨相猜忌。
妒忌功臣毀賢能,下聚黨羽相勾結,上把君主來蒙蔽。
君主在上被蒙蔽,失去輔佐和權勢,任用進讒的小人,不能把他來控制。
虢公長父太放肆,因把災難來招致,厲王流竄逃到彘。
周幽王與周厲王,所以失敗有原因,別人規勸全不聽,專門殘害那忠臣。
唉呀我算什麼人,偏偏不遇好時辰,活在亂世無所成。
想向君主訴衷情,耽心說話君不聽,恐怕成為伍子胥,自己反而遭厄運。
進言勸諫君不聽,被賜屬鏤割脖頸,還被拋屍在江心。
回顧觀察已往事,用來戒備把身治,安定混亂是與非,從中也可有所知。
憑藉敲鼓這曲子,用來表明我心志。
【原文】
請成相,言治方,君論有五約以明。君謹守之,下皆平正國乃昌。
臣下職,莫游食,務本節用財無極。事業聽上,莫得相使一民力。
守其職,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利往卬上,莫得擅與孰私得?
君法明,論有常,表儀既設民知方。進退有律,莫得貴賤孰私王?
君法儀,禁不為,莫不說教名不移。修之者榮,離之者辱孰它師?
刑稱陳,守其銀,下不得用輕私門。罪禍有律,莫得輕重威不分。
請牧基,明有祺,主好論議必善謀。五聽修領,莫不理續主執持。
聽之經,明其請,參伍明謹施賞刑。顯者必得,隱者復顯民反誠。
言有節,稽其實,信誕以分賞刑必。下不欺上,皆以情言明若日。
上通利,隱遠至,觀法不法見不視。耳目既顯,吏敬法令莫敢恣。
君教出,行有律,吏謹將之無鈹滑。下不私請,各以宜,舍巧拙。
臣謹修,君制變,公察善思論不亂。以治天下,後世法之成律貫。
【注釋】
1、 論:通「倫」,道理。
2、 五:五條為君之道。
3、 往:當為「隹」字之誤,「隹」是「唯」的古字。
4、 愎:同「仰」,依賴。
5、 表儀:古代立木以示人叫做儀,也叫表,引申指法度.標準。
6、 說:通「悅」。
7、 名:名號,此指君主的名位稱號,它是政權的象徵。
8、 銀:通:「垠」,界限。
9、 罪:治罪,懲罰。
10、 禍:通「過」,罪過。
11、 祺:福。
12、 領:要領,指五條為君之道。
13、 理:治理,指君主研究並實行這五條為君之道。
14、 續:繼承並傳授,指君主將此五條綱領代代相傳。
15、 請:通「情」。
16、 參伍:同「叄伍」,即「三」與「五」,泛指多而錯雜,引申指將多方面的情況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檢驗。
17、 反:通「返」,回歸。
18、 有節:有節制,有分寸,指不虛妄欺詐。
19、 以:通「已」。
20、 觀法不法見不視:郝懿行云:「觀法於法不及之地,見視於視不到之鄉」。
21、 鈹(pō):通「頗」,邪。
22、 滑(gǔ):通「汩」,擾亂。
23、 宜:適宜的辦法,指合乎道義的行為。
24、 修:當為「循」字之誤。
25、 論:通「倫」,人倫。
26、 律:法則。
27、 貫:古時穿錢的繩索,引申指貫通古今的常規慣例。
【譯文】
讓我敲鼓說你聽,說說治國的方針,為君之道有五條,不但簡要又分明。
君主嚴格遵守它,臣民安寧都端正,國家也就會昌盛。
臣民必須都盡職,不準遊盪吃白食,從事農耕省開支,財富無窮國庫實。
做事聽從君安排,不得擅自相指使,統一民力君控制。
臣民恪守其本職,就能豐衣又足食,俸祿多少有等級,明確爵位與服飾。
君主法度很嚴明,言論合法有定準,規章制度已設立,人民了解方向明。
任免官吏有標準,貴賤不得任意定,誰會私下討好君?
君主法度是標準,禁止之事不敢碰,無不喜歡君教令,名號政權不變更。
遵循法度榮耀成,背離法度屈辱生,誰敢越軌去橫行?
刑法得當陳列明,遵守規定界限清,臣下不得擅用刑,豪門權勢自會輕。
懲處罪過有法令,不得加重或減輕,君權也就不被分。
請聽治國的根本,要有福氣在賢明,君主愛聽臣議論,謀劃一定會精深。
五條原則都聽信,遵循為君的綱領,無不研治相繼承,君主掌權才牢穩。
處理政事的常規,在於明了那實情,比較檢驗情況明,謹慎實施賞和刑。
明顯之事必查清,隱蔽之事也顯形,民眾就會歸真誠。
財利只能靠君賜,臣下不得自布施,誰能私下得財資?
要人說話有分寸,就得考核那實情,真話假話已分清,賞罰一定要實行。
臣民不敢再欺君,說話都會吐真情,就像太陽一樣明。
君主不被人蒙蔽,目光銳利又靈敏,隱微之事顯原形,遠處情況會來臨;
深入觀察法外事,人所未見能看清。
君主耳目已聰明,官吏就會重法令,沒人再敢任意行。
君主發布那教令,臣民行為有標準,官吏謹慎來奉行,不敢邪僻亂法令。
臣不私下去求情,各人以道侍奉君,捨棄投機取巧心。
臣下謹慎守法嚴,君主控制變法權,公正考察善思索,倫理關係不混亂,
用它來把天下治,後世效法作典範,成為常規代代傳。
【題解】
[唐]楊倞《荀子注 卷二十五》:以初發語名篇,雜論君臣治亂之事,以自見其意,故下雲托於成相以喻意。《漢書 藝文志》謂之成相雜辭,蓋亦賦之流也。
[清]俞樾《諸子評議 卷十五》:蓋古人於勞役之事,必為歌謳以相勸勉,亦舉大木者呼「邪許」之比,其樂曲即謂之「相」。「請成相」者,請成此曲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