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失敗,感覺從來沒有成功過
我根本想不到自己需求什麼。不管是夢想理想,以後想幹什麼,想要什麼……感覺自己從小就是沒有夢想的鹹魚。
我覺得自己特別差勁,但我不想當廢物,所以我去試各種東西。我沒有想要的東西,就是為了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才去試各種東西,每個機會都去抓了,但是總是失敗。從小到大感覺自己都沒有成功過。
其實我也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就是不願意去主動,所以常常會被當成替換的對象。但是一旦遇到失敗,我就想放棄了。要麼做到最好,要麼就是混。
一起來分析下現在的情況可能會更有助於我們理清思路。
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夢想,並且很不自信,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於是不放棄每個機會,去嘗試很多東西,但卻總是失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積累了很多負性情緒後更加迷茫,做事要麼做到最好,要麼就另一個極端,想要擺脫現狀。
為什麼我們會出現這樣一個情況呢?
首先我們想要的太多,沒有分清主次,不太懂得取捨。
再者,我們的自我效能感比較弱。
什麼是自我效能感呢?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覆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
當我們總是失敗而成功經驗較少時,就會使我們對於事情能否順利完成的期望降低。當我們以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面對任務時成功的幾率會大大提升,但當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心身反應強烈、情緒激動,那麼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在我們去做一件事情時,總是帶有一種負性情緒或者是採取一種自暴自棄的態度去面對時,就像是為失敗的結局埋下了一個伏筆。
不同的環境提供給人們的信息是大不一樣的。當我們去嘗試一件新任務進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其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強度就會降低。
最後,我們的完美主義同樣也是導致現在頹廢焦慮的罪魁禍首。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改變這種狀態呢?
1、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後做出最佳決策,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完成任務,分階段或者分步驟去做。
2、做自己的情緒監控師、當你考慮做某項任務時,監控你的情緒喚起。
例如,高焦慮表明自我效能感較低,而興奮則表明自我效能期望較高。對於情緒的識別是判斷自我效能感的一個關鍵途徑,同時我們也可以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節,提升自我效能感,積極的情緒會比悲觀厭世的人更相信自己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3、去建立能給你提供無條件積極關注的人的關係,並且能夠積極的自我關注學會悅納自我。
4、觀察他人的成功經驗,觀察到他人的成功經驗可以喚起我們對類似事情的良好體驗和自信能力。
5、關於完美主義,我們可以分兩個角度去思考,從自身出發,這樣做自己幸福嗎?開心嗎?現在的行為有利於我的生活嗎?從事情解決的角度出發,過度的補償行為並不能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並且因為投入太多心力而對事情產生厭惡感,長期的焦慮狀態也會影響事情的解決,理智考慮怎樣做對問題的解決更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