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針灸有效治療眩暈
5 人贊了文章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有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醫學從眾錄.眩暈》有云:「《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由金衰不能制木,木旺則生風,風動則火熾,木火皆屬陽而主動,相持則為眩轉……仲景論眩以痰飲為先,丹溪宗河間之說,亦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皆言有餘為病……蓋風者非外來之風,指厥陰風木而言,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之逆則是風升火動,故河間以風火立論也。風生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必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究之腎為肝母,腎主藏精,精虛則腦海空虛而頭重,故《內經》以腎虛及髓海不足而立論也,其言虛者,言其病根,其言實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貫。」
聖人及前賢之說有理。余認為眩暈嘔吐實痰飲為患,理不贅述,舉以案例一述之。
亢某,女,57歲,房產局幹部,素體肥胖,患眩暈症久矣!自2007年至2016年10年間,住院數次,診斷為頸椎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眩暈症、糖尿病等不一,治療只是緩解。2016年6月,發作最重,暈而不敢睜眼,如坐舟船,睜眼即吐,以至於不進飲食多日,卧床不起。邀余診治,言有諸多藥物,看哪個能吃。見藥箱眼花繚亂,心血管葯、神經葯、維生素、中成藥等。診脈左弦右滑,舌胖苔滑,心動悸不安。
疏方:澤瀉片60克,生白朮20克,生半夏20克,茯苓片30克,炙甘草10克,生薑50克。2劑,湯藥煎成,隨所欲不論溫涼,一次只服一小口,待嘔吐不嚴重時逐漸加量。2劑服完,暈平吐止。繼以半夏白朮天麻湯善後。至今病不複發矣!
眩暈伴嘔吐之證實多,現代醫學所述之高血壓腦病、腦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脂、內耳眩暈症、頸椎病之椎動脈型等,凡符合辨證為飲證者,投澤瀉湯、小半夏湯復方,無不效!
後世之二陳湯、溫膽湯、黃連溫膽湯皆以仲景方為祖方,治眩暈症皆不可輕視!
中醫認為,眩暈以頭暈目眩,視物運轉為主要表現,可見於內耳性眩暈、頸椎病、椎-基低動脈供血不足、高血壓、貧血等。常因郁怒傷肝,肝陽偏亢,風陽內動;或因嗜食甘肥,濕盛生痰,風陽、痰濁上擾清竅而眩暈;或因素體虛弱,思慮過度,心脾兩虛,氣血失榮;或肝腎之間暗耗,髓海空虛而發病。
針灸療法對於眩暈有著很好的療效,針方組成:百會、足三里、三陰交。
針方臨證:
風陽上擾:眩暈耳鳴,頭脹痛,易怒,失眠多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滑。
痰濁上蒙:頭重如裹,視物旋轉,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苔白膩,脈弦滑。
氣血虧虛:頭暈目眩,身倦乏力,心悸少寐,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脈弱。
肝腎陰虛:眩暈久發不已,視力下降,少寐健忘,腰酸膝軟,耳鳴,舌紅苔薄,脈細。
隨證加減:
風陽上擾,加陽陵泉、太沖。痰濁上蒙,加內關、豐隆。氣血兩虛,加氣海。肝腎陰虛,加氣海、太溪。
眩暈一症,古代又稱為頭眩、眩冒、風眩等,既為中醫病名,也是臨床癥狀。既可單獨存在,也可與他症共同出現。
病因病機上有不同的見解,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