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史話5--個人計算機

計算機史話5--個人計算機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自從1958年發明後,就迅速發展起來,不僅替代了昂貴的計算機磁芯式內存,也開始應用於計算機的處理單元。

初期的IC只是把一些基本的邏輯單元電路集成到一個晶元中,如或門電路,被稱為小規模集成電路SSI(small-scale integration),而最早使用SSI的計算機是阿波羅導航計算機(Apollo guidance computer),1960年代早期由麻省理工儀器實驗室(MIT 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研製,指令艙(Command Module)與登月艙(Lunar Module)各有一台。為了實現完整的計算機功能,往往需要上千塊SSI,但比用全分立元件組成的計算機體積小、耗電省。而美國製造的民兵導彈(Minuteman missile),大量使用了SSI,據說從1962年到1968年,民兵導彈與其他各種軍用裝備形成了4百萬美元的集成電路市場。MOS工藝的集成電路耗電低,還應用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衛星中。這一時期,IBM的System/370系列計算機及DEC的小型機也逐漸改為使用小規模集成電路SSI。

1960年代中後期,發展出中規模集成電路MSI(medium-scale integration),每個晶元包含上百個三極體,因為比使用SSI更方便和成本更低,所以擴展了市場。當時很多半導體公司,如Texas Instruments、Sylvania、Motorola、RCA、National Semiconductor、Fairchild、Signetics等,都推出一系列相關邏輯電路產品,很多系列延續至今,成為工業標準,比較著名是74系列(7400 series)和4000系列(4000 series)。

74系列由德州儀器公司於1964年推出,最早的7400是與非門TTL(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邏輯電路,使用5V電源。從7400開始,幾年間擴展為幾百種型號的系列產品,逐漸成為各個公司以致各個國家都仿製的標準品,並有後續的74L、74LS、74AS等很多技術改進系列,直到現在,其中一些產品還在出售。與此對應,還有軍用的54系列。1965年,一片軍品的陶瓷封裝的74系列IC售價為22美元;到2007年,商用環氧封裝的民品74系列只有0.25美元;目前在中國的電子市場已在1元以內。現在個人計算機上及很多數字電路上還在普遍使用的5V電源,其實就是源於74系列TTL晶元對電源的要求,延續至今。

4000系列也是直到今天仍能見到的邏輯電路產品,1968年由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n)推出,使用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技術製造,耗電低而且電源範圍寬(3-15V),但工作頻率只能到1MHz,比TTL電路的10MHz要低很多,用於低速場合。其實,Motorola推出的MC14500系列,也往往被納入4000系列中,其中的MC14500就是一塊1位的計算機處理晶元,組合多片就能組成多位的工業用計算機。4000系列後來也被多個公司仿製,成為工業標準品。不過,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原來的74系列及4000系列的製造技術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了,名稱上的差異只是歷史沿革,顯示其最初的來源及晶元邏輯單元功能的不同。

74系列中有一款74181,是一片4位的計算機處理單元,與7418X系列的其他一些晶元組合,就能組成基本的集成電路計算機了。1970年前後,一些小型機就是使用這種方式建造的,比如DEC、Data General及HP公司的部分型號。Data General公司是DEC公司的產品經理Edson de Castro於1968年組建的,使用Fairchild公司的中規模集成電路,於1969年推出16bit字長的小型機Nova,售價4000美元,不過如果加上磁芯存儲器就需要8000美元一台,Nova一共賣出5萬台,當時被一些科學實驗室普遍使用,獲得很大成功。

在那個時代,32位的計算機就能算作mainframe(大型機)了,很令人嚮往,當時一些工程師(如Lee Boysel)已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使用大規模集成電路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組裝大型機的方法。這時的集成電路技術已經可以把上千個三極體集成到一塊晶元上,而使用20多塊這樣的晶元就能組成完整的計算機了,甚至一些機型只需要4片就足夠了,這就出現了單晶元的處理器。

劃時代的Intel 4004是第一塊商用的單晶元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產品(其他公司更早的軍用晶元被保密很久),最早是為日本的一家計算器公司Busicom設計。當時的計算器主要還是以手搖式機械計算器為主,也不斷有使用晶體管的電子式計算器,但體積比較大。Intel於1971年才完成4004系列晶元MCS-4,包括4片,其中4001為ROM,4002為RAM,還有移位寄存器4003,而4004是一塊4位的處理器晶元。到1976年,Intel發布了MCS-48,片內包括了ROM、RAM及輸入/輸出口,成為完整的單晶元計算機,簡稱單片機,後來也稱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MCU),主要用於工業控制領域。1980年,Intel推出的MCS-51系列,成為單片機中的佼佼者,直到現今還有一些公司在製造兼容其指令集的產品。這是往體積小及廉價方向的發展,當時很多公司也有類似產品,比如TI、Motorola、Zilog等,後來日本、韓國及台灣公司搶佔了這個市場。

1972年,Intel公司推出了8位的單處理器晶元8008,而這款晶元則是為另一家公司 Computer Terminal Corporation (CTC)設計的,並依照CTC公司的指令集,但因為延遲交付且未能達到要求而被棄用。Intel把此晶元放入產品目錄,以每片120美元出售,並取得商業成功。加州大學的Bill Pentz團隊,利用8008晶元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用磁碟操作系統,內置IBM的BAL語言,包括鍵盤、磁帶機、印表機及彩色顯示器,1973年完成,後來被認為是最早的微型機(個人計算機)。其他使用8008的早期個人計算機還有MCM/70和Micral N等,基本也是1973年推出的,其中Micral N售出9萬台。

也有人認為CTC公司1971年推出的Datapoint 2200已是一種成熟的個人計算機,並在速度上超過使用8008的計算機,但它使用多個晶元組成處理器。CTC公司因為Intel開發的處理器晶元延遲且速度達不到要求而只能使用自己開發的TTL晶元,但TTL晶元因功耗等原因,集成度難以大幅度提高,限制了性能的繼續提升及成本的降低,所以在1980年代的競爭中落敗。

因為8008的成功,Intel在1974年推出了8080晶元,對比8008晶元的時鐘只能為500kHz,8080則達到了2MHz,而且指令集也增強了。使用8080的電子設備主要為計算器、點鈔機、工業機器人等,或者製造大型計算機的智能終端,還有人開發了在此晶元上運行的操作系統CP/M及高級編程語言PL/M。1976年,Intel還推出了只需要使用單5V電源就能組成系統的8085晶元。1975年,微型儀器與自動測量系統公司MITS(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s)公司推出使用8080的個人計算機Altair 8800,售價400美元。Altair 8800在個人計算機歷史上很值得一提,不僅是因為它賣出了數千台,取得了一些商業成功,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很多個人計算機,比爾·蓋茨最早移植的Basic產品就用於這種機器上。但Altair 8800隻是一個供計算機愛好者們使用的套件,前面板包括很多開關及發光二極體(LED),操作和使用很複雜,不適合普通用戶使用。但Altair 8800可以通過內置的插槽來擴展功能,後來的很多個人計算機大多也支持擴展槽,便於用戶根據需要及技術的發展升級其性能。

Intel的前員工組成Zilog公司,在1976年推出了Z80晶元,增強了Intel 8080的性能,使Intel的產品黯然失色。Zilog公司後來授權多家公司作為第二來源製造廠,還在日本、東歐等國家被模仿,成為被市場廣泛接受的產品。基於Z80,曾有TRS-80和ZX81等個人計算機出現,TRS-80售價600美元,是比較成功的一種個人計算機,曾經售出幾十萬台。TRS-80後續機型一直售賣到1980年代末。

其實,幾乎與Intel 8008同時,Motorola公司也開始製造微處理器,是基於PDP-11的處理器架構,推出6800,並在1975年出現幾種基於6800的個人計算機,如Sphere I、SWTPC 6800、Altair 680等,其中

Sphere I售價為650美元,但只是套件,並不是成品。

早期的個人計算機還有1973年出現的王安公司的Wang 2200、HP 9830、IBM 5100、Xerox Alto等。但這些計算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像Xerox Alto這類比較完整的計算機,功能比較好,價格也比較高,要超過5千美元甚至超過萬元,另一類就是像Altair 8800這樣,價格比較便宜,只有500美元左右,但往往只是套件,主要在專業電子產品市場銷售給愛好者,一般用戶很難操作和使用。

第一款商業成功的個人計算機當然就是Apple II,1977年開始銷售,使用MOS Technology(MOSTEK)的6502處理器,1MHz時鐘,4k RAM,有磁帶介面,ROM中內置Basic,可驅動40x24行的單色顯示器,可使用電視機做顯示,使用了開關電源以減小體積,售價1300美元(4k RAM)/2600美元(48k RAM)。Apple II還有可擴展插槽,可接入5吋磁碟,並使用磁碟操作系統Apple DOS,這樣很多應用軟體如dBase資料庫和字處理、電子表格等都可以運行。Apple II後續還有一些改進型,可以將內存升級到1MB,可使用Pascal及Fortran高級語言編程等。這系列產品一共售出了6百萬台,而在最輝煌的1983年就售出1百萬台,也就是形成數十億美元的產值,而蘋果公司在早期每年增長達530%。

Apple II使用的6502處理器是MOSTEK推出的,開發者是Motorola 6800的開發團隊,晶元售價為25美元,只是Motorola和Intel推出的處理器價格的1/6,這也是Apple計算機設計者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當初選擇它的一個重要原因。沃茲尼亞克是在Homebrew Computer Club活動中上看到Altair 8800計算機的介紹而受到啟發設計Apple I的,當時仍然只是一種套件,但已經可以在電視機顯示屏上顯示字元,去Homebrew Computer Club做演示時有了第一個客戶,以每台666美元賣出了50套,這是Apple公司的開端。

當時,計算機都是昂貴的大設備,最便宜的也需要近萬美元,很多電子愛好者也想擁有自己的計算機,所以有很多DIY(Do It Yourself,自己組裝)的嘗試,並建立起一些相互交流經驗的組織,Homebrew Computer Club就是這類組織,其中很多成員後來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公司。

在美國這種商業繁榮的市場上,幾乎每種成功的產品都會有很多模仿者及競爭者,Apple II的競爭者主要是Commodore公司的PET和Atari公司的Atari 400,都是基於6502處理器,還有一種TRS-80是基於Z80處理器。這幾款機型在市場上廣受歡迎,擴展市場,特別是教育機構及中小商業公司的市場,這種商業競爭也不斷推升性能的提升。個人計算機因為比DEC的小型機體積更小,價格也更便宜,所以被稱為微型機(microcomputer),簡稱微機。個人計算機在1979年創造了1.5億美元的市場銷售額,並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吸引了像HP、TI、Data General等大公司加入其中,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計算機巨頭IBM公司的關注。

但IBM已是一個巨大的公司,有非常嚴謹的體制及管理流程,以保證公司的正常運作及產品質量。但這種體制在快速增長及變化的個人計算機市場中非常不適應,曾經推出的像IBM 5100就因價格過高而未能成功,所以IBM決定設置一個特別小組來快速設計一款產品,由埃斯特利奇(Philip Don Estridge)主持,只有12個設計人員。為了儘快完成設計,以適應市場的變化,也是因為人手有限,這款機型沒有像IBM其他產品那樣全部使用自己的硬體和軟體,而是採用IBM工廠已有的或市場上現有的通用產品。處理器使用Intel的16-bit處理器8088(外圍介面8bit),操作系統使用微軟提供的DOS,圖形顯示可使用普通電視機或單色顯示器,而內存、磁帶機都是市售產品,軟盤驅動器可以通過擴展插槽使用。IBM PC於1981年推出,售價1565美元,其中只有鍵盤與主機部分是IBM設計,只對ROM BIOS和公司標誌擁有版權。從配置上看,很像是一種性能提升的Apple II。後來,IBM PC又不斷推出XT、AT等機型,

與IBM對大型機技術的保密不同,IBM PC出售36美元的技術參考手冊,其中包括完整的原理圖、帶有說明的ROM BIOS源代碼,還有此機型相關硬體的工程及編程信息,甚至有設計第三方配件的說明。這種開放的方式,便於其他廠家為其設計擴展卡,也使技術手冊變成學校教材而獲得普及。依靠IBM在計算機行業的品牌影響力,使IBM PC一上市就取得巨大成功,第一天就訂購了4萬台,據估計其中90%的訂購者是軟體開發商。很快,一些擴展卡及擴展盤就開發出來,很多工作室加入編寫能運行在IBM PC上的軟體。不久,在IBM PC上運行的應用軟體及編程語言是Apple計算機上的4倍。到1982年,在工作日內,每分鐘就有1台IBM PC售出。1983年,IBM PC共售出75萬台,到年底時已超過Apple II,市場份額後來逐年上升;而對小型機製造商DEC影響更大,當年只賣出不到7萬台。隨著微型機的性能逐漸提升,與小型機在性能上已非常接近,並具有價格上的優勢,迫使小型機逐漸淡出計算機市場,有些則向高端發展,形成工作站及伺服器這類計算機,主攻專業市場及企業應用領域。

IBM PC的開放結構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藉此迅速打敗市場先入者成為市場贏家,但也成為被仿製的對象,後來都稱為兼容機。製造兼容機的不僅有Compaq這樣的小公司,也有像HP這樣的大公司,製造兼容機成為很大的產業,甚至一些公司(如一些台灣公司),只製造主板或提供使用的模塊、插件,從而形成很大的組裝機市場。像Compaq、Acer、DELL等逐漸成為大型計算機公司,而IBM PC最終只剩一個品牌,授權其他公司製造了。

為了與IBM在個人計算機市場競爭,Apple公司曾推出Lisa、Macintosh等機型,但定價過高,達近1萬美元,封閉的系統也使其應用程序比較少,最終只剩個人計算機市場10%左右的份額,主要在圖形、圖像及多媒體等高端專業應用場合。

而個人計算機時代最大的贏家是提供DOS系統的微軟和被採用處理器的Intel。1980年,比爾·蓋茨從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購得基於8086晶元的磁碟操作系統86-DOS(其實是仿製的CP/M),並按要求更改後提供給IBM公司,後隨IBM PC出售,稱為PC-DOS。後來,出現大量IBM PC兼容機製造廠,微軟則大量向計算機製造商提供操作系統授權,1年超過70家公司,不僅包括使用8086晶元的機型,也包括其他硬體平台的,通過重新改寫部分代碼保證DOS上可運行相同的應用軟體,最終使MS-DOS成為在個人計算機市場佔用份額最高的操作系統。後來,微軟仿照Apple公司Macintosh機上的圖形界面設計了自己的操作系統Windows,開始也是免費提供的,後來依靠已經擁有的絕對市場份額推出需要付費的Window95升級版,並一步步發展,現在已是Window 10了。

在DOS操作系統時代,微軟雖然也推出一些應用軟體,像較早的Word、Excel等,其實都是仿製的WordStar、VisiCalc等軟體,並一直處於下風,有了自己的Window平台後,圖形界面上的各種應用軟體,如Office系列、Visual Studio系列等才逐漸打敗行業的先行者,成為霸主,比爾·蓋茨才因此成為首富。

Apple公司在競爭中的落敗,連累了Motorola公司處理器晶元的繼續發展。而Intel公司則憑藉IBM PC及兼容機在計算機市場的成功,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迅速佔據領先地位,Intel的x86系統長期壟斷高端處理器市場。後來,AMD和Cyrix也進入生產x86兼容的處理器,成為Intel的競爭對手,Intel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甩開對手,需要不斷開發性能更高的晶元,不敢稍有疏忽。一度,還有MIPS和PowerPC架構的處理器,都是基於精簡指令集(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的架構,PowerPC是Apple-IBM-Motorola結盟推出的,但在個人計算機領域很少使用,主要用於嵌入式系統中。

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及競爭中性能的不斷提升,完全改變了計算機市場的格局。小型機消失了,出現了性能及配置高於個人計算機的工作站及伺服器,以Unix系統為主,後來隨著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Web伺服器市場有所擴張,主要採用從Unix發展出來的Linux系統。而大型機市場也逐漸衰退,出現了以多處理器及並行計算為主要特徵的超級計算機(supercomputer),用於一些專業計算場合,如天氣預報等。

目前個人計算機仍在發展,已從早期的8位、16位發展到32位、64位系統,並從單核發展到多核處理器,系統時鐘從最早的1MHz發展到現在的3GHz以上,最早只支持幾k位元組內存,現在一般都是幾G。不過,現在的個人計算機已很少有大的技術突破,已不再是電子技術發展的引領者。


推薦閱讀:

TAG:計算機 | 計算機科學 | 計算機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