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的最大問題不是缺錢,是缺愛
4 人贊了文章
前段時間,關於幼兒教育的不幸事件頻頻見諸報道,讓聞者痛心、不解。
曾有人說: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可哪怕是持證上崗的老師,也未必真正懂得如何教孩子,愛孩子。
舊觀念中,「打是親罵是愛」,一言不合就責罰,其實是一種粗暴和懶惰。
而在衣食住行上無微不至,卻對孩子的感情敷衍了事,也遠遠稱不上是愛。
更有人覺得幼兒園老師就相當於保姆,要求太高是矯情。
▲ 2002年和丈夫與懷柔第一幼兒園的孩子們在一起。
可在上世紀,卻有一個女生站出來說:
當幼兒園老師是一件特別需要愛的事情,它需要我們比所有人都有細心、耐心和關愛。
她的話令我想起《放牛班的春天》: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後來,這個女生成為了中國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她叫盧樂山。
▲ 盧樂山先生為中心示範幼兒園新疆烏魯木齊幼兒園題詞。
盧樂山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
她的外公嚴范孫,是南開大學創始人,年輕時考中進士,卻偏偏最反對科舉,一輩子都主張開明教育。爺爺盧木齋,小時候很窮,全靠自己發憤讀書,一路當上李鴻章的幕僚,後半生也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教育。
▲ 盧樂山先生爺爺盧木齋(左)外公嚴范孫(右)。
▲ 二排左起第八為盧木齋、第九為黎元洪、第十為嚴范孫、第十一為范源濂、第十二為張伯苓、第十三為凌冰、第十四為凌冰夫人司徒如坤教授、第十五為美籍教授盧易斯女士。最後排左起第一人周恩來。
盧樂山從小就在自家開辦的幼兒園讀書。在外人看來,她可謂「贏在了起跑線上」,日後絕不愁出人頭地。可在盧樂山心裡,她印象最深的不是上了什麼課,讀了什麼書,而是外公和爺爺的脾氣。
外公沒有架子,像個孩子王,「他喜歡跟孩子們玩耍,教我們娃娃遊戲,時不時還編個歌謠,弄個九九消寒圖,講故事,一起哈哈大笑。」
可爺爺卻不同。作為一家之長,他喜歡「訓話」,大家聽著都不敢吭聲。小時候盧樂山很愛哭,可只要一聽到拐杖的「咚咚」聲,她就知道是爺爺要來,哭聲立馬就收了。直到長大後,她一聽到爺爺的訓導,還是會覺得緊張。
▲ 盧樂山與嚴家表兄弟姐妹們合影。
就是從這些小事中,盧樂山切身體會到,和孩子相處恐嚇是最要不得的,溫和才能讓他們少些抵觸。她覺得,爺爺正直的品格固然讓自己終生受益,可她性格中的溫柔耐心,卻更多是受到外公的感染。
像有句話說: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大人的反射。要讓孩子有好模樣,大人應該先做好榜樣。
▲ 盧樂山(三排左一)參加燕京大學學生生活促進會合影。
長大後,盧樂山順利考入燕京大學。在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她很自然就選擇了教育系,並主修學前教育。
有一天,一位外國教授讓大家分析自己的性格,看適不適合做教育。盧樂山一分析,卻有點不安了。她對老師說:我覺得自己有點膽小,又愛依賴人。是不是不適合當幼兒園老師?
老師卻笑了:在孩子面前,大人不可能沒有信心,也不會依賴孩子。你有一顆敏感的心,這樣反而能更好地體諒孩子的心情。
這番話給了盧樂山很大的信心。大四那年,她正準備到校內的附屬幼兒園實習,一件事引起了她的注意。
這天下課,她和朋友挽手走出校門外,旁邊忽然衝過來一個髒兮兮的孩子,差點把他們撞倒。原來,燕京大學旁邊的成府街上有很多貧苦人家的孩子,整天在外邊遊盪、打鬧,身上很臟,有了鼻涕用袖子抹,有時見了人還說髒話,往人身上吐口水。可家長對這些小孩又不管不顧,小孩闖禍了,就「啪啪」打兩個耳光完事。
盧樂山心裡很震動。牆內牆外,幾乎是兩個世界。大學幼兒園裡的孩子都是大學教師子弟,他們家庭條件好,懂禮貌,愛清潔,又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對牆外的孩子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
「如果我們不去主動幫助的話,窮人家的孩子、甚至他們的父母都會對這樣的前途認命。」盧樂山暗自下了決心。
▲ 1938年,盧樂山獲得燕京大學學士學位 。
在老師的鼓勵下,盧樂山和同學們在成府街上辦了一個短期半日制的幼兒園。
一開始來的孩子不多,盧樂山不介意,手把手教他們。誰知沒過幾天,孩子就回去了好幾個,不願來。
她回家反思了幾天,發現是自己對孩子要求太嚴格了。「孩子們其實很敏感,意識到自己沒辦法跟上,立刻就不想學了。」
為了讓這些「野」慣了的孩子樂意上學,盧樂山決定換一個法子。除了準備一些小零食,盧樂山還會嘗試跟孩子們建立感情,比如每天做家訪,幫孩子們洗澡、換上乾淨衣服,教他們唱歌、摺紙、做點心……
慢慢地,街上願意把小孩送來的家庭越來越多,原來不修邊幅的「熊孩子」們,也開始變得乾淨,懂得向大人說「您好」……盧樂山第一次體會到了幼兒教育的意義:辛苦十分,卻樂趣百分。
「沒有人生來是壞孩子,每個孩子本來都有自己的喜歡和討厭,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堅持......但如果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關心他、引導他,只告訴他如何不行、如何放棄,他怎麼可能覺得自己會變好?」
▲ 上世紀40年代末,盧樂山和丈夫雷海鵬在成都樹基兒童學園。
這是個好的開始,可也僅僅是個開始。
很多人覺得,盧樂山是名門之後,正牌大學生,為何要當個微不足道的幼兒園老師?帶小孩的事,交給保姆干就行了。
可盧樂山說:「『帶小孩』可不像你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很多人以為隨隨便便一個人都可以當好幼兒園老師。可實際上,有多少人能在孩子搗亂哭鬧的時候忍住不打不罵,能在孩子纏著你講故事時毫不抱怨,能在孩子第n次記不住一個單詞時不發脾氣?
▲ 20世紀60年代在教育教學講習會上作報告。
她知道,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才能勝任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職業。
比如教孩子認字,不能圖方便,寫個「紅」字讓他們念「紅紅紅」就算了,要每個字配一個對應的小玩具,像小旗、小玩偶、蘋果……算下來每節課的準備工作也不輕鬆。
你還要隨時準備好和孩子一起揮灑他們無窮無盡的精力:玩積木、撥珠子,做角色扮演,作為大人不能嫌幼稚、嫌枯燥,要自己先變成孩子,透過他們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
更不用提三不五時發生的打架哭鬧事件、不願吃飯不肯午睡、把零食玩具扔了一地的混亂不堪……
▲ 晚年的盧樂山先生在彈鋼琴。
面對這群時而天使時而惡魔的小孩,盧樂山卻做到了很多老師家長都做不到的一點:從來不生氣。
當孩子們把屋子弄得「一地雞毛」的時候,她耐心地叫他們把玩具一個個撿起來擺好;她還鼓勵孩子們多到戶外玩耍:「當你要求他們坐得端端正正時,幾乎沒人願意配合;可當放開了讓他們跑起來、跳起來,他們的語言、思維反而進步得特別快。」
沒有責罵,沒有體罰,只有引導和鼓勵。有家長特地找到盧樂山說:我家孩子很喜歡去幼兒園,因為「盧先生從來不對我們生氣,總是高興的」!1948年,盧樂山離開的時候,孩子們哭著把她送到門口,都不願意離開這個像母親一樣的老師。
▲ 在南開大學木齋圖書館舊址前留念。
▲ 退休時獲啟功先生題詞。
她說:所謂「棍棒教育」其實不是教育。有些人以為這也是愛,其實是沒愛對。
了解孩子,更要尊重孩子,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對孩子的愛,這樣的教育者,才是一位仁者、智者、愛者。
今年6月,這位最愛中國孩子的女性滿一百歲華誕。回憶自己70多年的教育生涯,她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懂愛。」
▲ 2016年盧樂山先生在家中。
我們要做榜樣,但不需要正襟危坐,在孩子面前「低下來」,他們會願意對你傾吐心聲。
我們要去陪伴,去保護孩子的敏感,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著獨一無二的價值。
我們要慢下來,不要讓自己的脾氣變成戾氣,傷害了對此懵然不知的孩子。
▲ 盧樂山先生參加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交流會。
孩子不需要大人完美無缺、家財萬貫,
只需要他們懂得如何去愛。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
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
▲ 育人者,以人為先。百歲華誕5個月後,盧樂山先生於2017年11月9日安然逝世。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