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的痛苦,一般人不懂

讀博的痛苦,一般人不懂

1 人贊了文章

博士階段,或短或長,有的三年就畢業了,有的五年畢業,有的八年,有的就沒有畢業...

我還記得碩士剛入學的時候,在一次組會的後排座位上,聽到一個師姐給我講,不要問博士師兄師姐是博士第幾年。我剛開始還不太明白,等你真的讀博了,走在這條路上,你是不願意麵對這些話題的,博士第幾年了,什麼時候畢業,發了多少論文了,但是總會有人問的,而且經常會問的。

有時候和懂得博士同學或朋友聊這種話題,更像是一種同病相憐,互相吐槽,互相傾訴,也是發泄心中壓力的一種方式。等聊天結束,又不得不踏入你日常的科研軌跡中。

博士的痛苦,或者讀博的難處之一是不確定性。如果都像是本科那樣上了什麼課修了多少學分,按照前輩的經驗來,如果你用點功夫就肯定能順利過關斬將。但是,博士不一樣。因為要探索是新東西,要有新發現,儘管也是在前輩的道路上,但是要讓自己抹黑前進是非常難的。選擇了一個課題,不被別人認可怎麼辦?被人認可,但是太難,博士幾年做不出來怎麼辦?能跟做項目似得做出來,但是發不了文章怎麼辦?自己要拿論文去畢業的呀~

別哭,博士還是可以畢業的

說到論文,這不僅是博士生,也是每一個科研人的痛。這個不確定性更高。一篇小論文,從提出想法,到凝練想法,到具體實施,再到調整研究思路,再到模型,數據,實驗,經歷過種種環節,然後有可能這個想法是錯的,或者這個想法很難驗證,這個時候相信很多人會有點崩潰,也許你已經搞了很長時間了,有時候是一兩年了。

也許有時候會比較順利,然後完成了一篇小論文的寫作,但是這個初稿僅僅是你到發表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修改論文的過程就像是不斷工藝品的不斷打磨,不斷修飾,不斷完善,但是對於作者來說,就像是要不斷扒皮似得,一層又一層,內心的痛苦,只有經歷的人才會懂。

等幾位作者都覺得論文差不多了,尤其是導師覺得可以了,這時候想著投什麼期刊了。也許有的人做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投稿期刊,或者導師就幫忙想好了,但是作為菜鳥來講,剛開始是沒有這種覺悟的,不知道是什麼方向。有時候感覺同等水平同等領域的期刊,更有點像是運氣的成分在裡面。

有時候編輯幾天就做了決策,有時候等了幾個月被編輯拒了。那篇小論文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似得,每天都小心翼翼的查看他的狀態,等狀態變為under review時候,頓時感覺孩子已經可以爬了,長大了不少,自己有了一份希望。

Receiving reject letter

然後經歷過幾個月的等待,結果會讓你或喜或悲,對於初學者總是這樣。你抱著滿滿希望的論文,也許被一個審稿人批的狗血噴頭,頓時你會心情到低谷,也許會得到一個審稿人間接的表揚,頓時會受到很多鼓勵。當然,遇到什麼樣的審稿人都可能,這和現實生活中是一樣的,有的人就是比較苛刻,有的人卻總是給人以鼓勵,給人以很好的意見。

當然,這些東西當成長為一個老油條的時候,就不會這麼痛苦了。記得一個五道口金融學院的一個大牛曾經說,自己也是剛開始的心氣很高,有滿滿的挫敗感,能感覺天都塌下來了,但是到了他現在的水平,還是會有據稿,現在的據稿對他來說已經心裡起不了什麼波瀾了,大不了就是修改修改再投就是。

我自己也經歷了投稿被拒的經歷了,深深體會到這一點,慢慢自己的心態會越來越平和。我覺得這也是科研人員的必經之路,因為好的期刊接受率都那麼低,憑什麼你的論文總是在分子上,別人都是分母。只有經歷過只當分母的滋味,才會更加小心翼翼去努力成為那個分子。

我記得自己曾經總結過自己現階段的內心狀態變化,我說做科研總是像是在坐過山車,心態的變化就是起起伏伏的。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idea很牛逼,但是有時候被批一頓的時候又覺得自己做的東西一文不值,有時候會對自己的論文滿懷憧憬,但是有時候在接收到幾封退稿信後心態會面臨崩潰。

搞科研-坐過山車

但是,在自己做了很多次「過山車」後,就不會覺得有那麼起伏的變化。這個主要是自己心裡有了新的預期,你會想到你個每個idea可能經過的曲折,可能被直接否定,可能被發不了論文,等自己在心裡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一切的一切都不會那麼糟糕

時間有限,先寫這麼多,其實還有很多。

結束語是現在狀態的反應:

博士最痛苦的地方,

莫過於有著各種壓力,畢業,論文,deadline...

但是你並不想做任何事,

有時候是想做,卻不知道怎麼做,

有時候僅僅是心裡的一種無奈。

2018.9.29 圖森


推薦閱讀:

TAG:痛苦 | 博士 | 博士生在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