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婆婆在育兒觀念上有分歧?我是這樣溝通的,有效又不傷和氣

跟婆婆在育兒觀念上有分歧?我是這樣溝通的,有效又不傷和氣

7 人贊了文章

大家都知道我們家是三代同堂,之前我也在文章里分享過我和我婆婆的故事,所以經常收到媽媽提問,我平時是怎麼和婆婆好好溝通的。

前兩天恰好也有朋友跟我訴苦,說她最近為了「孩子的自理問題」和老人家發生了一些衝突,好好溝通無果,原本就微妙的婆媳關係,碰上育兒分歧,矛盾很容易就放大了,所以我就想藉此和大家談一談這個話題。

其實從我嫁入這個新家庭以來,也花了好幾年時間來和婆婆「同步」,一直也在摸索達到同頻、共振的溝通方式,畢竟生活中哪有完美的人,需要的還是彼此的寬容和理解。

但我知道僅有寬容和理解其實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主動跨出第一步,建立起彼此良性和穩定的溝通通道。

對孩子來說,穩定的家庭關係非常重要,所以從孩子出生以來,我一直也在提醒自己把握好和長輩溝通的分寸,讓家人間形成一股合力。下面我先談談我在溝通時,會注意的幾個點:

找到彼此合適的溝通頻道

前幾年剛和婆婆住一起時,我也找不準和婆婆相處的方式,很多話都忍不住「委託」老公作中間人去協調,哪怕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比如晚上不能回家吃晚飯、或者之前說好了的事情臨時改變主意等等,剛開始的我都會覺得生分,鼓不起勇氣開口。

但我自己知道這樣的心態並不好,總讓老公夾在中間,不僅會讓我和婆婆之間感情生分,而且溝通也會更低效。有時候老公一忙起來忘記的話,就變成了我在單向溝通,婆婆並不知道我的情況,誤會就容易出現了。

那個時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開始去了解婆婆習慣的溝通頻道。我主動找婆婆聊了下,才發現原來婆婆和我一樣,很多話藏在心底,不好意思說。同時也感覺到兩代人的溝通方式差別很大。

對家庭習慣方面的問題,她喜歡當下問題當下聊清楚,面對面溝通的方式。比如婆婆的廚藝很好,也希望我可以學會烹飪,但實際上我對烹飪並不感興趣,也覺得是一項高挑戰,我們就利用一起散步的時間,邊走邊聊,通過面對面的溝通,讓婆婆降低對我的期待,而我也答應學習最基本的下廚技能。

而在一些關於育兒上的分歧,婆婆則習慣用文字溝通,最開始的時候,婆婆沒有辦法立刻理解我們這一代教育觀的改變,所以針對育兒上的討論,很多時候我都用文字+資料的和婆婆在微信上溝通。我們之前就 Eric 的睡眠習慣問題,討論的內容差不多有3000字(捂臉)。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主動地調整溝通頻道,找到彼此都舒服的節奏,用合適的載體來恰當地表達想法,這不僅適用於家庭中,在工作或其他社交場合也需要有這個意識。

積累有效的溝通技巧

找到了合適的溝通頻道,但不代表所有的溝通就順暢自如了。最難的還是在面對分歧和矛盾的時候吧,有時候很多話真的堵在心底很想和長輩好好談談,但萬事開頭難,可能剛開始三分鐘就毀了一場談話,傷了感情,問題也沒有解決。

兩代人的相處,肯定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的,從育兒觀念、行為方式、到養育的態度和視角,都很有可能不一致。這就需要我們強調「求同存異」,因為不管發生了怎麼樣的分歧,全家人的初心都是為了孩子好。

很多時候,真正引發矛盾的往往不是是與非、好與壞,而是我們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導致越說越帶情緒,最後就是為了爭論本身而吵起來。

而一場好的對話,往往能幫助我們打破僵局。我之前分享過我喜歡的兩本的書,《高難度溝通》和《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都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溝通中的引爆點,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比如調整自己說話的態度和邏輯,掌握更好的說話方式,不要害怕學習溝通技巧。

我也分享幾種落地的溝通方式給大家平時做做練習:

  • 當你想提意見的時候—>請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開頭

大家對觀點(Opinion)一詞應該不會陌生,當我們想表達我們的想法的時候,最常用的句子就是「我認為/我覺得」。

我覺得孩子得學會照顧自己。

我想要在家裡養多一隻小狗。

我想要產後三個月就去上班。

我不想總是被干涉。

……

這些都是觀點。

觀點的表達聚焦在「我(Me)」,很多時候我們也會提供證據用來解釋為什麼我持有這個觀點。

比如針對上面的觀點,我們會解釋說「孩子需要獨立」、「小狗對我來說特別重要」、「上班讓我有價值和意義感」、「我有我的小家庭,不應該被干涉」,但這種解釋方式聽起來是不是馬上讓人有了距離感?很容易讓長輩覺得我們是在推開他們。

這種時候,我們可以採用勸說(Persuasion)的溝通技巧,學會運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從對方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觀點」本身對對方造成的影響。

還是用上面的例子,當我們說「我覺得孩子得學會照顧自己」的時候,是一個觀點;但如果我們說「為什麼我們不試試,讓孩子學下如何照顧自己呢?」,這個便是勸說。圍繞勸說的主題,那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解釋:

· 孩子學習照顧自己的過程,並不複雜,不同年齡段的要求都不一樣(降低長輩的顧慮)

· 孩子能照顧自己,可以讓全家人更輕鬆(減輕長輩的工作量)

· 孩子能照顧自己,也同樣可以學習照顧他人(安撫長輩的不安全感)

· 孩子能照顧自己,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明確家庭的培養目標)

這種溝通方式廣泛運用在TED演講、會議和商務合作中,意味著我們把對方也納入到了我們的關係里:我知道一個改變和建議可能會給全家人帶來很多變化,所以我希望通過坦誠地討論,讓彼此明白,我們是站在同一邊的,誰都不是為了誰而單向付出,而是一起合作、一起幫助孩子。

  • 當長輩提意見的時候—> 請用聚焦事實的方法辨別

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性,很多長輩因為成長的環境和背景,並沒有機會學習「如何更好地溝通」,可能一遇到問題,就會拋出「你怎麼連孩子都照顧不好呢」,或者即便是在陳述事實也讓人不太舒適,「你真是操勞,忙到連孩子都顧不上了」。

這個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兩種,一是反駁,「媽,我哪裡沒照顧好孩子了?」;二是自責,「媽,對不起,都是我的錯」。

這兩種方法,其實都沒有真正解決彼此之間的意見衝突。我之前收到過很多媽媽的哭鬧,覺得和長輩聊不下去,長輩說話太難聽。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下意識反駁或者覺得自責的話,都無疑是加重了「負面意見」的影響範圍,讓關係中積累更多壓力。

我之前學傳播學時經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看各大媒體報刊的文章,比如《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並在閱讀時做一個小練習:對比在同一件新聞事件里,不同的媒體報道的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我很喜歡做這個練習,因為這個過程中讓我明白,即便是陳述事實,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講述方式,和不同的側重點,讀者對事件本身的感受也會因為表述的不同而產生變化。所以我常常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 這篇文章里,哪些是可用事實,哪些是局限性觀點?

? 事實(Fact)和觀點(Opinion)混淆的地方在哪裡?

這兩個問題背後反映的是思辨能力。很多時候我們常會困在話語、文字的表面信息,卻忽視了對背後的情感、態度、動機進行分析,為此爭執不休。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快速過濾事實和觀點的能力,辯證去看待對方話語中的可信度,這個過程能讓我們學會「理解」,學會傾聽,透過表明的文字信息,看到更深層次的內容。

回到家庭生活中,如果長輩向我們提出了意見,最好的回應方式是,搜集更多的信息,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回應長輩,「媽,我可能有些做得不夠的地方,你覺得有哪些?」

這種提問方式緊扣著長輩的思考方式,也是從對方的視角看待他們所提出來的觀點。這個時候,長輩應該會告訴你,她/他覺得做的不好的地方在哪裡。

隨著彼此交互的信息量增多,你腦海中可以用來過濾事實和觀點的素材就越多,慢慢地我們就能把長輩的話語進行歸納和分類,一類是觀點,一類是事實。

面對長輩提出的觀點,我們可以先消除觀點的負面。比如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媽,我聽到你說的這些了/我聽懂你的意思/我明白你的苦心/媽我知道你辛苦了」,這些貼心話其實是很好的情感橋樑,意味著不管長輩說的話有多難聽,但我已經聽到了。我明白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並且願意和家人開放地溝通。

接著需要我們直面事實,這個時候,我們便可以大方地和長輩說,「那針對這個事情,你覺得我們怎麼做會更好?」這便是「聚焦事實」的溝通方法了。

其實在一個家裡,大家的訴求都是一樣的,希望孩子可以成長得好,所以我們並不需要為孩子的過去而爭論不休,但我們需要齊心往前看,需要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彼此付出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的未來更好、更完整。


其實,我不認為三代同堂的家庭,父母的責任就稍微減輕了。

作為家長,孩子如果出現了問題,我發自內心地認為,首先得是我們自己的責任,而無論孩子出現了怎麼樣的問題,都不應該把原因歸咎到「老人家沒帶好」。

只有清楚地明白養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我們才能夠更加坦然地面對,和長輩相處過程中出現的育兒分歧。

要搭建良好的溝通,需要我們真正把長輩納入到育兒的統一戰線上,這個過程,我們得先學會如何進行妥善地溝通,減少無謂的爭執,剋制不理智的情緒,辯證地看到雙方所討論的東西。

當我們越清晰、越專業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不管說什麼,對方都願意聽,不管做什麼,全家都齊心。

—— END ——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關注萌芽研究所BUD,你可以回復關鍵詞?

—「資源」,送10000G國內外前沿的育兒資源包;

—「教養」,送系列孩子成長中最常見的教養問題,附帶解決方法;

—「早教」,學習每個媽媽都應該知道的早教避雷重點和各國早教育兒理念。

推薦閱讀:

TAG:育兒 | 婆媳 | 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