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病」,是家長們教養出來的
來自專欄母鯨灣6 人贊了文章
有一位女大學生A,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卻得了嚴重的痤瘡和失眠。她媽媽帶著她求醫問診,中西醫都看過,葯補食療,內調外養,總也不見效果。
少女每夜要看手機到很晚,她也知道長期晚睡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不改正過來不可能好。可是哪怕每天夜裡11點強制熄燈,關閉手機,聽催眠音樂,就是睡不著,非得輾轉反側到凌晨四五點天邊出現魚肚白。
我知道,肯定是少女的心「病」了。
學習壓力不算大,沒有感情問題,校園生活也無波瀾。後來,當談起少女成長的過往時,她的這種病因,讓我或許窺見一二。
少女說,從她記事開始,父母感情就不太好。爸爸總躲著媽媽,每天晚上要很晚才回家。而她感覺爸爸越晚回家,這個家的氣氛就越壓抑。所以,她總是躲在被子里露出眼睛,看著媽媽長吁短嘆一遍遍打爸爸的電話,看著媽媽越來越陰沉的臉,在燈光閃爍中變得可憐而陌生。
而等爸爸回家以後,父母兩人也難免惡語相向,吵上一架。
「他們以為我睡著了,所以吵架的時候總是壓低聲音。可黑暗中我聽得一清二楚。我怕爸爸要拋棄這個家。雖然很困,但一定撐著聽到他們不吵了,確定爸爸在家睡著才行。」
在這樣的氛圍下,久而久之,她已經不知道如何自己入睡了。睡眠帶給她一種嚴重的不安全感,父母之間的無愛,讓她有一種「一覺醒來無家可歸」的預判。
所以這麼多年,即使父母已經離婚多年,這種「不能睡覺」的陰影已經成為了記憶深處的烙印,伴隨她度過漫漫長夜。
我不是醫生,不敢妄言每一種疾病病理,但是我知道有一些身體的疾病和心理的某種缺失,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繫。每一種疾病的發生,都是身心發展不均衡的體現,都是你的身體和心靈在通過某種方式表達某種需要。
??
多年來,每每當我面對一些聲稱自己有「不治之症」的人,去深入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是,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這使我認識到,家庭成員之間錯誤和扭曲的相處模式,或許會讓某些身體的癥狀伴隨孩子成長,形成他們長久的身心受苦。
有一位朋友是按摩醫師,跟我說過一個女病人。
病人訴說腰背疼痛,觸摸上去果然整個背部肌肉緊張、板結。通常手法做一次,肌肉能鬆弛下來一陣,可這位病人三天兩頭來醫館按摩疏通,總不見好轉。
有一天,病人的媽媽到來給她送件東西,朋友才發現她們母女之間神奇的一幕:
原來,病人和她媽媽之間的對話,每一句,記住是每一句,都可以稱得上「惡語相向」。哪怕是對彼此表達關心,也一定要用指責、厭惡、抵觸、惡狠狠的神態和語氣說出來。比如:
媽媽:「哎哎!你忘了拿這個,你做事不帶腦子?!」
病人:「嘖,你走嘛,別啰嗦!」媽媽:「我看你是有病!」病人:「你走不走?!這裡蠻好玩是吧?」
我朋友說:「之前這位病人看似溫和有禮,對著母親竟立刻成了烏眼鬥雞。大概她這緊繃的身體,就來源於她和媽媽緊繃的關係吧。」
我不知道這位病人家庭關係和成長經歷到底為何。但朋友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往往能夠影響到人的意識和認知,讓自己的身體也不由自主地隨著這種氛圍和關係,產生某種變化。
關起門來,撕掉標籤,舒服做自己,一個人在家庭里,理應是最能得到放鬆的時候;父母親人、長我育我、朝夕相伴,孩子和父母理應是最不可能敵對和仇恨的關係。
然而家庭教養違背了人性法則,從孩子成長之初便成為了壓力之源,孩子與原生家庭越發格格不入、不能安身。往後漫長的歲月,這種裂隙將成為鴻溝、成為深淵,吞噬了人的意志與健康。
??
我觀察過,那些0到7歲學齡前孩子的家長聚在一起,一般有兩個固定的討論話題。
第一個,是討論孩子的智力發展。怎麼教、怎麼學,能讓孩子更聰明、「贏在起跑線」。早教,英語、數學,什麼才能更好的開發孩子的「腦力」。
第二個,是討論孩子的飲食睡眠。所有的家長無不羨慕那些吃飯好、睡得香的孩子,埋怨自己孩子吃飯睡覺簡直叫遭罪。
殊不知,兩個話題內包含的期待,恰恰存在著對立因素。
在孩子的大腦和神經中樞還尚未發育成熟的時候,大人們就迫不及待地用各種「教育手段」填塞他們的大腦,美其名曰「大腦開發」,並不會讓孩子真的變聰明,反而是在過度刺激孩子的神經系統,阻礙孩子自主地掌握自己身體成長的節奏。
由於家長給了孩子過大的學習壓力,迫使孩子提前去關注、去思考,而思考的過程是需要能量供給的。
所以,孩子的身體能量被迫向大腦提供支持,尤其是消化系統的能量。這樣,孩子的消化功能被削弱了,中醫所說「脾胃虛弱」,胃口不佳、吸收能力差,當然也就「吃不好」了。
在餐館裡,經常看見不少孩子一邊眼睛盯著桌面的手機或iPad,一邊無意識地扒著飯。有的孩子甚至不看手機就不願吃飯。
這些孩子大多3歲、4歲的年齡,周圍的家長都操著一種見怪不怪的態度,向這種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妥協,絲毫不放在心上。殊不知,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腸胃不調的病根,就在此時種下了。
我經常帶孩子逛商場,會有很多早教機構拉著我們參加各種體驗課,讓我們報班,告訴我們按照他們的教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發展更快。
其實,有好的教育方法真能寓教於樂,我也是樂於體驗的。但遺憾的是,我所看到他們教授的,往往是把小學課程,尤其是數學課和英語課,用各種大小電子屏幕、虛擬的動畫、電子的聲音包裝起來,提前灌輸給孩子而已。
一個不足7歲的孩子,本該是親近這個真實的世界,讓自我的靈性徐徐打開的時候。而孩子的物質身體就是順利完成這一切的基礎,父母必須給他們的肉體不斷壯大的環境。
不等基礎打好,就去做超出他年齡的事情,身體當然就會失調。
所以,若不能順應孩子成長的節奏,在合適的時候採取合適的教養方式,一味要求孩子超齡發展,只會讓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損壞身心健康,造成心理的缺失與身體的疾病。
??
當家長的,要有自省的意識。
當發現孩子的身體有了那些不大不小、卻總頻繁出現的小毛病,除了求醫問葯,父母還必須有意識地去反思和檢討自己的教養方式。
別讓這些小病根治在孩子的身心深處,長成相伴一生的「不治之症」。
我的微信公眾號:母鯨灣(ID:hema1001),一起學習成長,讓媽媽更強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