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的這3個小動作
來自專欄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96 人贊了文章
孩子跟爸爸不親,很可能源自媽媽的這3個小動作
作者:胡小喵(富書籤約作者)
逛知乎竟然看到一個帖子:非常討厭爸爸是種什麼樣的感受?
沒想到關於和爸爸感情不好的帖子竟然這麼多。
可以看到他們心中對爸爸的怨恨,但內心卻其實還是渴望憧憬父愛。
父親其實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父愛的缺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因此,孩子們一個個因為父親責任的缺失而遭受著很多心理創傷。
美國哈佛大學2003年研究發現,女孩缺少父愛容易學不好數學,男孩缺少父愛容易產生情感障礙。
在接受調查的1000位個例中,女孩學不好數學的其中有90%是常年和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有情感障礙的男孩其中86.7%平時很少和父親溝通。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也說過:"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我們都知道父親對於孩子的成長發育很重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為什麼生活中很多的孩子和爸爸感情卻沒那麼親近?
不先說有些人是不配當爸爸的,但其實更多的男人在當爸爸時也渴望當個好爸爸,陪伴孩子成長。
可為什麼開始嘗試學習當個好爸爸,想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成長的男人卻不能得到孩子的親近呢?
有時候很可能是我們當媽媽無意識的小舉動漸漸的將一個有潛力的「超級奶爸」變成了「隱形爸爸」。
媽媽不放心爸爸帶娃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國際母乳指導的課程,我就將不到兩歲的葫蘆娃交給她爸帶幾天。
上課期間卻發現很多媽媽都是帶著娃去上課的,說是根本就不放心讓娃爸自己帶娃,交給爸爸還不如自己辛苦。
我想到了Dr.魏提過的「母親守門效應」,媽媽會硬生生的將爸爸擋在育兒大門之外,認為爸爸是育兒豬隊友,總擔心爸爸把娃帶到溝里去。
去網上搜索都能搜到到很多很多吐槽爸爸帶娃,就是媽媽們的「噩夢」的帖子。
比如會發現哄娃睡覺,娃沒睡爸爸已經呼呼大睡;幫娃換尿布,卻弄髒了整個屋子;媽媽把寶寶給爸爸託管,一會回來一看,爸爸還在,娃不知跑哪去了。
或許你很不放心爸爸帶娃,總會擔心不安全,因為爸爸會將那個小娃娃拋的高高的,讓你膽戰心驚,可是娃卻笑得不行。
可是就是這樣諸多的擔心、不放心將一個有潛力的育兒能手拒之門外,最後甚至還會變成喪偶式育兒。
如果不讓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不讓他與孩子親密接觸,孩子會對爸爸沒有產生信任的連結,就會對爸爸百般刁難,他也不會喜歡讓爸爸帶,也不願意跟他親近。
其實腦研究發現孩子出生後,爸爸媽媽的大腦都被改變了,媽媽不是天生當媽媽,爸爸也不是天生會當爸爸,但是大腦卻都做好了為人父母的準備。
其實大腦已經天生設計好了,會當爸爸朝著奶爸的方向改變。但是大腦也是用進廢退,你越不讓他帶孩子,他就越帶不好。越帶不好孩子,越不願意帶,孩子也越不願與他親近。
所以作為媽媽就放心大膽的將娃交給爸爸帶吧,他越帶越喜歡帶,而孩子也會越喜歡與爸爸一起玩,畢竟有很多體驗媽媽是給不了的。
美國耶魯大學連續進行了一項12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從小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高、聰明、精力旺盛、善交際、學習成績好。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教導。
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也說: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親的教育。
所以媽媽們,現在開始相信爸爸,把他當成育兒合伙人,鼓勵他們參加到親子育兒中,與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
媽媽的抱怨指責
漫畫家幾米曾說:愛你時,一切美麗,怨你時,一切灰暗。
孩子出生前,看對方各種好,簡直大力神手,樣樣精通,崇拜到不行。
孩子出生後,各種指責抱怨,神對手變成豬隊友,樣樣糟心。
其實有了孩子,爸爸也渴望成為好爸爸,也希望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可是我們呢?
爸爸照顧孩子,換個尿不濕,媽媽看著就說:「你看你,尿布系的那麼緊,會把孩子捂得長濕疹的。」
爸爸抱著孩子,媽媽緊張兮兮的說:「你鬍子別扎著孩子,你輕點抱,慢點,別摔著了。」
甚至還抱怨說:「連抱個孩子都不會,你說你能幫什麼忙。」一邊抱過孩子一邊埋怨。
爸爸帶孩子出門了,回來後媽媽發現衣服穿薄了,怒道:「你看你,一點都不操心,出門都不知道給孩子加個衣服,凍著他了怎麼辦?你到底會不會關心孩子啊?」
時間長了,次數多了,爸爸也來火了,反駁道:「我不做,你說我對孩子一點都不關心,我做了,你又說我做的不好,你到底想怎麼著?」
最後,可能爸爸的「超級奶爸」潛質就漸漸消失不見,甚至不再參與孩子的成長中。
在孩子漸漸長大,作為媽媽的再抱怨爸爸的不好,不顧家,不陪孩子,只會玩手機打遊戲。
這樣孩子與爸爸的感情也會越來越遠。
其實爸爸的形象在我們心中一直很重要也很高大,如果我們面臨的是爸爸的形象一直被詆毀,孩子又怎麼可能喜歡、親近爸爸呢?
孩子不願意親近爸爸時,我們不要抱怨:
你看你,這都是你不帶她的報應吧。她不和你親才正常,你都沒帶過她,沒陪過她,只知道玩手機,她怎麼可能喜歡你。
有個朋友是這麼做的,雖然孩子她爸爸一有空也會帶娃,但有時孩子還是只粘著她,不找爸爸。
她都會說:
媽媽累了,爸爸會陪你玩高高,會抱你跑得快,還能玩很多媽媽不能陪你玩的遊戲,你看爸爸多好,你去找爸爸玩吧。
即使有時娃被爸爸嚇到了,朋友也會想辦法讓孩子知道爸爸愛她,平時也會多說爸爸的好話,讓她知道爸爸為了她,為了家在付出。
這樣爸爸的光輝形象一直在孩子心裡,孩子也崇拜爸爸,也會喜歡和爸爸一起玩。
讓孩子從心裡就喜歡爸爸,渴望爸爸,當他們在相處的時候,孩子更會容易親近爸爸,因為她知道爸爸很愛她。
所以,讓我們放下對娃他爸的抱怨指責,而是要維護好爸爸的形象,讓孩子更親近爸爸。
親子關係的錯位
有了孩子後,最可怕的莫過於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夫妻關係。
曾看過一個父母孩子關係的三角圖。
你看,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穩定的「鐵三角」關係,不會因為父母的婚姻關係狀態而任意改變。
所以孩子和父親,和母親的關係都很重要,可是就怕一方把所有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這樣孩子就會和另一方感情很難親近。
有次上課一個學友說她家女兒和爸爸一點都不親,她爸爸在不在家基本上都沒區別。
說到原因,她有一肚子的話想說,可最後才發現原來她將孩子看成是她的唯一,老公已經無所謂了,也認為老公根本不會改變。
從她懷孕就和老公分房睡了,認為會影響到她的睡眠,孩子出生後,更是將老公趕到小卧室,自己跟孩子一起。
自己全心全意的對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認為孩子對自己最重要。
如果對方管教自己女兒時,她還會說:「你了解孩子嗎?你懂孩子嗎?就知道管孩子,自己不帶就別管。」
就這樣,她發現孩子與自己感情越來越好,卻與爸爸一點都不親,也不喜歡爸爸。
不先說她們夫妻感情好不好,但孩子在鐵三角關係里,和爸爸的感情線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剝奪孩子與爸爸建立感情的機會。
生活中,很多夫妻有了孩子,就特別關注孩子到底喜歡誰,也會問:「你是喜歡媽媽還是喜歡爸爸?」
如果孩子說喜歡爸爸,還會說:「真是白眼狼,媽媽為你付出那麼多,你爸爸又不怎麼照顧你還喜歡他,媽媽很傷心。」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媽媽和爸爸都是很重要的,他們人生中卻一都會對他們生活造成影響,嚴重的還會造成心理創傷。
孩子應該作為家庭關係的調劑品,調和夫妻關係,也應該作為橋樑,將家庭關係變得更和諧,而不是讓孩子成為關係的破壞者。
如果自己與孩子的關係特別親密,將全部感情都放在孩子身上,也會將孩子養成特別依賴的性格,就好比「戀母」情結,離開不了媽媽的懷抱,變身成「媽寶男」。
其實這種一方感情過多的投入對孩子也會造成壓力,會影響他們成年後的獨立生活。
孩子是我們愛情的結晶,我們陪伴他們成長,但也要做好放手的準備,他們需要在媽媽的愛與爸爸的愛中放心大膽的去翱翔。
所以我們不能將孩子作為自己的唯一,而是應該擺正親子關係,讓他們能和每一位撫養者都有親密的關係。
其實腦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寶寶出生後,爸爸的大腦會發生變化。
2014年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掃描了一些爸爸的大腦,在寶寶出生2到4個星期的時候掃描一次,到12到16個星期的時候再掃描一次,結果發現在那些與育兒動機相關的腦區,比如紋狀體、下丘腦及杏仁體,大腦灰質增加了。
這說明爸爸的大腦已經為育兒做好了準備,也做好當好爸爸的準備了,就等著實際操練,強化奶爸的特質了。
所以作為媽媽不要無意識的就將一位有潛力有好處的奶爸推到門外,而應該想辦法幫助他們來變成「超級奶爸」,不僅夫妻關係和諧,最起碼自己也可以輕鬆當個辣媽,何樂而不為。
作者簡介:胡小喵,富書籤約作者,心理諮詢師,家有二寶,致力於兒童營養與心理教育,但願每個人都能幸福一生,微博@笑笑葫蘆娃。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