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鬼 | 嘔心瀝血賦詩篇的李長吉
《高軒過》
韓員外愈、皇甫侍御湜見過,因而命作。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公元809年的一天,在大唐東都洛陽郊外的昌谷,一輛裝飾華貴的官車緩緩徐來,不一會停在了一所不大的莊院外,主人久久已在門外迎候,只見從車上走下來二位分別身著綠色和青色官服神態慷慨軒昂的官人。
各位你道這兩位官大人是誰,他們就是這首詩序中所說的,當時赫赫有名的「東京才子」,「文章巨公」,文壇大咖韓愈和他的大弟子皇甫湜。
那麼這位迎接他們的又是哪位呢?他就是譽滿京都的大才子,有「神童」之稱的李賀。你道這二位大咖此來所謂何事,慢慢道來。
原來這師徒二人聽說李賀年僅七歲就詩才名動京師,但對李賀的真才實學是有懷疑的,所以才親臨檢試。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據史書記載,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
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年僅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書《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
對於這件事情的時間段,是有不同說法的,有的說是796年李賀七歲時,有的說是809年李賀二十歲時。
本人經推斷認為是二十歲時所作更靠譜一些吧,說李賀七歲能詩,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但二位大咖的來訪和現場的這首詩就不是七歲時的事情了。
本人推斷的根據是:皇甫湜(公元777—835年),806年進士級第,後通過明經考試,入朝為官。也只有為官才會穿著官府來訪,綜合分析所得,所以說二十歲是正確的。
從詩文中不難看出,李賀對能步入官場,一展宏圖的渴望,「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表露了他的急迫心情。
那麼為什麼李賀有這麼大的才氣還沒有去參加大唐的國考呢?原來年齡沒到弱冠不能參加考試,巧的是,他的父親又因病離世,剛好是李賀弱冠時,就這樣在家守孝三年。
三年期滿,李賀二十一歲時信心滿滿的來到京城準備參加國考了,但大門沒有向他打開,可能是因李賀名聲太過響亮,遭人嫉妒了,主考沒有讓李賀參加這次國考。
理由是,李賀的老爸叫「李晉肅」,這個「晉」字與「進士」的進犯「嫌名」,也就是犯諱了,雖然經過韓愈等開明官員的申訴,但沒用,就這樣李賀不得不捲鋪蓋走人。
不能參加國考,未能入仕,對於李賀來說猶如霹靂項頂,這種打擊甚重。滿腹詩文,心懷朝堂,一心為國的他來說,這情將歸何處?且看他的志向。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是李賀《南園十三首》組詩中的一首,從詩文中可以看出李賀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當時唐王朝的政治環境是,中央皇權旁落,藩鎮割據蜂起。
作為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不能帶上那鋒利的吳鉤,去收復那黃河南北割據已久的關山五十州呢?請諸君暫且登上那畫有開國功臣的凌煙閣去看看吧,那些個被冊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有哪一個是讀死書的書生呢?
文字淺白,但從文字中讀到的是他的頓挫激越,又直抒胸臆,短短二十八個字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這只是他此類詩中的一首,李賀的詩所表露的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的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的反映。
好在,命運似乎眷顧了他一點。因諱未能參加國考回到家鄉不久,或許是他的才能確實非常,再或者因其是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等文壇領袖和高管們的推崇,李賀襲父官職,任奉禮郎,這官有多大,用當時話講叫從九品。
呵呵,在我輩看來,不管怎麼說,那也算是朝廷的命官了。但對於李賀來說,那應該是無奈後的羞辱吧,位不配才,明明可以憑本事做更高的位置,偏偏結果如此,能不鬱悶嗎。
這九品之官,一做就是三年。這三年中,讓李賀親身經歷同時又耳聞目睹了諸多官場腐敗和黑暗的事情,對於正直一心報國的李賀來說,這官做的猶如坐牢一般。
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這幾年的官場中,讓李賀也結交到了一些為官清廉志同道合的詩友,同時也對當時李唐王朝的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
但對於李賀本人來說,政治上不能有所建樹,那就醉心詩文吧,結果是,他的最好的詩篇大多是這期間寫成的。
但同時給他帶來最不好的事情是,可能是因為看不過太過的事,但又無能為力改之,三年來位子都沒有挪過窩,遂感仕途遷調無望,看看自己,再看看別人。
無力感猛增,功名無成,哀憤的情緒日漸加深。同時在此期間,他的妻子又因病離世了,這幾重的打擊,讓心高的李賀無法釋懷了,最終因憂鬱,把自己搞得生病了。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是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可謂是名篇佳作,教科書里應該都學過的。從文字的表面上看是在詠馬,實際上是借物抒懷啦,這是文人經常乾的事了。
幾年官場的憋屈,都化作了一首首直抒胸臆的詩篇。詩中抒發的是懷才的不遇和憤慨,男兒當有建功立業的抱負。
諸君請看,那廣闊的大漠,經過千年風霜的洗刷,黃沙也白了,真是沙白如雪呀,燕山的一彎新月剛剛初上,宛如彎彎的金鉤。
只有這邊塞的爭戰之處,才是良馬和英雄大顯身手之地;這戰馬何時才能配上那金制的轡腦,飛奔在清秋的大地上呀?然而,深居廟堂,位列官班,如此的豢養何以嶄露頭角。
李賀的詩就是這麼的文字明快,風格健爽。駿馬馳騁在燕山的原野;何其快哉,我何時能似那良馬,受到皇帝的重用,一展我的雄才大志呀!然而,讓李賀遺憾的是,最終也沒有等來他的期許。病體纏身再加上官場的鬱悶,最終使李賀絕望辭官歸鄉。
金銅仙人辭漢歌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致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這首《金銅仙人辭漢歌》就是李賀辭去奉禮郎職務後返鄉途中所經之地有感而作的。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唐憲宗在取得一些成績後,就耽於朝政,開始享樂。
更加令詩人不能共鳴的是,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也和昔年的秦始皇、漢武帝一樣迷戀上了長生不老的荒誕之事,而詩中所說的這個金銅仙人就是當年漢武帝痴迷長生不老時所鑄。
唐王朝自爆發安史之亂以後,從此一蹶不振。歷史上雖稱唐憲宗為「中興之主」,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藩鎮叛亂還是此伏彼起的發生。
同時外患還在,西北邊陲的侵擾時有發生,烽火屢驚,多處的國土淪喪,瘡痍滿目,多地是民不聊生。
然而面對這嚴酷的現實,身負理想和抱負的詩人,心情怎能平靜,期盼的是能夠有所建樹,無論是為國,為民還是為家都是責無旁貸的。
可事實的結果是,自進京以後,官場無處不是壁壘,到處碰壁,仕途升遷無望,報國更是無門,最終鬱悶而病,不得不含憤辭官離去。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更是道盡了詩人內心的那種無奈和滄桑。此句傳誦至今,被詩詞家們多次引用,成為了傳誦千古的著名詩句,毛澤東在其《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也曾引用。
或許是天忌英才吧,也或許是因為鬱悶憂憤,嘔心詩篇,辭官養病的李賀回到家鄉後不久,年僅二十七歲就病卒了。
李賀
軒轅
豪傑多自少年期,
為賦詩篇氣血離。
怎奈天公無抖擻,
身心仕宦俱難吉。
本文寫作者:軒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