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 屈原宋玉

楚辭 屈原宋玉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6 人贊了文章

楚辭是戰國後期出現在中國南方楚地的一種詩體,其奠基者和典範是屈原。楚辭這個名字是漢代劉向整理專集的時候加上的,當時辭賦不分,也管戰國楚辭稱為賦,後來六朝時兩者分開。楚辭是屈原在楚國地方民歌的基礎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尤其是對民間巫祝用辭的吸收。另外,詩經以及戰國時「繁辭華句」的散文風格,都對楚辭有影響。

|屈原

屈原是戰國後期楚國貴族,其一生同楚國的國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當時齊國已經衰落,楚和秦是七國中最為強盛的國家。但是在變法改革的社會浪潮中,楚國卻落後了,之前吳起的改革政亡人息,沒能像商鞅變法一樣堅持下去,而屈原也是這樣一個左翼政治家,宣揚政改。他曾經得到楚王信任,擔任三閭大夫和左徒(副相)的職務,在任期間於政治和外交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績,並且著力於「憲令」,建立唯才是舉的職業官僚體系。之後則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排擠乃至流放,從此楚國大衰,被秦壓迫得喘不過來氣,經懷、頃襄兩代被秦將白起滅國。屈原在流放中獲知此事,悲憤萬分,投江殉國。

其作品存世不少,大部分沒有真偽問題,名篇《離騷》《天問》《九歌》以及《九章》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確定為屈原所作。《詩經》還是集體創作,是群眾性的作品,而到了屈原的時候,詩歌創作已經變成一種作者性的個人活動,詩歌也開始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個性,屈原的抒情作品也在塑造人物形象,塑造的是其本人的形象,這個形象對於後世有極強的感召力。

他的藝術影響也很大,其作品被簡稱為「騷」,和《詩經》的「風」並列作為中國詩歌的兩大源頭。相對於《詩經》,屈原發展了比興的手法,將簡單的起興發展為寄寓著情緒、人格和理想的象徵,這對後世的詠史詩、詠物詩等影響巨大。其對於幻想和神話題材的使用也影響了後世這類詩歌,比如遊仙詩等。

屈原創造的楚辭體裁為後世五言詩和七言詩奠定了基礎,其吸收了詩經、楚地民歌和戰國盛行的散文,並將其融會貫通,它自身雖然沒有定型的句式要求,但其中很多詩句去掉虛詞或者將虛詞換成實詞,就符合五言詩和七言詩的要求了。

①離騷

屈原最著名的作品,果然還是政治抒情詩最能代表屈原的風格啦。這首詩有兩千多言,篇幅上看是中國古典詩中少有的。一般認為這首詩寫於屈原晚期在江南流放時,面對救國無門的處境,悲憤之情難以抒發,只好寫詩明志抒憤。

詩歌可以分成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寫自己從政卻被排擠的個人經歷,後半部分寫詩人被放逐中內心的情感。風格上整體都很浪漫,多用象徵作比什麼的,但是前半部分趨向寫實記事,後半部分更側重用幻想來抒情。

開篇先介紹自已的身世,以莊嚴自矜的口吻來介紹自己高貴的出身,然後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之後則是表達自己投身政治的急切,「恐美人之遲暮」,這裡美人大概是指自己,用美人比才俊,用妃子比臣屬,這是前半段比較明顯的比喻。他要竭盡全力輔佐楚王,讓出國重新振興,恢復到開國時的局面,然後卻招來重重迫害和打擊,「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於是楚王不再信任他。這一部分結束於屈原的自白,他指責群小的貪婪好嫉,批評懷王的反覆無常(說好了一起革命),最後發誓堅持理想、絕不妥協:「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後半段是屈原在結束政治生涯以後在出路方面的探索,這一段風格就偏魔幻了。他去古帝重華(也就是舜)那裡陳詞,其政治主張和歷史理解得到了肯定,然而在天界也不能得到重用,上扣天門下求佚女都沒有得到回應。女媭(xu1)、靈氛、和巫咸都勸他離開楚國,另找出路實現理想。他駕飛龍乘瑤車正在天空中翱翔,要去別的地方碰碰運氣,但是向下一瞥卻看到了自己的故鄉,引發了無限的眷戀,於是終於不能狠心割捨祖國,留了下來。但是在國內又沒有實現理想的機會,社會環境如此黑暗,於是最終只能效法彭咸投水自盡了:「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就此,我認為這首詩說是在郢都淪陷以後寫作,也是可以接受的。

《離騷》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愛國主義,反映在個人身上則是對政治理想的堅持,竭力要施行「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顧」的「美政」,使得楚國復興。但是外在環境不給他實現抱負的機會,他自己又不願意讓自己才幹用於建設其他國家,內外交困下他找不到出路,最後之後悲憤地表明情願以死明志。其中尤以九死不悔的堅持動人,在如同泥淖一般污穢的政壇里,他堅持高潔的品質和操守,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這是《離騷》最動人的情感。

《離騷》的手法主要是幻想性的,即使是第一段寫作者的經歷和遭遇,也不完全是實寫的,以新奇的比喻和誇張的描寫來敘說事件。而到了後半部分,更是完全採用幻想的形式,用虛構的方式來寫內心世界,他乘瑤車游於天上,見楚國之景而興懷鄉之情,於是在楚國上空不忍離開,這段虛寫的幻想經歷把全詩推向高潮,重新點起的愛國熱情更加濃烈。對事實的敘寫,對情感的抒發,對幻想的描寫交融在一起,非常完美。

語言上打破了詩經四言的形式,加長了詩句,擴張了結構,使得詩歌的表現力增強。對楚地民歌的吸收,比如感嘆詞的使用(兮),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和韻律

②天問

這是屈原的另一部政治抒情長詩,特點是全部採用問句進行寫作。天問就是對世間萬物的發問,前半部分問自然,後半部分問歷史和政治,最後落腳點在問楚國國運上,因而其基本上是一篇詠史抒懷性質的作品,是一篇史論兼備、情理交融的作品。

前半段是就自然界的諸多問題發問,從天地從何而來,問到宇宙星辰的安排,問到大抵四方的種種奇聞,這些發問基本都是根據當時人們對自然的神話性解釋,屈原質疑這些神話的可信度,以提問的方式對整個宇宙進行思考,很有哲理性。

後半段則是對人間歷史的發問,主要是對夏商周興衰的歷史進行回顧和反思,指出殺害賢良耽於享樂會禍身亡國,而任賢用能則能夠得到百姓擁戴,能取前朝而代之。而這些對歷史興衰的感言則落腳在對楚國國運的擔憂,和對自身命運及理想的嘆息上:楚王如果自己不知道悔改,求天帝有什麼用呢;他如果悔改了,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其語言上特色很突出,從首至尾全用問句結撰而成,一點不顯呆板的同時還能做到豐富多變、一氣呵成,比如篇中所用問句的語助多種多樣,何、胡、孰、焉、誰等等,整體上雄肆怪偉、奇矯活脫。句式上基本使用四言句,中間夾雜若干五言和七言,節奏感強,抑揚頓挫。

③九章

九章是九部作品的合稱,是九篇散篇的集子。裡面有些作品疑為偽作,不過大部分可以確定是屈原所作。其中除了《橘頌》之外都是在屈原兩次流放途中所作,紀實性比較強,感情和《離騷》相一致。

《橘頌》是後世詠物詩的先祖,此詩用擬人的手法來讚頌橘樹的各種品質,其實是寄寓了詩人的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橘樹首先眷戀南國,「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不合流同污「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以及高尚品質「秉德無私」,這些都是作者對理想人格修養的讚美,藉助頌橘來表達,立意高遠。更兼借物詠志,構思巧妙,對後世的詠物詩影響極大。

《哀郢》和《涉江》是兩篇前後接續的詩歌,作於楚國郢都淪陷以後(站在屈原的角度是這樣的)。

《哀郢》用質問蒼天為何要讓百姓流離失所開始,回憶了自己離開郢都的場景,抒發了對郢都的思念,最後上升到對整個國家命運的擔憂,為國家的處境而悲傷憤怒。最後一句是「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直接抒發自己在流亡時仍然不忘故國的思想之情。

《涉江》則著重寫流放時的情感和經歷,開頭寫其堅定的信念,認為自己遭受此難是因為過分耿介突出,而世界太過於污濁,自己不能同流合污。最後甚至有些樂觀,幻想要去天上找古帝重華(舜),要「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整體上情緒是從低沉到激昂的。之後則是寫流放途中的猶豫遲疑,因為依戀故土無法離開,再寫被放逐之地的惡劣環境,即使是這樣,他也矢志不渝地堅守信念。

《九章》的其他篇目大抵如此,思想感情同《離騷》相通,都是用直接傾瀉的方法來表達其悲怨之情,但是在篇章結構上更能做到情緒反覆起伏,在語言上口吻語氣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是抒情詩中的佳作。

④招魂

《招魂》這篇很有特色,特色在於是對楚地巫禱的改造。楚地久有招魂的民俗,對生者和死者都可以施行,將魂魄召回故土加以安撫。為招魂儀式所寫的禱辭就是招魂辭,本篇就是一片招魂辭,完全遵守這種體裁的形式和語調。其作者和目的有存疑之處,無法確切知道是屈原所寫還是宋玉所寫,也不知道招魂招的到底是誰的魂,不過這不影響對此詩進行理解。

《招魂》包含序言、招魂詞和亂辭三個部分,中間的招魂詞是主體,「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東西南北乃至天上都是危險萬分的「天地四方,多賊奸些」,只有楚國故土是唯一美好可以安身的地方。之後則用鋪陳式的手法極言楚國之美好,對於楚國宮廷之景色和歌舞宴飲的描寫,辭藻異常華麗豐富,這種誇張鋪敘的寫法和華麗裝飾的文風對後世的漢賦有極大影響。

最後的亂辭是一段主觀抒情,以「魂兮歸來哀江南」結尾。

⑤九歌

《九歌》是屈原重寫的民間祭神歌曲,吸收改造了大量神話傳說,一共有十一篇,除了《國殤》是悼念楚國陣亡將士所作,其他都是以祭歌的形式寫神仙故事。《九歌》整體的語言風格是清新優美,情味悠深的,這是其獨有的語言風格。

《國殤》是《九歌》中和《招魂》有點像的一篇,不過這是一篇為楚國全體陣亡將士招魂的禱文。詩歌一開始就描寫一場殘酷慘烈的戰鬥場景,楚國方面敵眾我寡,雖然將士用命死戰不退,但仍然壯烈犧牲。最後一句尤其有名:「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這首詩風格剛健雄渾,感情激烈,感染力很強。

《九歌》中包含不少禮讚神明的頌歌,比如《東君》寫太陽神,《雲中君》寫雲神等等,其風格隨著所寫神明形象的不同而變化,《東君》篇輝煌燦爛,《雲中君》篇縹緲高潔。這些詩篇雖寫神明,但寄寓了詩人對理想的歌頌,《東君》寫光明和正義,《雲中君》寫縹緲和愛民。

《九歌》中最突出的是幾篇愛情敘事詩,《湘君》和《湘夫人》寫這對夫妻的感情,《山鬼》寫山神與凡人的愛情,風格纏綿凄清,哀婉動人。

《湘君》和《湘夫人》兩篇寫他們互相的思念,久期不來,以至於失望痛苦,丟棄定情信物以示決絕,然而又在江邊徘徊,眷戀不舍,終於還是割捨不下這段感情。其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非常經典,比如《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湘君在江邊等待湘夫人,但是愛人卻遲遲未至,這一句是開頭,用凄清的秋景渲染惆悵百結的情緒。

《山鬼》寫山中女神同凡人的愛情,其完整的故事已經不可考證,詩只是其中一個片段,寫女神赴約不遇,失戀後悲哀的一小段。全詩分為三個部分,出場赴約,等待相會和久候不至。第一部分出場赴約開場寫她的青春美貌,然後寫這位女神為約會而作的準備,她急匆匆地在群山中穿行,擔心沒能準時到達,讓戀人等待,還給沒有準時到的戀人找理由。第二部分寫她在約會地點的等待,寫她的焦慮和憧憬。第三部分則是久候不至之後,女神陷入失望和痛苦,夜幕降臨雷聲滾滾大雨滂沱,這一切都是其極度哀傷悲憤的寫照。

這部作品的突出特點是情和景交融,女神每一次情感變化,都伴隨著周遭環境的變化,而其又符合山鬼形象的設定——畢竟是山神——每一個細節都在強調其作為山神的身份設定。

|宋玉

歷代都有屈宋並立的說法,而所謂宋就是屈原以後另一位楚辭作家宋玉。屈原操盤楚國國政時曾經網羅培育人才,宋玉、唐勒、景參三人皆師從屈原,都以辭作聞名,但只有宋玉的幾篇作品得以存世。屈原失勢以後,宋玉憑藉同窗的推薦入仕,不過職位低微,雖能常侍於襄王左右,但襄王只當他是詞臣,並不用其才。晚年捲入政治風波被逐出宮廷,處境凄涼。

宋玉有楚辭體作品《九辯》,以悲秋而蜚聲文壇幾千年,其寫景狀物以抒情的手法,凄涼綿邈的情感,都是後世悲秋詩的濫觴。其還有賦體作品《風賦》《高唐》《神女》等作品,將屈原開創的楚辭體發展為賦體,這被漢代詞人繼承下來成為風行百年的重要體裁。其賦多為詞臣應制所作,其題材、思想和體例多為後世漢賦作家所接受。

①九辯

宋玉據傳模仿屈原風格寫過很多楚辭作品,但是存留至今的只有《九辯》。《九辯》的題目和《九歌》一樣,也是楚地的歌曲名。這篇作品是以「悲秋」來抒發憂國傷時的政治抒情詩,這和當時楚國已經陷入末世的處境有很大關係,一般認為這篇作品寫於宋玉晚年羈旅之中,表達了對國家的憂慮,對楚王的怨尤,對懷才不遇的不平,對自己在垂暮之年淪落天涯的凄涼。

《九辯》的主要特色是寫景造境抒情,其抒情不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製造一種氛圍和意境,以此來表達感情,開篇第一句就是「悲哉,秋以為氣也」,使得凄愴悲涼的秋氣籠罩全篇,接著一層一層鋪寫凄涼的暮秋景色,自然地引出歲月無情人生悲苦的感慨,之後也多次寫到秋景秋情,使得蒼涼的秋景和悲涼的心情交纏結合在一起。而在這種透露出來的也絕非僅僅是對個人身世的感傷,而蘊含了對楚國將亡的整體社會環境的感受,最後落腳在對遠赴天國的神遊想像上,也是在借幻想表達現實理想。這種情景相生的手法影響極深,後世有「宋玉悲秋」之說,成為後世悲秋主題的濫觴。

《九辯》是仿屈原楚辭的作品,其語言風格和屈原類似,都走汪洋恣肆的風格,雖然沒有屈原那種奇絕的幻想,但是勝在鋪敘狀物的精細上,對於秋景中各種自然物的特徵都加以鋪張精微地描寫,尤其是寫落木一小節尤其著名。另外一個語言上的特色則是在用句上更加靈活,從二言到十一言不等的參差句式隨著感情流轉而舒緩,又融散文句式入楚辭,氣勢更為充沛。用詞上更加考究音律,雙聲詞和疊韻詞的使用尤其豐富,結尾一段更是每句都用雙聲詞,用鏗鏘之節奏寫煌煌之神遊,駕馭文字的能力極為高超。

③風賦

這是一篇因風設譬的諷諫作品,主要用寫風來揭發社會的兩極分化,以此勸說楚王關注民生。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鋪陳寫物的手法,寓以譎諫,是典型的賦體作品。

賦採用主客問答的形式,楚王和宋玉四問四答,層層推進。哀王游於蘭台之宮,披襟當風,快活適意,認為此風可以與庶人共享,與民同樂,侍從宋玉說這只是大王之風,庶人不能得以享受。哀王提出疑問,風是「天地之氣」,不分貴賤高下,宋玉於是做出長篇解釋,當風從初興到迴旋在山野之間的時候,其是純粹的自然現象,但是在人間則分化為兩種不同的風,一種是「乘凌高城,入於深宮」的「大王之雄風」,能夠讓人舒適健康,而另一種則是在「窮巷之間」的「庶人之雌風」,散發出腐臭的氣息,使人受到病苦折磨。最後寫完庶民之風則戛然而止,耐人尋味。

思想上……講道理我覺得這種諷諫已經和往國君臉上扔差不多了,太直接了。人家好端端吹著風你非要勸諫一番,讓其關注民間疾苦——這完全能理解,但是我覺得沒必要剝奪人家吹吹風傻樂的閑適自在……畢竟哀王所言的那種臨高受風的凌然,還有自然之風同人間無關的說辭也完全可以說通,宋玉長篇大論談雌雄之風倒更像是抬杠。不過一般來說還是要吹一下宋玉這個,關心庶民疾苦的品德的,以風為喻揭露貴賤不齊的社會現象,確實是這篇賦的主旨。

語言手法上是真的很厲害,尤其在狀物上,通過風所經過之處種種外物的情態變化和給人帶來的感受,使人如臨其境,以此來寫這種無形之物。其寫自然之風從「起於青萍之末」到盛、猛、衰各個階段的變化寫的層次分明,寫雌雄之風也同樣各具特點,行文精細用詞恰當。整體上句式大致整齊,中間摻有散句,華美有力。

③高唐賦、神女賦

這兩篇從內容上看相互連接的,都是講楚襄王愛到高唐欲見高唐神女的故事,不過各有側重,基本上可以合稱《高唐神女賦》。不過兩篇也各自有獨立性,前篇賦巫山景物的奇險,有山水寫景文學的性質,後篇賦神女之情狀,借神話寫男女情思,具有愛情文學的性質。

兩賦各有一篇散體序文,採用主客問答的形式,述做賦的緣起。

《高唐賦》的序寫楚襄王和宋玉共游於雲夢之台,楚王向宋玉問雲氣,於是宋玉釋其為神女所化「朝雲」,用一連串精妙比喻來寫雲氣始出到消失的過程,這段序言本身就很工巧,在先秦散文中已經屬於上乘之作。正文寫高唐的山川勝景,在寫景鋪陳上的手法很見特色,概括一下則有兩點。一是從多種視角多種方位來寫山景整體空間各處,有仰視俯察,有近觀遙望,給作者的鋪陳寫作帶來便利,成為後世漢賦寫作大賦作品的模式。二是追求對景物曲盡情態的描寫,對其形、聲、色等多種感覺來寫,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特別寫出各種景觀引發出的不同情思,或壯或美或悲,由景興情。

《神女賦》序文用散文狀寫神女出現時的美態,和另一篇散文序言暗中對照,寫神女之貌暗中不離朝雲彩霞的特徵,寫朝雲也暗喻神女的姿態。神女的形象大抵是端莊典雅,情思飄動但舉止有節,是一位貴族女性。賦先從外貌儀態寫起極言其美,不過重點還是在之後的部分,這一部分主要用舉止寫其內心情感。他人向其表示拳拳之情,她在表面上的應對中表現了豐富的情緒,先是歡欣喜悅,然後猶豫不決因而淡淡傷感,最後微怒表示拒絕,而臨行之前,神女雖然又表露出戀戀不捨,但終於還是匆匆離開了,徒留男主人公的惆悵。對神女舉止和心理的細節刻畫是這篇賦的突出之處,有的人會說神女的形象有以禮自防的沉重,但是我覺得這種內心複雜但靦腆自重的形象更可愛,「發乎情止乎禮」不過如此。


推薦閱讀:

TAG:離騷 | 屈原 | 楚辭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