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蕁麻疹的兩味特效藥—荊芥和防風

治療蕁麻疹的兩味特效藥—荊芥和防風

33 人贊了文章

?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風疙瘩」,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粘膜過敏性疾患。其特徵是身體各處起風團,即紅色或白裡透紅的小包小塊,形狀不規則,伴有劇癢。

  本病病因較複雜,其過敏源既可來自體外,也可來自體內,常見的有食物、藥物和物理因素。食物中以魚、蝦、蟹、牛羊肉、蛋類等動物蛋白性食物為多;藥物中以青黴素和痢特靈為多;物理因素中,以冷熱變化影響最大,其中冷風、冰水所致的寒冷性蕁麻疹最為常見。此外,遺傳因素、精神因素及體內的疾病都可成為本病的病因。

  中醫認為蕁麻疹是風、濕、熱三邪氣侵襲人體溶於血液而病發於皮膚,所以必須祛風、除濕、解熱,既然皮膚是蕁麻疹的集聚地,那就要集合諸路中藥大軍將蕁麻疹圍殲於皮膚。中醫治療蕁麻疹,離不開兩味藥材——荊芥和防風。由這兩味藥材組成的方劑治療蕁麻疹有奇效!

  荊芥防風飲組成:荊芥10g、防風10g、天麻10g、鉤藤20g、蜈蚣2條、全蠍6g、白僵蠶10g、白附子6g、白芷10g、葛根15g、川芎15g、白、赤芍各15g、炙甘草10g。但若屬腫瘤壓迫顏面神經,則荊芥無功矣。(此方僅供參考)

  荊芥味辛性溫,其性升浮,善能發汗祛風解表邪,無論風寒感冒之荊防敗毒散類,還是風熱感冒(配合辛涼疏解之品)之銀翹散類,用之得當均有良效,被視為「通治感冒之良藥」。

  風邪為百病之長,其性在上,易犯頭面諸竅。荊芥體輕升散,善祛風邪,上行於頭面空竅而有清頭目、利咽喉、除顏面歪斜之功。凡而致頭目眩暈、頭昏鼻塞、耳目不清、咽喉腫痛、皮肌麻痹,口眼歪斜等症,無問其有無寒熱,皆可用之。尤其顏面神經麻痹而成面部皮肌跳痛、麻痹者,及考其原因甚多,總屬陽明經絡受和,以陽明之脈上行於面也。古云:「荊芥為陽明行經之葯。凡頭面諸疾屬陽明經絡受病者,用荊芥自能行諸葯直達病所」。

  防風是解表葯、祛風葯,防風的功效與作用是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葯往往配合應用。

  這個方法源自中國近代名醫施今墨的對葯應用心得。施今墨老先生是中國近現代京城四大名醫之首,也是著名的中醫教育家,在我國中醫發展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施今墨老先生對於對葯的應用和體會十分豐富,留下了不少經驗之談。其中,荊芥、防風就是他比較重視的一對中藥。荊芥和荊芥穗,在歸經和功效上基本相同。

  這個辦法為什麼能夠治療蕁麻疹?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蕁麻疹的產生,多為外感風熱之邪,郁於肌表,毛孔閉塞,不得宣洩,化熱傷津而成。從這可以看出,蕁麻疹的基本病機就是外感風熱而且熱邪客居血分。

  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祛風。所以,用到了防風這味中藥。防風氣味俱升,又能走氣分,對於周身的風邪,尤其是上焦的風邪有很好去除作用。風邪是引發過敏、瘙癢的主要病邪。用防風祛風,勢在必行。但是,僅僅除風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祛風的同時清理血分鬱熱。這個時候,我們就得用到荊芥穗了。荊芥和防風十分類似,都有祛風的功能。但是就功用區別來說,荊芥不像防風那樣一味散達,而是能夠入血分。尤其是將荊芥穗炒黑入葯,在發散風邪的同時入血分,可以清血中之熱,於是達到更加明顯的透疹和排毒作用。正因如此,《本草求真》等著作中才將荊芥防風列對論述,將其作為祛風清熱的最佳拍檔。

附2個外治法:

  葯浴法1、

  材料:地膚子8錢、白蘚皮8錢、荊芥8錢、防風8錢、苦參6錢、浮萍6錢、蟬衣7錢。

  用法:將全部藥材加1大鍋水,以大火滾沸10分鐘即可,濾取葯汁再加水調溫,洗浴10分鐘。

?  葯浴法2、

  材料:荊芥6錢、防風6錢、川椒6錢、白蒺蔾6錢、紅花6錢、金銀花6錢、連翹6錢、蒲公英6錢、紫花地丁6錢、苦參6錢、黃柏6錢、透骨草6錢。

  用法:將全部藥材加1大鍋水,以大火滾沸10分鐘即可,濾取葯汁再加水調溫,洗浴10分鐘。

?

?


推薦閱讀:

TAG:蕁麻疹 | 皮膚病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