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 偏見 命運 內聖外王

055 偏見 命運 內聖外王

1 人贊了文章

最近看十三邀看挺多的,從裡面每個人的心路歷程學到很多東西。

許知遠和馬東聊到一個話題,許知遠覺得現在的文化趨於庸俗。

馬東就告訴他其實大眾文化一直都是庸俗的,只是過去,比如在解放前,識字的人總共可能不到百分之二十。

現在識字率已經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了,但是人們的品味也許沒有那麼大的變化。只是原來沒機會發聲的人,現在有了機會有了渠道來發聲。

而過去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就是由那百分之二十識字的人書寫,也就很自然會帶有那百分之二十的人的烙印和偏見。

所以今天很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偏見。

為什麼想講偏見呢?其實跟最近的很多熱點事件有關係。

比如滴滴事件,也許最初順風車的產品負責人設想的是「高大帥氣多金有禮貌」的司機,卻沒想到還有一部分「網貸透支破罐破摔」報復社會的司機。

又比如最近火熱上市的「拼多多」和「趣頭條」,很多人表示在聽說這兩家公司上市之前根本不知道是什麼。還有人問「拼多多」買的東西能用嗎?全是低質量假貨。

其實這都反映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們並非真正了解這個社會。前百分之五的人,也許很難想像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另外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今日頭條也好,知乎也好,這些科技公司的「推薦演算法」讓我們每一次瀏覽和點擊進一步強化屬於我們自己的認知世界。這個過程事實上是在強化每個人的偏見。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帶有基因的傾向,家鄉的城市氛圍,家庭成長環境等等都帶給你獨一無二的偏見。

隨著你上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等等,你的偏見逐漸變化,也逐漸強化,等到你的偏見超過了對社會現實的認知,並且你也不想再改變的時候,你就老了,被時代淘汰了。

你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所接觸到的人和事,這些東西共同決定了你的眼界。你沒見過的東西,你覺得不可能,卻不知道也許身邊就有人能做到。

隨著思維的固化,你就會慢慢地陷入一個固定化的認知模式,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日復一日。

曾經看過一本網路小說叫做《大周皇族》,情節我都已忘記,卻記得其中的一個關於命運的比喻:

「每個人就像河裡的鯉魚,他們都覺得自己是自由的,卻不知道水流的方向早已註定了他們的結局。他們也許能稍稍向左游,也許能稍稍向右游,但他們註定只能在河裡隨波逐流,這就是命運。如果有一隻鯉魚能跳出水面躍過龍門,一飛衝天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也許就算是掌握了它自己的命運。」

我們的偏見就像這河水一樣,我們就像鯉魚一樣隨波逐流,在既定的軌道里期待著不一樣的事情發生。

這就是命運。如果能跳出循環,跳出軌道,跳出平面,跳出盒子,看到整體,也許就能改變命運。

傳說中,古希臘神話中的雅努斯有兩副面孔,一個在前,一個在腦後;一副看著過去,一副看著未來。因為看得足夠遠足夠全面,所以有足夠的能力應對一切。

跳出盒子的第一步,大概是更全面地理解社會。不再只看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用更全面更系統的眼光去看身邊的人和事。看到歷史,也看到未來。

每個人都時不時會選擇逃避現實,躲到自己的小世界裡,不要去理解外界。幻想著自己活在一個線性的世界裡,喜歡一個人努力學習就有高分,努力工作就能暴富。

但是當一隻火雞永遠理解不了農場主,999天之後第1000天是什麼樣只能看命。

其實我覺得我的思考還是很功利的。不是為了成仙成佛,而是為了解決現實的問題。一切的問題最後都歸結到如何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如何能從容地面對這個世界?

冥想也好,心理也好,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內心的困惑,也是為了更好地向外建功立業。用中國古代的理想來說也許能叫「內聖外王」。光靠向內求,也許也不夠。沒有外在的功業支撐,到最後就落得個人微言輕。

也許馬雲說的話是對的,但同樣的話換個人講你未必覺得有道理。因為馬雲建立的帝國為他的話提供了支撐(當然很多時候他也未必講真話)。

推薦一些最近在看的東西:

- 驚雲小屋 / 水庫論壇

- 《金融的本質:伯南克四講美聯儲》

- 《深度工作》

- 黃奇帆:金融的本質就是三句話

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我建了一個冥想心理的群,有興趣可以加我。


推薦閱讀:

TAG:命運 | 心理學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