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年前的國學大師們,以革命為己任。(國學不是弟子規)

百年前的國學大師們,以革命為己任。(國學不是弟子規)

33 人贊了文章

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高漲的過程中,革命黨人內部的思想頗為複雜,在三民主義的主流思想之外,尚有兩股重要的支流:一是趨向保守的國粹主義思潮,一是過於激進的無政府主義思潮。

下面我們介紹的是前一種思潮

晚清國粹派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陣營中的一個派別,國粹主義思潮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一部分。1905年1—2月,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2月23日,正式發行機關刊物《國粹學報》,也以「發明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國學保存會的成立與《國粹學報》的創刊,標誌著晚清國粹派的崛起與國粹主義思潮的出現。

國學保存會是國粹派組織國學研究的重要團體,《國粹學報》則是國粹派宣傳國粹主義思想的輿論陣地。《國粹學報》自1905年2月創刊,到1912年初停刊,連續刊行7年,共出82期。據統計,先後在《國粹學報》上撰稿者達100多人,其中能夠確知為國學保存會會員的有23人,如鄧實、黃節、劉師培、陳去病、馬敘倫、高天梅、馬君武、柳亞子、黃質、黃侃、胡樸安等人,都是國粹派的重要人物。他們多為光復會、同盟會及南社成員,足見國學保存會屬於革命團體的性質。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雖然不是《國粹學報》的編輯人,甚至不是國學保存會會員,但他是《國粹學報》的重要撰稿人,在該刊上發表重要著述多種,並與鄧實、黃節、劉師培、馬敘倫等人的關係多在師友之間,因而被國學保存會遙戴為精神領袖。章太炎在日本東京主編《民報》時,即在《民報》上大量發表國學研究論文,大力宣傳國粹主義思想,同時他還開設國學講習會,成立國學振起社。章太炎此舉正與上海的《國粹學報》和國學保存會遙相呼應,使國粹主義思潮在海內外風雲激蕩。事實上,章太炎就是晚清國粹派真正的核心領袖。

國粹派除刊行《國粹學報》以外,還編輯出版了《國粹叢編》《國粹叢書》《國學教科書》《神州國光集》等系列國粹研究著作,設立神州國光社,開辦國學講習會,並擬開設國粹學堂。當然,國粹派也並不是一群完全鑽在故紙堆中的老古董,他們還同時編輯發行致力於介紹西學新知的《政藝通報》。該刊由鄧實、黃節於1902年12月在上海創辦,主要介紹西方的政治學說與科技思想,同時也刊載一些宣揚國粹主義的文章。《國粹學報》與《政藝通報》並存,表明國粹派的國粹與歐化並行的理想。除《國粹學報》與《政藝通報》外,當時宣傳國粹主義思想的重要刊物還有東京的《學林》和廣州的《保國粹旬報》。另外,在章太炎主編的《民報》的影響下,一些重要的革命派刊物如《復報》《醒獅》《洞庭波》《漢幟》《河南》《雲南》《晉乘》《粵西》《漢聲》《神州日報》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宣傳國粹主義思想的行列中來。這便使國粹主義思潮在辛亥時期成為革命派陣營中一種頗具影響的思潮。

何謂國粹?「國粹者,一國精神之所寄也。其為學,本之歷史,因乎政俗,齊乎人心之所同,而實為立國之根本源泉也。是故國粹存則其國存,國粹亡則其國亡。」在國粹派看來,國粹即國學,是指關係國家興亡的傳統學術文化和民族精神。所謂國粹主義思潮,就是力圖振興傳統學術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期挽救國家危亡的社會政治思潮與文化思潮。

晚清國粹主義思潮興起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民族文化危機的刺激。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在外國列強的侵略下一步步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近代中國時刻處在嚴重的民族危機之下。國粹派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劉師培在《中國民族志·白種之侵入》中曆數俄、英、法、德、日、葡、意各國列強對華種種侵略事實以後,痛切地指出:「瓜分慘禍懸於眉睫……今後之中國又將為歐種之奴隸矣。」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民族危機,劉師培意識到這是與歷史上周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這不僅僅是關係到國家政權存亡的政治危機,而且是關係到民族文化興衰的文化危機。他說:「廿紀以前之中國,為漢族與蠻族競爭時代;廿紀以後之中國,為亞種與歐種競爭時代……中國當蠻族入主之時,夷族劣而漢族優,故有亡國而無亡種;當西人東漸之後,亞種劣而歐種優,故憂亡國,更憂亡種。」他們認識到,西方列強對近代中國的侵略,不僅要從政治上滅亡中國,而且要從文化上滅亡中國,所謂「其亡人國也,必先滅其語言,滅其文學,以次滅其種性,務使其種如墮九淵,永永沉淪」。國粹派認為,學術文化是立國之本,學術文化的滅亡便意味著亡國滅種,要救國必須從學術文化這個根本上救起,這是歐洲文藝復興與近代日本興起的歷史經驗。「夫國於天地,必有與立。學也者,政教禮俗之所出也。學亡則一國之政教禮俗均亡;政教禮俗均亡,則邦國不能獨峙……是則學亡之國,其國必亡,欲謀保國,必先保學。昔西歐肇跡,兆於古學復興之年;日本振興,基於國粹保存之論。前轍非遙,彰彰可睹。」國粹派相信,只要學術文化還存在,國家就有振興的希望。「國有學則國亡而學不亡,學不亡則國猶可再造。」章太炎之所以在流亡東京時期孜孜不倦地講授國學,就是因為他堅信,「國不幸衰亡,學術不絕,民猶有所觀感,庶幾收碩果之效,有復陽之望」。國粹派諸子正是「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而創刊了《國粹學報》。存學以保國,從學術文化上挽救民族危機,這是晚清國粹派與國粹主義思潮興起的根本原因。

二是對「醉心歐化」思潮的反動。20世紀初年,在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有些人開始喪失基本的民族自信心,認為「中國之學,誠不足以救中國。於是醉心歐化,舉一事革一弊,至於風俗習慣之各不相侔者,靡不惟東西之學說是依。」對於這股「醉心歐化」思潮的出現,國粹派頗不以為然。他們痛斥這些對自己的國家和學術文化失去信心而傾心於他人國家和學術文化的所謂「醉心歐化」者為「國奴」和「學奴」。國粹主義思潮的出現,就是要弘揚國粹,從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發揚民族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正如章太炎所說,「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對此,章太炎解釋:「為甚提倡國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愛惜我們漢種的歷史。這個歷史,是就廣義說的,其中可以分為三項: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近來有一種歐化主義的人,總說中國人比西洋人所差甚遠,所以自暴自棄,說中國必定滅亡,黃種必定剿絕。因為他不曉得中國的長處,見得別無可愛,就把愛國愛種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曉得,我想就是全無心肝的人,那愛國愛種的心,必定風發泉涌,不可遏抑的。」顯然,章太炎提倡國粹,就是要用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激發國人「愛國愛種的心」,同時對那種所謂的歐化主義補偏救弊。

三是適應排滿革命宣傳的需要。國粹派諸子多為江浙一帶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反滿革命志士。江浙士人的反清歷史傳統源遠流長,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慘痛故事時刻在警醒人民,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反清思想影響尤為深遠。那些生長於斯的國粹派人士,從小耳濡目染「華夷之別」的種族思想觀念,很自然地萌生反滿的民族主義思想。國粹派核心領袖章太炎有「排滿巨子」之稱,自不在話下。另一國粹派主將劉師培也是「少讀東華錄,夙具民族思想」。為了表明其激烈的反滿革命志向,他曾改名為「光漢」,自稱「激烈派第一人」。其所著《攘書》《中國民族志》等書,是闡發民族思想的力作,對清末反清革命宣傳影響頗巨。不僅江浙籍國粹派人士如此,其他如鄧實、黃節等人也同樣具有強烈的反滿民族主義思想。黃節所著《黃史》一書,也是清末反滿革命宣傳的重要著作。鄧實、黃節諸人創辦國學保存會,刊行《國粹學報》,「以種族革命之大義昌告國人。而文章爾雅,援說瑰博,一時承學之士,聞風瞿然。既洞曉於古今地域氏姓文物典章之源流,與黃炎裔胄所以陵夷之繇,益知革命為不容緩。」國粹派力圖從中國民族史志中發掘出反滿革命的思想資源,雖然難免大漢族主義的偏見,但無可否認的是,國粹主義思潮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反滿革命思潮的高漲,從而促進了反滿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

晚清國粹主義思潮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倡導古學復興。國粹派雖屬革命派營壘,但他們多是經史學家,因而很自然地習慣於從學術上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古學復興」便是國粹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命題。國粹派提倡古學復興的思想背景是歐洲的文藝復興,並以西學東漸為中國古學復興的歷史契機。他們認為:「十五世紀,為歐洲古學復興之世;而二十世紀,則為亞洲古學復興之世……西學入華,宿儒瞠目,而考其實際,多與諸子相符。於是而周秦學派遂興,吹秦灰之已死,揚祖國之耿光,亞洲古學復興,非其時耶。」他們視古學為國粹,認為中國的古學復興不僅要復興孔子之學,而且要復興諸子之學,總之是要復興先秦時期尚未受到「異學」、「君學」浸染之前純正而健全的中國古學,即「國學」。「學術至大,豈出一途,古學雖微,實吾國粹。孔子之學,其為吾舊社會所信仰者,固當發揮而光大之;諸子之學,湮歿既千餘年,其有新理實用者,亦當勤求而搜討之。夫自國之人,無不愛其自國之學。孔子之學固國學,而諸子之學亦國學也。」國粹派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孔子之學與諸子之學,力圖恢復先秦諸子的真面目,打破了孔子及儒學長期以來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域裡的獨尊地位。此舉無疑具有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革命性意義。顯然,國粹派提倡的古學復興絕不是簡單的復古倒退,而是要借西學以發掘古學的新義。「夫以諸子之學,而與西來之學,其相因緣而並興者,是蓋有故焉。一則諸子之書,其所含之義理,於西人心理、倫理、名學、社會、歷史、政法、一切聲光化電之學,無所不包,任舉其一端,而皆有冥合之處,互觀參考,而所得良多。故治西學者,無不兼治諸子之學。」將諸子之學與近代西學相比附,難免牽強附會,但卻充分表明國粹派提倡古學復興是要推動中國傳統學術向近代轉型,其立足點是創新,旨在抉發古學的近代意義,且要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吾人今日對於祖國之責任,惟當研求古學,刷垢磨光,鉤玄提要,以發見種種之新事理,而大增吾神州古代文學之聲價……以保我祖宗舊有之聲明文物,而復我三千年史氏之光榮者乎,則安見歐洲古學復興於十五世紀,而亞洲古學不復興於二十世紀也。」另外,不能否認,國粹派提倡復興古學以保存國粹,雖然有對抗「醉心歐化」的意圖,但他們並不認為國粹從根本上有礙於歐化,國粹不僅可以與歐化並行不悖,而且還有助於歐化的進行。「國粹者,精神之學也;歐化者,形質之學也。歐化亦有精神之學,此就其大端言耳。無形質則精神何以存,無精神則形質何以立……一言以蔽之,國粹也者,助歐化而愈彰,非敵歐化以自防,實為愛國者須臾不可離也。」可見,國粹派提倡古學復興,對於培養國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激發國人的愛國心以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是宣揚排滿革命。如上所述,國粹主義思潮是適應清末排滿革命宣傳的需要而出現的,宣揚排滿革命自然是其一個重要的內容。國粹派大多具有濃厚的大漢族主義思想,其用於宣揚排滿革命思想資源的,主要是《春秋》「夷夏大防」之義和歷代漢族反抗異族統治的史跡。劉師培在研讀《左氏春秋》時特彆強調了「夷夏大防」的微言大義:「《公》《谷》二傳之旨,皆辨別內外,區析華戎。吾思丘明親炙宣尼,備聞孔門之緒論,故《左傳》一書,亦首華夷之界。」正是基於「夷夏大防」的觀念,國粹派把歷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全都稱為「亡國」。黃節在為《國粹學報》發刊所作的《敘》中說:「悲夫痛哉!風景依然,舉目有江河之異,吾中國之亡也,殆久矣乎!棲棲千年間,五胡之亂,十六州之割,兩河三鎮之亡,國於吾中國者,外族專制之國,而非吾民族之國也。」顯然,他們希圖以此來激勵人們的反清排滿情緒。為了達到宣揚排滿革命的目的,國粹派還特別注意利用明末清初一些著名的反滿思想家的思想資料。國粹派的反滿革命論具有鮮明的漢族復仇情緒,他們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並有意作了辯駁。章太炎認為,排滿是反對滿清政府及其官吏和軍隊,而不是殺死一切滿人。因此,排滿不僅是針對滿族官吏,而漢族官吏也同樣在所排之列。「滿人之與政府相系者,為漢族所當排;若漢族為彼政府用,身為漢奸,則排之亦與滿人等。」國粹派還把排滿革命與反帝相聯繫。劉師培把西方列強的入侵歸咎於滿族對中國的統治,認為「西人之侵入,皆滿族有以啟之也」。滿族入主中國,「既據漢族之土疆,竭其三百年之民力;復作列強之虎倀,以市一姓之私恩」。因而以排滿為反帝之前提條件,「不能脫滿清之羈絆,即無以免歐族之侵陵」。在此,劉師培雖然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認識有偏差,但是把排滿與反帝相聯繫,便將排滿提高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高度,這是符合時代要求的。

三是主張建立近代民族國家。國粹派大都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但他們並不以民族主義為目的,而是把它作為建立近代民族國家的手段。所謂近代民族國家,就是建立在近代民族共同體基礎之上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在《中華民國解》一文中,章太炎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認為「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中華民族是「經數千年,混雜數千百人種」而形成的近代民族共同體,建立在這個民族共同體基礎之上的近代民族國家就是「中華民國」。國粹派認為,在中華民國的旗幟之下,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蒙、回、藏各族可與漢族平等相處,即使滿族也不例外。「滿族亦是中國人民,農商之業,任所欲為,選舉之權,一切平等,優遊共和政體之中,其樂何似?」國粹派的這一思想是與以同盟會為中心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相一致的。章太炎在《討滿洲檄》中號召全國「四萬萬人契骨為誓,曰:自盟以後,當掃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有渝此盟,四萬萬人共擊之」。可見,國粹派以提倡古學復興為標幟,以宣揚反滿的民族主義為手段,以建立近代民族國家——中華民國為目的,其根本的政治主張與革命派並無二致。

晚清國粹派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翼,這些人既是革命家,又是學問家,其革命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將學問運用於革命。他們不僅主張保存國粹,復興中國民族文化,而且提倡借經史助益革命,所謂「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就是藉助於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培養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精神。這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宣傳開闢了一條新途徑。當時,以三民主義為基本內容的民主革命宣傳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根柢於國學,以經義、史事、諸子、文辭之菁華,為其枝幹;其一,根柢於西學,以反率、政治、經濟之義蘊,為其條理。二者相倚而亦相抉。無前者,則國亡之痛,種淪之戚,習焉已忘,無由動其光復神州之念;無後者,則承學之士,猶以為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無由得聞主權在民之理。且無前者,則大義雖著,而感情不篤,無以責其犯難而逃死;無後者,則含孕雖富,而論理未精,無以辨析疑義,力行不惑。故革命文學必兼斯二者,乃能蔚然有以樹立。」顯然,「根柢於國學」的國粹主義思潮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於激發國人的愛國革命激情以推動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是功不可沒的。

推薦閱讀: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