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邊】「喂,這裡是美國,我們要給你50萬」!

【海那邊】「喂,這裡是美國,我們要給你50萬」!

3 人贊了文章

1、「喂,是某某某嗎?恭喜你,我們要給你50萬」

當你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里說:「請問你是某某某嗎?如果你手上抱著什麼易碎的東西,或者嬰兒什麼的,最好都先放下來。因為我接下來要告訴你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你得獎了,獎金是50萬美元……」

相信90%的人在聽到這裡的時候,會豪不猶豫地把電話掛掉,還有10%的人會沖著電話大罵一句:「騙子去死吧!」然後再掛電話。

而在美國,電話那頭的「騙子」,很可能就是「麥克阿瑟獎」的工作人員。

被當成「騙子」其實一點都不冤,因為這個「麥克阿瑟獎」本身就是個奇葩。

我們之前聽說過的什麼獎,都是頒發給已經做出成就的人,這才合情合理啊,而這個奇葩獎,並不需要獲獎人有多少成就,只要評委們覺得你是天才,成功對你來說是遲早的事情,那麼你就是這個獎的最佳候選人。

當然,最奇葩的還不是這個評獎標準,而是整個評獎的過程。

整個過程由私人搜索、匿名提名審核,既不要求個人提交申請,也不需要面談,也就是說,直到那個「騙子電話」打進來之前,獲獎人都不知道,50萬美刀已經在頭頂準備從天而降。

幸福來得如此突然,以至於2008年的獲獎者,當時正在實驗室研究人體器官形成的生物學家蘇珊·芒戈在接到電話時,一度以為自己被詐騙組織盯上,都想報警。

2、私人基金會,每年至少砸1000萬美金來獎勵天才

很多人剛開始聽到「麥克阿瑟獎」,會誤以為是美國二戰時候那個全世界帥酷第一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

但其實這個獎跟他沒有半毛錢關係。

跟美國政府也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這完全是一個私人基金會自娛自樂的獎項。

這個私人基金會就叫做「麥克阿瑟基金會」,在美國也不算特別大的基金會,只能排到第12名。因為他們的創始人也姓麥克阿瑟(全名是John Donald MacArthur)。這個基金會除了在全美國尋找天才給他們發獎意外,還支持過50個國家的非營利組織,累計發出去的獎金達55億美元。

而自從設置了「麥克阿瑟獎」以來,每年都會尋找20到25個天才,在5年內給這些人每人發50萬美元的獎金,至今已經發出去了3.5億美元。

3、只要是在美國工作的天才,不是美國人也發獎

這應該也是這個獎奇葩的一點,不管你是往上三輩都在美國的美國人,還是剛來的新移民,甚至只是在美國拿著臨時簽證的外國人,只要你在美國這塊土地上工作,只要你是他們認為的天才,那麼這個獎都會發給你。

目前為止,共有8位華人獲得了這個獎金,他們分別是:

著名版畫家徐冰。(是的,這個獎不光給科學家,藝術家也給)

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

當時獲獎的時候她還只是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雙聘教授,如今已經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順便說一下,她的老師正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朱棣文。

數學家陶哲軒。

陶哲軒可沒有加入美國國籍,他是出生在澳洲的澳籍華人,在美國加州大學任教。他是2006年獲得獎,那年的8月,他還獲得了「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生物學家何琳。

舞蹈家沈偉。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水墨舞蹈還記得嗎?就是沈偉的作品。

蕭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信息學院專聘教授。2001年獲獎。

數學家張益唐。他在不依賴未經證明推論的前提下,發現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數學盲的我表示不明覺厲)。江湖人送花名「數學界的掃地僧」。

楊培東,納米材料學專家。2015年獲獎,201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4、這不就是一個超級勵(ji)志(tang)的美國夢嗎?

2007年獲得這個獎的日裔女科學家松岡容子,16歲來美國學打網球,當時她在日本同年齡段的網球選手里排名第21位,一心想要成為日本的威廉姆斯,可惜後來因為腳傷,不得不結束了職業生涯。

但天才就是天才,人家愣是從一句英語不會的日本運動員,奮發成長為一個小有名氣的神經機器人專家,在華盛頓大學擁有了自己的神經機器人實驗室。

正當松岡和團隊正在實驗室研究怎樣將手臂和猴子的神經連接,讓猴子通過想法就可以操控機械手臂時,「麥克阿瑟獎」的獲獎電話就打過來了。

是的,二十年來「麥克阿瑟獎」的電話話術還是一點都沒變,「如果你手上抱著什麼易碎的東西,或者嬰兒什麼的,最好都先放下來……」

巧的是,當時松岡手裡真的抱著她剛出生8天的寶寶。

松岡後來的獲獎感言是:「我沒有辦法在日本成功。在日本總會有人跟我說:『你永遠不會適應的,你太奇怪了』,我有大學同學去了日本,然後他告訴我:『不要回來』。一個女孩很難在日本成功,因為你的可能性太局限了。」

這不就是一個超級勵(ji)志(tang)的美國夢嗎?

著名國際政治和美國問題研究專家資中筠在她的那篇《思想不是用錢可以砸出來》的文章里說:「在人才日益國際化的今天,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全世界人才的自然流向是美國。只要這種情況不改變,就說明美國的社會機制相對說來更能提供發揮創造力的條件。人才狀況不是孤立的,它預示著未來的競爭潛力,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的相對實力。因為人才流動不可能強迫。一個對人才有如許容量和吸引力的國家很難說已經走上了衰落之路。」

「麥克阿瑟獎」,只不過是美國社會對優秀人才如饑似渴般追求的一個縮影。

如果您對我們的文章感興趣,可以點擊我們的個人主頁查看往期歷史文章。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海那邊」、「海外房產優選」~

推薦閱讀:

TAG:移民 | 美國移民 | 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