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父如子,羈絆難泯。

如父如子,羈絆難泯。

4 人贊了文章

-

我對日本這類生活敘事化很強的電影非常的偏愛,前者有山田洋次,後者有是枝裕和。這類電影如果單從敘事的觀賞性來說大多都有些過於平淡,但所表達的思想力度卻溫柔的有些深刻。大多用生活中最瑣碎的細節,來表達細膩從容和最真摯的情感、從而使得精緻平淡中又有凹凸起伏。

是枝裕和的電影比較突出的是家庭倫理的矛盾性,在《海街日記》中也所體現,而在這部《如父如子》中家庭的矛盾也被強化了,電影講的男主角野野宮良多在兒子慶多上小學時,才發現6年前因為醫院護士的原因抱錯了孩子。之後,針對「要不要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換回來」這個問題,良多做出了許多考慮與抉擇,最後終於決定依舊把慶多當成是自己的孩子來養。矛盾的設計已經不單單只在故事中強調,更多的是站在家庭倫理關係的角度上去帶入和選擇,來增加故事的戲劇性,相比之前,是枝裕和的電影里很少有這樣激烈的衝突,但是本質還是展現兩個家庭的生活細節,其實也是導演表達和展現生活原本的樣子。

抱錯孩子,發生在兩個家境、親子觀念都差異頗大的家庭之間,在這個看似有點狗血的情節設定下,是枝裕和以獨特而細膩的敘事方式和簡明扼要的鏡頭語言,讓原本看似有些抽離的故事,在情節發展處理的也比較流暢,沒有讓觀者產生不合理的情緒而是有了切身的一種體會,因為當代社會中家庭倫理關係的複雜性讓這種思考擁有了存在的理由。

-

良多是一個成功人士,工作身居要職,薪水優厚。家庭也非常美滿,妻子賢惠,兒子可愛。以至於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在他的概念里,父親是孩子的風向標,一切都以他為方向。他想要一個優秀的與自己相似的兒子。

在家庭去學校面試的這場戲,本應該體現出家庭和諧的氣氛,但卻拍的有些嚴謹。良多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教育孩子也是,從小就讓孩子學會獨立,他常說:任何事都要靠你自己。

有一天醫院給他們打電話說孩子出生時抱錯了,夫妻倆都無法相信,但是卻又無法辯駁。

這個情節矛盾的設定,使得兩個人物的性格更具分化,通過抱錯孩子的事件設定,從而來突顯人物性格。對妻子來說,她自責為什麼沒有發現,也主動說出了丈夫迴避的外界輿論。她比丈夫更難以抉擇不知所措,在血脈相連與養育之情的兩者之間她該如何選擇,人物的內心矛盾由此也凸顯了。

反觀丈夫卻是另外一種表現,當他發現孩子抱錯時心裡更多的是釋懷。雖然孩子才6歲,但是良多對他非常嚴格,當孩子達不到自己想像的那麼優秀,有些失望了。從這也體現出良多這個父親或許不是那麼稱職。

通過醫院的安排,兩個家庭彼此見了面。對方是經營電器買賣的小店主,與良多相比他們完全就是兩個階級的人。生活習慣上也不同,他們互相不理解。這裡也側面的體現出日本階級分化的社會矛盾。

兩個家庭同意周末的時候一同帶孩子出來相聚交流感情。良多還是把心思放在了工作上陪孩子的時間自然就少。另外一家人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家庭氛圍卻很好,在金錢與時間上,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即使工作在忙,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兩家人決定把孩子換回來,從此不再有交集,讓孩子互相忘記以前的父親和母親,但是人的情感沒有這個純粹。幾個人都掙扎在崩潰的邊緣。

這個故事看上去矛盾非常的集中,但是也同樣很難把控。是枝裕和通過前面的矛盾一步步堆積好情緒,在不經意間又釋放出來。

是枝裕和在其中還穿插了與自己父母的和解的片段,良多去拜訪自己的父親,聽父親談抱錯孩子的事情,父親認為「血緣會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像自己」。而後來自己真正的孩子想去放風箏卻因自己從小沒有和父親放過風箏而不得,抱錯孩子一方的父親說了一句,「你可以這樣做,你不必要像你父親一樣」。這種兩代人的互相映射,在他的電影也經常使用,把故事上升到過去和將來的層面,也讓電影更加的深刻。

和自身的童年成長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良多再次找到慶多。

-

這部電影因為一件互換事件的矛盾設定使家庭故事有了戲劇性的波折,就故事創作上來說,兩個家庭的差距,父權夫權的掌控力,矛盾,都慢慢跟著影片溫和下來。良多和慶多之間這種父與子的實際生活中的人物關聯,父子間互相教會了對方成長,這種情感的傳遞在淡淡的節奏和畫面中,卻特別深刻。

是枝裕和通過影片溫和的、剋制的、帶有悲憫之心的表達出對人、對社會的反思,從他的電影里或許能找到共鳴,然後被感動,因為他表達的不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而是復刻生活最真實的樣子。

/End

「關注影像書生,回復片名,獲取資源。」

「每周會有電影推送,時不時的還聊一聊藝考。」

weixin.qq.com/r/-jjRyV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電影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