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註力,已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
導語:
今天各大家分享的內容是左小夏的《高效的秘密》中的章節---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已經把很多東西都進行了自動化處理,比如自動洗碗機、洗衣機,自動打掃衛生的機器人,這些自動化的東西不僅解放了我們的雙手,還放鬆了人類的大腦,使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但是自動化時代,真的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嗎?
2009年5月31日,法航447客機載著228名乘客從里約熱內盧飛往巴黎。誰也沒想到,這架客機墜入大西洋再也沒回來。當失事客機的黑匣子被找到時,調查者發現當時飛機上所有的計算機都沒有出現故障,也不存在機械故障和電氣系統故障,直到聽到駕駛艙的錄音才知道,這次飛機失事的原因居然是飛行員注意力不集中!
這架失事的客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飛機,飛行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計算機可以進行自動干預,找出解決方案,並通過屏幕告知飛行員。按道理說,飛行員在對計算機給出的提示信息做判斷時,注意力會更加集中,可為什麼沒能逃過本可以避免的空難呢?原因正是因為這些計算機提示系統使得飛行員陷入了認知隧道,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認知隧道在心理學上其實是一種精神障礙,當自動化系統突然關閉時,人會被迫啟動自己的注意力,大腦從放鬆狀態進入驚慌狀態,就會產生這種障礙。
如果把注意力想像成一個聚光燈,它的光束既可以擴散又能集中。注意力由我們的意識控制,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集中注意力,也可以選擇放鬆。就比如法航447上的飛行員,正是因為有了自動干預系統,於是他就處於放鬆狀態,大腦就會把「聚光燈」調暗。但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大腦不得不突然打開它,此刻它不清楚應照射哪個方向,大腦會本能地迫使聚光燈儘可能多的投在最明顯的刺激物上,即便那不是最好的選擇。不得不說自動化技術使辦公室的工作更高效、工廠的生產更安全,但是它也悄悄地縮短我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而且,當人越來越依賴自動化系統時,大腦長期處於放鬆狀態,一旦需要切換回自己大腦注意力的時候,就會產生認知隧道精神障礙。
認知隧道會導致人們過度關注眼前的事物或者手頭的任務。比如有人目不轉睛地盯著智能手機,聽不見孩子的哭泣,有的司機看到前方的紅綠燈會突然急剎車。人一旦進入認知隧道,就會失去掌控注意力的能力,反而會被最簡單、最明顯的刺激物吸引,這時我們的行為往往很愚蠢。更可怕的是,現在飛機上都有自動干預系統、汽車可以無人駕駛,每一個失誤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除了陷入認知隧道讓飛行員無所適從,此次事故中他還犯了一個錯誤——試圖把聚光燈投射在熟悉的事物上。飛行員的第一反應是實施曾經反覆訓練習得的操作,他進入了心理學家所說的「反應性思維」狀態。《高效的秘密》一書中指出,反應性思維決定了我們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很多時候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們形成習慣的過程也就是反應性思維形成的過程。然而,反應性思維還有它的另一面。它把習慣變成了無意識的反應,讓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判斷。2009年,心理學家開展一項有關駕駛員行為變化的研究:在汽車上安裝了定速巡航和自動剎車系統,人是否可以減少對路況的關注。這些自動化技術的目的本來是讓駕駛更加安全。但是研究結果發現,這些自動化技術讓會讓人容易產生反應性思維,一旦發生突發情況,人會用習慣的方式應對,比如猛踩剎車,這樣就會發生危險事故。因為自動化設備的使用,使得飛行員容易陷入認知隧道,形成反應性思維,因此造成了法航447客機的墜毀。可見,自動化時代,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隨著自動化技術應用的範圍越來越廣,人們越來越容易陷入認知隧道,產生反應性思維,所以專註力就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之一。
同樣是在飛行過程中出現突髮狀況,法航447客機上飛行員會陷入認知隧道,形成反應性思維,最終造成了飛機墜毀。而澳航32號航班卻成為航空學和心理學教科書中的典型案例,用於詮釋如何在最極端情況下保持專註力。大家常說,越努力越幸運,但這兩個意外事件的不同結果,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自動化時代,越專註,越幸運。
澳航32號飛機裝載著與法航447相同的自動駕駛系統,為什麼在出現意外時,澳航32號卻能實現完美迫降呢?原因在於澳航32號的飛行員能保持較好的專註力。他們在執行飛行任務之前,機長都會對他們進行情景模擬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緊急情況下應該看哪些顯示屏;警報響起時,應該進行什麼操作,眼睛看左側還是緊緊盯著正前方等等。
也就是說,在飛行之前,每個飛行員會習慣性預測飛行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意外,然後提出解決的對策。他們對發生什麼意外該用什麼方法應對已經了如指掌。心理學家將這種習慣性的預測方式稱為「構建心智模型」。
為什麼善於構建心智模型的人能保持專註力呢?因為在構建心智模型的過程中,他們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會在大腦中想像出很多細節。他們習慣於在頭腦中把自己期待看到的情景描繪成「圖像」,從而更好地決定應該關注什麼或者忽略什麼。心智模型之所以能幫助我們,是因為它給不斷向我們湧來的信息搭設了腳手架,它幫助我們確定關注的對象,讓我們能夠主動地做出決定而不是被動地做出反應。
善於構建心智模型的人特別之處就是他們習慣給自己「講故事」,總是處於預測狀態。我們知道如果頭腦中的「聚光燈」瞬間被點亮,就會出現認知隧道和反應性思維。但是,如果我們習慣性地給自己講故事,創造大腦中的圖像,「聚光燈」就不會徹底熄滅。這樣一來,當它被迫開啟時,我們也不至於被它的強光晃得睜不開眼。
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經濟學家和一位社會學家曾經研究過高效人士是如何構建心智模型的。通過大量調查及數據分析,他們發現那些效率高的員工有三個共同特徵:
第一,他們在工作時,每次最多同時處理5項任務。這是一個合理且不超額的工作量。
第二,他們大都傾向於選擇尚處於早期的項目。按照常理說,人們往往更願意加入已經成熟的項目,因為早期項目很容易夭折。但是善於構建心智模型的人卻認為,項目之初可以讓他們了解更多信息。
第三,他們都很健談。他們總是在講述他們的見聞,在會議上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構思一場活動該怎麼進行,可以說,他們幾乎隨時都在構建心智模型。
研究結果發現:懂得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習慣性地構建有力的心智模型的人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和取得更好的成績。而且任何人都能學會習慣性地構建心智模型的方法。《高效的秘密》也指出:要想成為真正高效的人,就必須懂得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必須構建心智模型,從而獲得主動權。
怎樣才能構建心智模型呢?作者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自己「講故事」的習慣。
「講故事」其實很簡單:比如你在上班的路上可以想像上午要開的會主題是什麼?老闆可能會問到什麼問題?你該怎樣回答?或者在吃飯的時候,向自己描述所見到的事物及其意義。這樣一來,當遇到突髮狀況時,你大腦中的「聚光燈」就能照向正確的方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