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這個中秋,我不回家了...」
來自專欄大學生充電站
中秋來臨,許多大學生猶豫回不回家過節。
今年的中秋與國慶假期,相隔6天,對於回家需要長途奔波的同學來說是件糾結的事。因為仔細一算,這似乎是人生中第一次中秋佳節未和父母團聚,而身處異鄉,又難免滋生惆悵的情愫。
其實,步入大學,我們學會的第一件事便是獨立。
這裡提到的獨立,是一種狹義的獨立,並不是一個人的獨來獨往,而且偏向於必要時的獨當一面。離開了父母的庇護,我們再也不是可以任性胡鬧的小朋友了。
所以,我們學會獨立生活,獨立思考。
我們中有些人,慢慢懂得長輩的賺錢不易,開始小範圍經濟獨立,他們當代理,發傳單,收餐盤,送快遞……做著一系列普通卻也充實的兼職。
微薄的兼職工資也許不夠充當一天兩天的生活費,但真真切切地讓每一天看到的陽光灑進心膛,暖暖的。
S同學正是其中一員。
從小出生農村的她,在平時的寒暑假就會去勤工儉學,補貼家用,因為由奶奶撫養長大,更是讓她在上學期間也極力希望減輕家庭負擔。開學短短的五天時間,應聘了奶茶店,幼兒園助教,臨時志願者等多份兼職。
甚是驚人的是,在往後的時光里,學校的校報上也經常刊登她發表的文章。
這樣的一個人,也許我們不能僅僅用獨立來形容,更應該把她比喻為晨星。
何為晨星,毛姆在《生活的道路》中曾這樣描述,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活是由環境決定的,他們在命運的撥弄面前,不僅逆來順受,甚至還能隨遇而安,我尊重這些人,可我並不覺得他們令人振奮,還有一些人,他們把生活緊緊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似乎一切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創造生活,這樣的人雖然寥若晨星,卻深深吸引著我」,
成為晨星,必要技能即是學會獨立,學會忍受孤獨,更要耐得住寂寞。
看到這,你也許會心生疑問,難道說為家庭分擔經濟負擔就是學會獨立嗎?
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那只是體現獨立的一個外在表現,更多時候,我們要學會精神獨立。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對父母報喜不報憂,距離拉不斷他們的擔憂,而我們,應該學會的是讓父母看到我們能夠獨立地處理自己遇到的事情。
L同學是一位日常生活心思粗糙的男孩子,但有一顆對社團熱忱的心,大一時,當大家還處在小萌新階段,懵懂無知時,L同學憑藉自己過人的辦事能力,早已脫穎而出,受到大二大三學長學姐重視,大二時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團長。
但很多事情往往一波三折。
初次帶團,L同學經驗稍有不足,加上複雜的人際關係,一連幾個星期,心情都不太美麗,但每次接起爸爸媽媽的電話,他還是表現得樂呵呵的。
但一些細枝末節的不開心,還是沒能逃過父母的法眼,無奈之下,L同學總是匆匆掛斷電話。
還好,萬事開頭難,在大二剩下的時光里,L同學漸漸掌握了社團工作和生活學習的平衡,學會精神獨立的她如魚得水,閑暇之餘也會主動打電話詢問父母的身體情況。我想,L同學的父母一定很滿意孩子的狀態吧。
臨近中秋,S同學忙於志願服務工作,L同學往返於社團與圖書館。對她們來說,今年的中秋雖然沒法與家人團聚,但同一輪月亮,卻將家人與彼此的思念帶到身邊。
獨立,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相反,它帶給我們的變化是步入社會所需要的,經濟獨立讓我們不卑不亢,精神獨立讓我們擁有自己的思想,這一過程,是每一位大學生應該經歷的。
?END?
作者:劉暖,一位有溫度同時腦迴路清奇的小胖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