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獨立陽光,一邊愧疚抑鬱的年輕人

一邊獨立陽光,一邊愧疚抑鬱的年輕人

來自專欄 90後成長筆記4 人贊了文章

01

最近,跟幾個老友聊天。多年沒見,一轉眼,大家都已30歲了。

說起來大家都從剛入職場的青澀小青年,做到了主管、總助、項目負責人。評了職稱,也加了薪水。

20歲出頭的時候,我們化個妝都磕磕絆絆,如今也都妝容精緻了;當年我們衣品渣又不自信,如今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搭配,不追趕潮流,卻能得體大方;當年生活一片未知浩浩蕩蕩在我們眼前展開,如今有人仍舊活在對未知的期待中,有人說自己已能一眼看到退休的日子……

大家的學識見識都不錯,情緒也拿捏得好,希望難得的相聚,不要讓自己的壓力給別人添堵。

然而,各種擠壓的力量還是從我們不經意的談話里溢出來。

02

老友小蕾(化名)在省會城市的老牌國企工作。

她一畢業就來到了這家國企,幹得不錯,是技術骨幹。她們做的是軍工產品,她帶頭攻克過好幾個技術難題。

然而小蕾並不滿足於國企的工作。她中間想過考研,也想過換到更有活力的企業。但是,家裡人集體反對。

反對的原因:先找對象結婚是正經事。

小蕾是我很喜歡做朋友的那類姑娘。她話不多,卻很有主見,能在浮躁的世界裡堅持一些內心的東西。她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我是數學渣渣,所以一直很羨慕她對數字的敏感。

然而,她跟我說:「我的主見,在父母面前根本不管用。

小蕾有些恐婚恐育,她不太相信,能遇到理想中的精神伴侶。因此上一段感情,甚至都已經拍好了婚紗照,她跟對方提了分手。

其實倆人的不合適早就埋下伏筆,之所以能堅持到拍婚紗照,也是在家裡人的壓力下,小蕾不斷說服自己:「挺合適的要不就結了吧。」可真正拿到婚紗照,小蕾果斷抽身離去。

小蕾的媽媽甚至說:「你要不結個婚,再離都行。」小蕾講到這裡,我明顯看到她眼中的悲傷。

小蕾想了各種辦法勸說父母尊重她的生活,無果。

去年,小蕾患了輕度抑鬱症,自己去做心理諮詢,沒敢告訴父母。

她說,她媽就她一個女兒,她知道她媽當然是為了她好,她媽怕她孤獨終老。

每當看到媽媽的白髮又多了一些,她就被自己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愧疚折磨。她就會想:要麼還是找個人領個紅本本吧。那個拍了婚紗照分手的男孩,還在找她媽媽期望和她複合……

可是,對她來說,比孤獨終老更可怕的是,跟一個並沒有在一起慾望的人,用一個紅本本拴在一起,走進婚姻,建立家庭,熬過漫長的一輩子……

03

我的另一位老友小小鳥在國外讀書。

前些日子,讀到她寫自己這兩年在國外,屢次被異性施壓的文章,讓我思考了好幾天。

小小鳥與我相識7年,也是我的老友里極有態度有主見的一位。

她熱愛學術。碩士畢業後,為了去到心儀的學校讀博士,她輾轉天津、北京求學,每一次都拼盡全力。

她有態度。有一次我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她覺得觀點有問題,大半夜直截了當發微信與我理論,我們從文章本身觀點的正確與否,一路吵到哲人政治、精英理論。

然而,就是這樣有態度有主見的小小鳥,面對異性施加的不正當壓力,卻無能為力,屢屢讓對方得寸進尺。

認識4天就要談婚論嫁的新加坡華裔,因為有共同好友背書,小小鳥雖然已經很生氣了依舊跟對方講道理,在多次嘗試、反覆確認無法交流,對方仍舊步步緊逼後,才鼓起勇氣客氣地刪掉對方的微信。

更別提去健身房路上遇到的問路男子、自戀的印度小哥。對世界滿滿的善意和對拒絕別人的恐懼、愧疚,讓小小鳥的邊界一次次被壓縮……

小小鳥並不是第一次被困擾。在從前的各類關係中,她也會因不敢拒絕別人的過分要求而自己苦惱。真正拒絕了,又會愧疚自責。

我把小小鳥的遭遇發給率哥看,想聽聽他的看法。他說:「她有西方女性的獨立人格,卻又被中國傳統女性的道德框架裹挾。

我自己身上也有類似的問題。

04

我身邊的年輕人,很多都是矛盾體。

我們這代獨生子女,小時候承受了多少寵愛,長大後就承受著多少壓力。

我們受到的教育,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們獨立有主見,能在職場拼殺,能笑對生活的苦。追求自我的渴望,在我們內心熊熊燃起。

然而我們又從情感上無法真正拒絕我們的家人、戀人、朋友甚至路人的「示好」,我們不想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讓親人傷心、難過。

但其實,父母、戀人、陌生人,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般脆弱。

1. 我們並不需要滿足父母、戀人的所有期待。

正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並不會滿足我們的所有期待。我們也都理智地知道,滿足孩子所有期待的父母,並不是好父母,那是溺愛,弊大於利。

2. 我們應該鼓起勇氣,更多地說「不」。

及時說「不」,是讓對方知道你的邊界、你的底線,不僅不是有意傷害對方,反而是讓對方更清楚你的立場,好做進一步判斷。不讓對方在拖泥帶水中糾結,是最坦誠的尊重。

3. 明白自己,不是任何人的唯一。

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我們的媽媽除了是我們的媽媽,還是爸爸的妻子,是外婆外公的女兒,是隔壁大嬸的牌友,是樓下大媽的廣場舞舞伴……我們的愛人除了是我們的愛人,還是他父母的孩子,是他老闆的下屬,是他單位新同事的領導……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帶著聖母心,用自己的人生去交換他人的完全滿意。

比如我們可以幫助父母發展愛好,讓他們的退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才是更好的愛。

4. 用發展的眼光,客觀理智地反觀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會陷入自己對世界固有的認知里。我們和身邊人觀念衝突的時候,也應該客觀理智地反觀自己,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變化。

比如不婚、比如丁克、比如恐育,其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40歲突然想要小孩的「鐵丁」也是很多的,不婚族遇到心儀對象閃婚也是常有的。

就比如我,在遇到率哥前,因為戀愛經歷極其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在隱隱擔心真的會遇到那個價值觀相似、能相互理解、願意許下一生承諾的人嗎?

所以,我並不是一個一開始就對婚姻充滿信心的人。但是擔心歸擔心,我一直在積極尋找,也終於收穫自己的幸福。

最後,來人世一場,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真正做自己。

也許你還想讀這些,點擊閱讀:

那個因偷盜4000元進監獄的青年,成了霸道總裁

月入5萬,究竟為什麼買不起房?

我身邊這樣工作的人,都賺到了大錢

渴望暴富的年輕人

我在北京上海,我不需要性生活

大哥的女人,成了大哥

-END-

作者:啡小沫,985碩士

前互聯網設計平台聯合創始人,首席市場官,定居北京

公眾號:啡小沫(ID:feixiaomo6) 知乎:啡小沫

weixin.qq.com/r/TUwQC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年輕人 | 催婚 | 晚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