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傷寒論第116條:陰虛不可灸
4 人贊了文章
傷寒論第116條: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本條繼續講灸法的危害。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這是本條的眼目,也是本條的難點。微者脈細微,乃極細之脈,非微弱之脈。細脈是血虛,陰虛,但是陽氣未必虛,所以,這裡的細脈僅僅是陰虛血虛之脈,並非陽虛氣虛。所以,脈雖細,但是力度不算太小,不弱。數脈即跳動頻率比較快,快是熱像,說明有熱。脈細而數,而且力度不弱,這說明是陰虛火旺,並非陽虛,也不是現在常說的氣血不足。氣血不足的脈,細弱無力,即使脈數,也不是實熱,而是虛熱。虛熱的脈是可以灸的。所以,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的意義,是指陰虛血虛患者不可以艾灸。關於陰虛血虛的辨別,以及與陽虛氣虛的區別,我另有專文論述,這裡不多說。——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這一段是從病理上解釋為什麼陰虛血虛患者不可以艾灸。古文文法與現代不同,所以沒必要摳字眼。大致意思是,陰虛血虛患者本身就偏於熱性體質,艾灸之熱進入體內,必然加重里熱,里熱加重就會心煩;火熱妄行,傷津傷血,筋脈肌肉都會受到損害。所以艾灸對陰虛血虛患者而言危害是比較大的。——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這一段講表證本來應該用汗法,不可以用灸法。其實太陽表證可以用灸法,只是具體做法是有講究的;太陰兼表證,更適合用灸法。接著講艾灸之火進入體內,內熱加重而無從排出,所以會引起變證。比如腰以下感覺沉重而麻痹,即因為火熱下行所致。這種情況就叫火逆。火逆之說,應該是古代對於火攻造成的變證的一種通行叫法。——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
這一段是講,輕微的火逆,是有可能自愈的。這時的自愈,往往患者先感覺煩躁。其實煩躁就是內熱擾心。但是內熱在體內糾集充足,可以外發,外發即可把汗頂出來。汗出來,表證就會解除。當然,表證解除之後,里熱即使未除,也必然會有所減輕。——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這一句是進一步解釋出汗自愈的病理。脈浮即表證,表證當然可以汗解。
綜上所述,陰虛血虛的患者,是不可以艾灸,不可以火攻的。
但是,艾灸之法,直到現在都在流行,流行數千年而不衰,難道沒有道理嗎?如果每每艾灸都不能治癒疾病,反而變證叢生,怎麼可能流行這麼久呢?難道數千年來大家都不動腦子嗎?
可見,艾灸並非一無是處,並非沒有可取之處。但傷寒論中涉及艾灸、火攻的條文,基本都是持否定態度的。這有怎麼解釋呢?
艾灸(火攻)在古代很流行,所以普通醫生和老百姓應該是經常用的。那麼有些患者不適合這些方法,所以造成不良後果也應該是很常見的。正因為危害很常見,所以醫聖對艾灸(火攻)總體上持有否定態度。這是有一定現實基礎的。另一方面,醫聖是葯醫,主要使用方劑治病,所以,有一點門戶之見也是有可能的。除此之外,或許還有其他原因。因為這些條文語氣與醫聖的常規行文語氣略有不同。醫聖一般是散文筆法,語句長短不一,而且重脈症和方劑,一般不說理,即不經常進行病理分析。但看本條語言,多為四字短句,而且偏重說理,所以不似醫聖語氣。所以,這些關於艾灸、火攻的條文,很可能是後人加入的,不一定是醫聖原文。
艾灸流行數千年,功不可沒,即使現代,醫院和養生機構也都應用艾灸,療效是不可抹殺的。為什麼現代艾灸療效確定,變證也不那麼多呢?答案應該是,現代人體質與古代不同,現代人偏陽虛氣虛的人比較多,真正陰虛血虛的人比較少。而艾灸對陽虛氣虛患者,大致是適合的。關於陽虛與陰虛,氣虛與血虛的辨別,我另有專文論述,可參考。
好了,本條結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