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托爾·拉森如何建立保護的科學基礎?

北極熊:托爾·拉森如何建立保護的科學基礎?

4 人贊了文章斯瓦爾巴德群島是北極熊的重要棲息地。1960年代,托爾·拉森在此開始研究。長期的系統工作為北極熊保護打下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細緻研究青藏高原的珍稀動物,建立保護的科學基礎,是擺在每一位生態學者面前的歷史機遇。我們欠缺的,或許是托爾的決心和勇氣。

黃色的大熊

8月14日,北緯80.5度,斯瓦爾巴德群島北部海域。搭載著近200名旅客的挪威郵輪「前進號」駛入浮冰區域。這裡距離北極點約1000公里。目力所及,白色海冰穩穩鋪在藍色的水裡,很是好看。

親眼看到冰面上的北極熊,是旅客們的渴望。作為船上的工作人員,我們五六個沒吃飯就跑到艦橋上瞭望。如果發現熊的蹤影,會廣播通知大家。

「Rocky,找黃乎乎的東西。冰上的熊看起來是黃的。」隊長泰瑟叮囑我。她明顯不想讓客人們失望,揉揉眼睛,舉起望遠鏡,「六年來,我從未在這裡見到過它們。」

斯瓦爾巴德群島,位於歐洲大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北900公里的大洋中。它面積約6.2萬平方公里,比寧夏還小一點。16世紀由荷蘭探險家發現,1925年併入挪威。全球盛名的「末日糧倉」就建在這兒:寒冷的山體中儲存著地球作物的450萬份種子——為人類文明的最後時刻做好準備。

圖1. 斯瓦爾巴德群島(紅色圓圈內),位於北極圈內,在歐洲大陸以北900公里的大洋中。圖片來自網路。

該群島和附近海域,是公認的北極熊重要棲息地。這裡的北極熊狩獵始於1795年,二戰之後達到頂峰。1945年至1970年,當地共獵殺8322頭北極熊,平均每年超過300頭。科學界開始憂慮:打獵是否會提前宣告北極熊的末日?

1965年,為了響應國際社會對北極熊的關切,挪威極地研究院和奧斯陸大學合作,在斯瓦爾巴德地區啟動了長期的北極熊研究工作。科學家們想回答三個問題:當地北極熊的種群結構及數量變化趨勢,遷徙活動規律,以及分布狀況。

這項工作一干就是近二十年。二十年間,就在這裡,一定曾有很多人像我現在這樣:屏息凝神,使勁尋找著冰面上的黃色身影。

圖2. 旅遊郵輪進入北極海域,帶領遊客尋找浮冰上的黃色身影。

托爾的奮鬥

當時的年輕學者托爾·拉森 (Thor Larsen)正是其中一員。他很快成為這項工作的領頭人,33歲時就擔任世界自然聯盟(IUCN)北極熊專家組(PBSG,Polar Bear Specialist Group)的主席。

如何收集詳實的數據來回答科學問題呢?

托爾動員了大量的志願者參與北極熊的觀察,包括群島上三所氣象站的員工、波蘭科考站的隊員以及十名在當地越冬的獵人。另外,托爾和同事藉助挪威空軍的四架軍機、斯瓦爾巴德總督協調的兩架直升機、瑞典的一艘破冰船、兩艘商業捕海豹船以及挪威的一艘科研船,開展了大量的空中和海面調查。

二十年間,托爾和同事們共捕獲並標記了198頭北極熊,給9頭熊帶上了項圈,並收集了4977條觀察紀錄,其中大部分可以確定年份、季節、地點、以及年齡段。同期,針對北極熊的生理、營養、以及體內污染物殘留、寄生蟲研究等一併展開。

圖3. 托爾·拉森捕獲並標記北極熊,開展詳細的生態學研究。圖片來自網路。

辛苦的工作獲得厚報。托爾終於搞清楚斯瓦爾巴德區域(包含東格林蘭-斯瓦爾巴德-西蘇聯北極區)北極熊的狀況。在1945年左右大約5500-7800頭,經過1970年前的過度獵殺,種群數量下降至2000-2500頭。禁獵後,北極熊數量開始恢復,自然增長率大約4%,80年代大約4000-6700頭。北極熊隨著海冰和洋流在該區域做長距離的季節性遷徙,但夏季的活動範圍到受冰情和獵物的限制。

在我看來,托爾及其同事為北極熊生態學研究做出了四項奠基性貢獻。首先,科學論述了獵殺對北極熊幼成比(小熊和成年熊的比率)的生態影響。其次,科學估計了巴倫支海北極熊不同年代的種群數量,及成年、幼體北極熊的成活率、繁殖率。第三,給出了北極熊季節性分布與洋流及浮冰動態的科學關係。第四,確認了東格林蘭、西南格林蘭、和斯瓦爾巴德群島北極熊的季節性交流關係,並提出斯瓦爾巴德的「源種群說」。

後來,他足跡遍布歐、亞、非、中北美洲。2009年,70歲的托爾·拉森當選挪威科學院院士。

圖4.托爾·拉森對北極熊的研究和保護做出突出貢獻,2009年當選挪威科學院院士。圖片來自網路。

冰熊還會有冰嗎

「嗨,那有一隻!」我假裝淡定地說。艦橋上所有人拎著望遠鏡呼拉圍上來——這讓我感覺良好。

兩公里開外,一頭北極熊獃獃地卧在冰面上曬太陽。泰瑟迅速廣播全船,旅客們湧上甲板。船長調整速度和航線,小心翼翼地靠上去。接近幾百米後,它有些警覺,挪動肥碩的身體跳入水中。當它爬上另一塊浮冰時,艦橋里發出不約而同地讚歎。泰瑟嘟囔了一聲:真厲害!

圖5. 北極熊依賴浮冰捕獵各種海豹。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冰萎縮嚴重影響北極熊的生存。

北極熊對浮冰的依賴,令它們被歸為海洋生物。在斯堪的納維亞語中,它們乾脆被稱為「冰熊」。與其他雜食的熊類不同,北極熊完全食肉。在北極區域的陸地上,它們很難填飽肚子。北極熊依靠浮冰來捕獵多種海豹。浮冰是它們重要的棲息場所。雖然水性極好,但游泳並不是它們有效的生存策略。

然而,北極區域正在發生變化。

1979年至2011年間,北極9月的海冰覆蓋面積以每十年14%的速度迅速減少。夏季冰面普遍縮減,無冰期延長、冰層厚度減小,甚至冬季海冰覆蓋面積也在縮小。氣候變暖成了北極熊最突出的保護威脅。越來越多的北極熊可能會因為冰情變化,長時間困在陸地上忍飢挨餓。北極熊專家組估計,到2050年全球北極熊數量可能減少30%以上。

那天之後,我們又在陸地上看到幾次北極熊。它們看上去瘦弱不堪,懶懶地躺在地上。旅客們乘著快艇抵近岸邊觀賞,都感無趣。

小朋友問我:「叔叔,它們快死了嗎?」

圖6. 由於海冰減少,北極熊被迫在陸地上度過更長時間,往往導致悲慘的後果。

保護的科學基礎

近年來,北極熊分布國(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俄羅斯)的科研合作不斷加強。各國科學家逐漸共享數據,量化分析北極熊的棲息地偏好,預測分布變化趨勢,研究保護威脅,針對性設置保護策略。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各國政府也在積極擬定政策,推進在地保護。

北極熊專家組將全球北極熊劃分為19個「子種群(sub population)」或稱為「管理單元(management unit)」。根據分布區域和棲息地特點,專家組逐一評估19個子種群的棲息地動態、數量趨勢,以及威脅因子。此外,專家組識別出八項需長期進行的基礎研究工作:

  • 評估子種群的數量及變化趨勢;

  • 監測所有狩獵活動,包括合法和非法的活動;

  • 研究北極熊活動和分布規律,以及棲息地變化的影響;

  • 監測北極熊身體狀況的變化,研究其原因;

  • 監測和研究人熊衝突;

  • 監測和研究棲息地變化、棲息地利用及趨勢;

  • 監測和研究污染與疾病對北極熊的影響;

  • 監測和研究存活率和種群動態。

圖7. 北極熊保護的科學基礎非常紮實。在多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專家組將全球北極熊劃分為19個子種群或管理單元。

北極熊保護的科學基礎紮實,研究細緻,工作系統。要建立青藏高原野生動物保護的科學基礎,我們大可借鑒北極熊的經驗。與北極熊類似,藏羚羊和野氂牛廣泛分布,又可劃分為相對獨立的管理單元,氣候變化的作用同樣顯著。

對這些物種展開細緻的科學研究,是擺在每一位生態學者面前的歷史機遇。我們欠缺的,或許是托爾的決心和勇氣。

參考文獻:

1. LarsenT. Population biology of the polar bear (Ursus maritimus) in the Svalbardarea[J]. 1986.

2. DurnerG, Douglas D, Nielson R, et al. Predicting 21st-century polar bear habitatdistribution from global climate models[J]. Ecological Monographs, 2009,79(1):25-58.

3. Wiig,?., Amstrup, S., Atwood, T., Laidre, K., Lunn, N., Obbard, M., Regehr, E. &Thiemann, G. 2015. Ursus maritim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15: e.T22823A14871490.

撰稿人:

燕山亭,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生物學碩士,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工作人員,2012年起在西藏羌塘從事野生動物研究及保護工作。郵箱:rockylxc@hotmail.com。

2016年8月,燕山亭作為挪威「前進號」郵輪的探險隊員,遊歷了斯瓦爾巴德群島。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PlateauWild,2016-09-12,作者燕山亭。


推薦閱讀:

TAG:野生動物保護 | 北極熊 | 北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