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之所以解剖不著,原來因為它是耗散結構

經絡之所以解剖不著,原來因為它是耗散結構

1 人贊了文章

我們長期受還原論 (化約論) 的影響,形成了結構-功能的慣性思維。就是說,如果某個東西具有一定功能,一定要找到對應的結構,通過研究結構來揭示功能的原理。比如《經絡到底是什麼,為何解剖學上找不到》中提及了人的四大網路系統。神經系統(結構:神經元等),讓我們具有了五種感官知覺(功能)。血液系統(結構:血管等),讓我們全身血液循環輸送養分。淋巴系統(結構:淋巴管等),讓我們的免疫能力正常運轉(功能)。那麼,經絡系統對應的結構是怎樣的呢?解剖學上從未發現。

在《揭秘經絡的電現象》中,其實已經部分揭開了經絡之謎。穴位是人體內電場強度最高的一些點,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所謂經絡系統,相當於是人體內能量分布的一種描述方式。這種能量分布的形成,其實也是一種「結構」,現代物理學把它稱為「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在物理學中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只有30多年的歷史,比經絡的研究還要年輕得多。說到「耗散結構」,不能不提它的創始人普里高津 (Ilya Prigogine,1917~2003)。1969年,普里高津在第二屆「理論物理學與生物學」國際會議上發表了《結構、耗散和生命》(Structure, Dissipation and Life)一文,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為認識自然界(特別是生命體系中)發生的各種自組織現象開闢了一條新路。由於這一重大貢獻,榮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不過,普里高津所創立的耗散結構理論對於整個自然以至社會科學產生的劃時代的重大影響,遠遠超出了一次諾貝爾獎的價值。

當年上學那會兒,竟然不知道有這個辭彙,實在慚愧,面壁思過。這種反思讓我意識到學校教育的不足,在《靈魂學入門課程總結》也提到了,要特別重視上世紀50年代,特別是70年代以後的科研成果,因為有很多是傳統教育中壓根不提的,實在可惜。

什麼是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是消耗,散是散掉,從字面理解就是:消耗(能量)的會散掉的結構。聽起來還是很抽象,沒關係,舉幾個例子就能明白了。

在生活中,其實到處可以看到「耗散結構」。例如,瀑布就是典型的「耗散結構」。瀑布有啥特點?瀑布是一種動態結構,它只有當高水位的水不停地供應時才能存在,一旦高水位的水流停止,瀑布也就消失散掉了。瀑布這種結構存在的先決條件就是不停地耗能,所以稱為「耗散結構」。

火焰也是典型的「耗散結構」,因為也只有不停地耗能,火焰才能存在,一旦能量供應停止,火焰也就馬上消失。

另外,天然的泉水、人工的噴泉、河中的旋渦、龍捲風都是「耗散結構」。

從這些例子中可知,耗散結構一旦能量消耗完了或停止供應了,那麼結構也就不復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閃電。轉瞬即逝的閃電也是「耗散結構」。只不過閃電耗能太快,所以壽命也短。

與「耗散結構」相對的是「靜態結構(static structure)」,那就是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會散掉的結構。與耗散結構的動態性相比,這種結構是靜態的,於是稱之為「靜態結構」。

「靜態結構」就更普遍了,既包括那些不會運動的房子、山脈等,但也包括那些可以運動的汽車、火車、飛機等。也就是說,沒有能量輸入時,這些東西的結構也不會散掉。比如汽車沒油了停下來了,但汽車的結構並不會消失散掉。再回到人體,當人死掉解剖時,我們的血管、神經元、淋巴管都可以繼續存在,這就是「靜態結構」。

為何解剖上發現不了經絡? 因為人死了,沒有能量輸入了,經絡這種「耗散結構」就立刻散掉了,所以,只有活著的人身上有經絡。同理,對於動物、植物也類似。

要徹底理解耗散結構理論,得弄清楚遠離平衡態、非線性、開放系統、漲落、突變等物理概念,太複雜了,本文不做詳細探討,只選其中兩個容易理解的概念予以解讀。

1、封閉系統VS.開放系統

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與外界只有能量交換,而無物質交換的系統。

我們可以注意到,汽車、火車、飛機等也與房子、山脈等一樣,這種靜態結構在沒有能量供應時也不會自動消失,並且在封閉環境中反而保存得更好。但「耗散結構」就根本就不能放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不論是瀑布、火焰、泉水、噴泉、旋渦、龍捲風,還是閃電,都不能在封閉的環境中存在,一旦環境封閉,這種結構馬上就會消失。比如,一旦停水,噴泉結構就沒法維持了,它必須有外界的水不斷流入才行,這就是環境不能封閉的意思。

所以,「耗散結構」是一種活的結構,而「靜態結構」則是一種死的結構。「靜態結構」可以存在於「封閉系統」中。比如血管、淋巴管,不與外界物質和能量交換,也不會消失。雖然活體中血管、淋巴管要維持其功能,仍然需要能量和物質輸入,但與「耗散結構」有著截然的不同。

開放系統(opened system):與外界既有能量交換,又有物質交換的系統。

與「封閉系統」相反,「開放系統」是不停地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早在1944年,量子力學的祖師爺薛定諤 (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 就指出,生物體可以通過飲食和呼吸引入「負熵」,從而保持高度的有序狀態。「熵」(entropy) 是描述「混亂程度」的度量。理解不了沒關係,記住熵值越大越無序、熵值越小越有序就行。在一個封閉系統中,熵值總是越來越大,也就是整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是越來越大、不可逆轉,這就是所謂的「熵值恆增」。換句話說,對於「開放系統」,外界可以向「開放系統」輸入「負熵」,從而使系統內的熵值減少,從而保持有序狀態。因此, 「耗散結構」只能存在於「」開放系統「」中。

經絡就在不斷與外界交換著能量、信息,從而維持人的健康狀態,後續再專門寫一篇來探討經絡與外界的能量交換。

隔離系統(isolated system):與外界既無能量交換,又無物質交換的系統。萬事萬物都聯繫在一起,嚴格來講,純粹的隔離系統是不存在的,只是理想化的模型。

2、平衡態VS. 遠離平衡態

所謂「平衡態」就是一個系統已經達到了「熵」最大,也就是處於一個極為均勻的狀態。

圖a中的鍋里的水就處於溫度均勻的狀態,也就是處於「平衡態」。

然後,我們把鍋子下面的電爐打開,但只是微微加溫(見圖b)時,鍋子里的水就自下而上,一層一層地升溫度,每層都保持溫度均勻,也就是說,每一層還是處於小小的「平衡態」,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准平衡態」。

然而,如果我們把電爐的溫度開得很高,鍋子里的水就會沸騰,(見圖c),這時,就稱為「遠離平衡態」。這時,仔細看去,沸騰的水好像是萬馬奔騰,毫無規律而言,也就是好像處於極端的混沌狀態。其實在「遠離平衡態」時,並不是越來越亂,而常常會出現一種新的「結構」,一種動態的「結構」,這就是「耗散結構」。

例如,如果我們從這隻鍋子的上面向下看,就可以看到水面上有很規則的花紋。只要能量的供應是穩定的,這種花紋也是穩定的。所以,普里高津發現,在「遠離平衡態」時,一種新的「秩序」(order)會從「無序」(disorder)中出現。

事實上,「耗散結構」這也就是「結構」概念上的一次革命。而這一對「結構」認識上的飛躍,最終會導致醫學上的革命,即發現經絡系統的功能所對應的結構,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靜態結構」,而是一種「耗散結構」,並且是電磁駐波形成的「耗散結構」。只有「耗散結構」,科學家才有可能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經絡」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醫學。並通過對這種古老醫學的現代科學研究,使生物學和生理學揭開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這篇文章太理論化了,但是對於生命系統非常重要的理論,有必要著墨一篇,讓大家搞清楚耗散結構是怎麼回事。下一篇,我們就要探討,為何經絡會形成耗散結構。

公號:人的解讀

官網:http://www.rendejiedu.com

【相關閱讀】

人體能量學系列(前言)

[00] 人體能量學的緣起

人體能量學系列(經絡篇)

[01] 經絡到底是什麼,為何解剖學上找不到?

[02] 經絡最奇特的現象:循經感傳

[03] 經絡的全息特性,頭痛醫腳的道理原來是這樣

[04] 經絡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通道?

[05] 穴位有多大?經絡有多寬?

[06] 植物、動物的經絡穴位是怎樣的?

[07] 子午流註:人人必知的經絡運行周期規律

[08] 揭秘經絡的電現象

[09] 經絡之所以解剖不著,原來因為它是耗散結構


推薦閱讀:

TAG:經絡 | 健康 | 人體解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