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涅-昆的考證·蒙古的名稱來歷·乞顏和一些蒙古部的名稱來歷·蒙古部西遷
10-11
額爾古涅-昆的考證·蒙古的名稱來歷·乞顏和一些蒙古部的名稱來歷·蒙古部西遷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16 人贊了文章
額爾古涅-昆的考證·蒙古的名稱來歷·乞顏和一些蒙古部的名稱來歷·蒙古部西遷
22、額爾古涅-昆的考證
綜合史集的記載,可以明確的是,蒙古族祖先戰敗後,來到一處人跡罕至,周圍是陡峭山嶺的地方,但是還住在額爾古涅-昆附近的人們則明確的說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艱苦。筆者綜合分析,真正的額爾古涅-昆,從史集記載判斷,不存在大的河流,應該不是在額爾古納河邊,當然會存在泉水小河小溪之類。很有可能是奇乾鄉東北方位的高山峻岭。已經發現史集對歷史記載是有一些遺漏的,這些提供歷史材料的人們也不能面面俱到的準確知道一切。孟松林老師指出: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以前,蒙古人「既無書冊,亦無文字」,所以只能靠草原史官根據老人的口述傳說和歷史掌故來寫傳著,這樣難免有錯,比如,事件發生時間上等等。注意,史集中的額爾古涅-昆,昆與額爾古涅是分開的。按照史集的記載,額爾古涅是險峻的意思,昆是山坡的意思,額爾古涅-昆的意思是險峻的山。但是現在可以明確的是:額爾古納是蒙古語「捧呈、敬獻」之意,丘陵的蒙古語發音為「錫林」,「昆」為蒙古語「人」之意。「胡(hun)」是北亞民族語言中「人」的意思。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表明:匈奴和東胡在風俗和語言方面有共同之處。現在蒙古語「混」的發音就是——人(homun)。所以,按照蒙古語就難以解釋額爾古涅-昆。通古斯語的額爾古納之意是寬闊的河,昆稱為山崗。激流河注入額爾古納河,特別是又注入阿壩河以後,額爾古納河的流量和寬度明顯擴大,汛期的河面寬度更是加倍。
很有這些可能:蒙古族祖先最初避難的地方是一處周圍高山峻岭的山谷。附近通古斯族告知這裡的地名是額爾古涅-昆,意思是寬闊河附近的山崗。額爾古涅-昆源自通古斯語。筆者綜合各方面材料,很明顯這個山谷最有可能是奇乾鄉東北的高山峻岭。額爾古涅-額爾古納的發音,或許是古蒙古語「捧呈、敬獻」之意,或許是後來的蒙古語把這個發音定義為「捧呈、敬獻」之意,是蒙古族為了敬仰祖先祭祀祖先。已經發現額爾古納河流域東側有幾處祭祀遺址,比如莫爾道嘎的黃火地。就像嘎仙洞一樣,時間長了距離遠了,就漸漸地遺忘了。額爾古涅-昆的蒙古語意思應該是祭祀敬仰的人,給拉施特《史集》提供材料的人們也不好意思說明真相,反而誇大這裡的交通不便。因為結合歷史記載和現在考古,成吉思汗時代就已經廢棄了到這裡的祭祀。23、蒙古的名稱來歷
語言的字義詞義,特別是發音,不同地方和不同族群存在陰差陽錯的影響,時過境遷更是帶來極大的轉變。這是研究古代語言文字所必須注意的。講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講英語的外國人聽到中國小姑娘說飽了,以為這個小姑娘說的是香蕉。史集有這些記載:蒙古這個名稱的部落早就存在,蒙古的詞義是孱弱淳樸的意思,拉施特時代的蒙古發音就已經與古代的發音不一樣了。孟松林老師考證的是:蒙古人和蒙古民族的族名「蒙古」來源於一座山脈即「蒙古山」和一條河流「蒙古河」。這條河就是額爾古納河最大的支流激流河,當地百姓至今把激流河兩岸的山脈稱之為「蒙古山」。走訪當地的鄂溫克、鄂倫春和達斡爾老人並做了錄音,當地人仍叫激流河為蒙古河,他們的解釋「蒙古河(monggo bir)」即意為「在像獨木舟一樣的河谷中湍急流淌的河」。滿歸鎮就是蒙古鎮,當地人解釋「滿歸」為「看見蒙古人洗澡的地方」,「蒙古」一詞在通古斯語、鄂溫克和鄂倫春語中為「獨木舟」,在達斡爾語(古蒙古語)中仍保留著「蒙古」這個詞意為「獨木舟、木槽子」。在漂流考證的過程中發現,激流河兩岸都是高大的山體和懸崖峭壁,河流湍急,落差很大,很遠就能聽到流水的轟鳴聲。激流河南岸阿娘山峭壁的岩畫上的圖案均為薩滿神像、神龕及生活的寫照。過去研究蒙古族的族源和蒙古民族的發源地,主要是依靠史料到史料,很少用語言學、地理學、民族學和考古學來分析研究。內蒙古大學達瓦(布里亞特蒙古人)教授說過,肯特山、大興安嶺森林住的是通古斯人,講通古斯語,好多地名只能用通古斯語解釋。隨著額爾古納森林考古發現的增多,通古斯語的應用,民族學的考證,為研究蒙古族的族源和蒙古民族的發源地提供了新的佐證,極大地促進了這方面的研究。比如:室韋(xigie通古斯語意為「森林」);斡難河的斡難(onun,通古斯語意為「長」;《蒙古秘史》中斡難河為「斡難沐漣」,即意為長長的江);薩滿教的「博」,通古斯語意為「天、地、宇宙」,薩滿只是傳達上天旨意的使者。另外,漢字注音的原版《蒙古秘史》的時候,也有好多的通古斯語。蒙古國的《蒙古秘史》研究專家蘇和巴特爾說:「《蒙古秘史》中大概有九種民族的語言在內,沒有紮實的語言學基礎研究不好《蒙古秘史》」。筆者尋找的各方面材料是:蒙兀室韋的範圍應該包括盤古鎮,盤古鎮名稱來自盤古河,是鄂倫春語「翻滾流急的河流」之意。盤古鎮東南30公里處有蒙可山。鄂溫克滿族把獨木舟稱之為「威呼」。有人考證認為額爾古納河是通古斯語「寬闊河面的河」。
筆者認為存在這些可能性:蒙古族祖先逃難到額爾古納河東岸,與這裡講通古斯語的人們雜居,接受了通古斯語對地名的稱呼。也存在不同語言的相似發音帶來的各種誤會,聽到當時通古斯語的「蒙古」發音,以為是孱弱淳樸。就像是講英語的人聽到講中國漢語的人說「飽了」,還以為是說的香蕉。當然,蒙古族崛起時把「蒙古」發音改為「忙豁勒」,詞義也變的好聽了。24、乞顏和一些蒙古部的名稱來歷
史集記載,乞顏是蒙古語「從山上流下的狂暴湍急的洪流」,成吉思汗的蒼狼白鹿祖先是乞顏部的一個分支。現有人考證,奇乾是通古斯語「乞顏千」,乞顏部落之意,「千」是通古斯語部落之意。有多位學者專家考證:乞顏是蒙古語激流的意思,乞顏部生活在激流河流域。有一種說法認為丁零有乞袁部,是乞顏部的來歷,卻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明確的是,《魏書》記載北魏有乞袁氏。這應該是乞顏部的一些人加入了鮮卑族。蒙古族一個傳說,柔然殘部逃難的時候被天鵝叫聲所救。因此,有的人在承認自己是「乞雅惕」的同時,又自稱「其莫額德」,「其莫額」是聲音或信息之意,這裡指天鵝的鳴叫聲,以示天鵝之聲拯救了自己。這個「其莫額德」一稱,久而又演化成「其莫德」或「其木德」。筆者綜合分析:蒙古族有兩個部落或家族,逃入奇乾鄉東北方向的高山峻岭,這兩個集體最初的名稱並不是乞顏和捏古斯,其中一個把姓氏稱為乞顏,另一個把姓氏稱為捏古斯。他們的後裔從奇乾來到激流河流域,再後來發展到到盤古河孟庫依河,而且各個分支給自己取了新的姓氏。在古代,部落的分支往往會給自己取新的姓氏,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比如,孛兒只斤的姓是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開始的,蒙古部有一些部落姓氏,與陰山燕山的族群姓氏和蒙古高原族群的姓氏相同,比如兀良合與自古以來的烏梁海部名稱,巴牙兀與自古以來的巴爾虎姓氏部落名稱。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各個時期的鮮卑柔然丁零回紇潰散的人們進入額爾古納河東岸,大部分加入了乞顏捏古思的各個分支,也有一些還是堅持自己原來的姓氏。他們互相通婚形成共同體,在8世紀從額爾古納河東岸共同融山化鐵,開啟了蒙古族的崛起之路。25、蒙古部西遷
室韋最初見於文獻,始於5世紀(北魏),進入11世紀後(金前期),史書上才無室韋活動記事,經歷6個世紀左右。其間,約從9世紀末起,因累遭契丹襲擊等原因,一些部落西遷南徙,採用了新的稱號,走上新的發展道路,中世紀後期名震亞歐大陸的蒙古族,即是他的蒙兀部西遷後發展形成。契丹打敗庫莫奚,又逼使當時弱小的蒙兀部落從額爾古納西遷。這就是阿闌豁阿丈夫朵奔蔑兒干(成吉思汗的11世祖)在戰鬥中死去的原因。或許是直接與契丹人交鋒,或許是附近的部落遇到強敵後逃避,卻想侵佔鄰居的地盤。
阿闌豁阿時代,仍是以狩獵為主,間接證明這時南下到額爾古納河上游的蒙古人仍在這一帶生存,沒有走遠。但並不是說這時還沒有馴養牲畜,據史書記載,朵奔蔑兒乾和阿蘭高娃的上一代脫羅豁勒真及其妻孛羅黑臣,曾有「兩個好騸馬」,而朵奔蔑兒干「馱肉」,自然也是用馬。要知道,額爾古納南部分布著世界上最優良的草甸草場,這裡很可能是內蒙古高原畜牧業的起點和搖籃。26、鄂多哩
金朝和元朝都有胡里改名稱的行政單位。元朝分置胡里改、斡朵里萬戶府。鄂多哩(斡朵里 斡朵憐、吾都里):《額穆縣誌》記載:「實今舊縣城北四十里北大秧地,帽兒山下有古城,適合佛納赫之方隅里至,當即古之鄂多哩···」。現在額穆鎮北大秧的西北岔村東北1公里的帽兒山,有一個規模不大的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屬於遼金時期。斡朵里萬戶府這個名稱,是元朝才開始出現的。鄂多里是風口的意思。斡朵里萬戶府管轄的地方,基本上就是溫都部活動範圍。元朝所以出現斡朵里萬戶府,是把俄謨惠之野的人遷走,至少是部落上層的人家遷往依蘭,便於控制監視。依蘭不可能就是土生土長的俄謨惠鄂多里,因為元朝統治者絕對不會允許,更不會這麼做。清皇室反覆強調祖先在長白山,鄂多里在長白山。根本不可能是依蘭。葷粥、匈奴、東胡的區別
本文是2018-01-14 22:52發表的《葷粥和匈奴的區別》的擴展。(2018·2·25)
一
1、葷粥的來龍去脈不難判斷,葷粥應該是紅山文化的黃帝族南下後,在紅山文化的北方部族尾隨而至,這就是葷粥。歷史上,如同鮮卑族南下,後面就興起了柔然,因此北魏不得不回頭打擊柔然。這樣的事情不是孤立的,契丹南下後北方興起女真,金國南下後蒙古族興起。2、葷粥並不是匈奴。《史記·匈奴列傳》明確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也就是說,匈奴和夏人有關,葷粥則是在堯舜之前很久就存在了。《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3、為什麼葷粥不是匈奴?因為通過歷史記載可以判斷,從黃帝初期政權開始,包括顓頊——請注意顓頊也是黃帝族的一位繼往開來的首領,黃帝族的軍隊曾經北上征討。根據關於顓頊的記載和山海經的記載,可以推測當時完全統一了東亞北方。4、鮮卑族就明確自己是黃帝後裔。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國語》記載{《國語》卷十四,《晉語八》},周成王姬誦平息武庚的叛亂後,成王親自來到歧陽(今陝西歧山縣東北),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鮮卑也被邀請出席。《北史卷一·魏本紀第一》記載「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莫之野」。5、這樣的情況證明,葷粥必然被遠遠趕出鮮卑所在之外了。《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單于}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犂之國」。其中的渾庾應該就是葷粥的後代。就像古代陝北的鬼方部族,受到商朝的打擊,被迫遷徙到貝加爾湖西部。葷粥也許遷徙到貝加爾湖東部到黑龍江上游以北。6、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白音察干鎮西約31公里處,就有一座「釜山」,恰如一口巨大的鍋扣在地上。據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潘照東和察哈爾文化研究促進會武殿林研究論證,認為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中的 「釜山」就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境內。筆者認為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黃帝政權初期就大縱深的北上驅趕葷粥。後來更是統一了東亞北方。現在有好幾個地方是傳說黃帝時期的釜山。這應該是黃帝政權時期,至少是整個前期,不止一次「合符釜山」。為什麼選擇像是翻扣的鍋一樣的山?可能是因為形狀近似天圓地方的觀念。二
匈奴應該是春秋時期從興安嶺南下,與河套地區的夏後氏淳維的後代融合,形成了匈奴。匈奴南下必然受到東胡山戎的阻礙,以此只能向西南發展。注意,匈奴與柔然的命運過程比較相似。
現在考古學通過發掘蒙古高原北部的匈奴墓葬,其中的蒼狼白鹿圖案,DNA的檢測,可以證明與祖先來自室韋的蒙古族接近。這是因為激流河一帶保留著古老的犬與馴鹿傳統和傳說,匈奴來自於古代激流河一帶,後來的蒙古各部也有許多來自這裡。當然,匈奴人也是分地域的,接近河套地區的匈奴血緣與北方匈奴可能存在一點差異。三
東胡的名稱來自於匈奴的東部。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表明,匈奴和東胡在風俗和語言方面有著共同之處。「胡(hun)」是北亞民族語言中「人」的意思,這個語音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存在,被山海經所記載。秦漢時期塞北胡人統一後被漢人稱為匈奴,匈奴則自稱為胡。後來胡人一詞則被用來作為中國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國人的泛稱。所以,東胡的名稱起源很明確。東胡是鮮卑族柔然的直系祖先,也是契丹蒙古的直系祖先。東胡是黃帝族在烏蘭察布到赤峰,北部至少到興安盟一帶的分支。隨著氣候的惡化,中央政權向內地收縮,這裡留守的人們形成東胡。四
匈奴在發展壯大中,融合了從東北到西亞,從陰山燕山到貝加爾湖的各個族群。東胡的後裔鮮卑族也融合了許多匈奴人。所以,今天的蒙古族有匈奴的基因。
但是,匈奴是山西省以北的游牧族群和來自興安嶺的游牧族群融合的後裔。東胡是黃帝族的後裔。所以,不能把東胡與匈奴的源頭混為一談。東胡不是匈奴的祖先,匈奴更不是東胡的祖先,他們之間存在互相融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