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機的農人朋友們,不賺錢的你還能堅定初心嗎?

做有機的農人朋友們,不賺錢的你還能堅定初心嗎?

來自專欄唯恆農業4 人贊了文章

一個公眾號上看到的,找了半天來源,發現是知乎 @史樂方 朋友回答的,覺得挺有意思的,引用下!

我們在超市裡經常能看到貨架上琳琅滿目的有機農產品,比如有機蔬菜、有機水果、有機大米等等,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購買普通蔬菜,因為有機蔬菜的售價比普通蔬菜貴5-10倍。

消費者在這邊嫌棄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昂貴,而在堅持有機農業的農人那裡,他們正在進行著一系列的痛苦煎熬:漫長的土壤轉化期,難以購買到真正的有機肥,純物理除蟲除草的巨大人工成本……完了之後還在為怎樣讓消費者信服而苦惱。

在中國,做有機農業真的太難,你真的想好要做有機了嗎?

做農業的,我們常提的一個概念是有機,那麼,何為有機?

先百度個有機食品概述:有機食品是國際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有機食品通常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

首先,有機食品的標準是非常嚴苛的,以種植為例(養殖類同,不再贅述)。有機食品的種植規範首先要求基地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幹線、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

在這個期初要求的基地範圍內,其實就大幅抬高了有機種植的市場門檻,試想一下,一個遠離城區,遠離交通幹線的基地,在員工招聘和人才保留以及日後銷售流通環節,先天就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有機種植基地必須完成土壤轉換期,有說2-3年的,有說5年的,按照國際通用的慣例,應該是5年,什麼是土壤轉換期呢?

簡單說就是基地的種植土地,5年不產出,在5年內是沒有任何收入的,凈投入。每年輪種,作物長成了就回收入地,不斷地改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這個期間,還要大量施用有機肥,絕對不能用化肥,農藥,殺蟲藥。

5年下來,按照一個種植面積500畝的基地投入測算:

人工+租地費用+基礎建設費用+管理費用+水電費用+資金占用成本,將會是一個無比巨大的投入和消耗。

試想一下,5年後基地達到有機標準,並且順利拿到認證了,那麼在商品價格上,又會產生多少攤銷呢?

一群已經被價廉物美這個偽邏輯浸染多年的消費者能接受這樣的攤銷么?

你讓你的目標消費群去真正了解有機食品的來龍去脈,又要花多大的精力呢?

講一個行業內流傳度頗廣的故事,發生在山東。

2000年,一個日本公司在山東流轉了一塊土地,做有機食品的對日出口。當地政府因為引進這樣的項目歡欣鼓舞,喜大普奔。

日本公司圈地進場後,圍牆一起,機械一進,大門一關就杳無音信了。一年過去了,基地什麼都沒有拉出來,只見有各種肥料拉進去,兩年過去了,還是一樣,三年……四年……

當地政府在這個過程中非常著急,不斷和日方負責人溝通,對方永遠是有條不紊地說:我們的項目在順利進行中……

倒是當地的老百姓不斷和政府反映,這家日本公司的基地很奇怪,他們不管種什麼,長成以後不收,直接就又回到地里了,而且基地里的蟲子非常多,相鄰的幾個老百姓的地里都遭殃了。

直到基地在周邊挖了一條類似物理阻隔的水溝以後,蟲子的事才漸漸不了了之。

就這樣,這個基地在不斷爭議和質疑當中發展到了第五年,當地政府的領導也換屆走得差不多了,對這個基地失去了之前的熱度和關注。

基地終於開始出產作物了,整齊的包裝箱,冷藏箱開始從基地不斷發出,出口到日本,出口的價格是當地同等農產品價格的20-50倍。

這才是真正玩有機的,有強大的市場需求作保障,才能玩得起,玩得長。

可為什麼市場上真正的有機食品很少?要點就在這個「真正」上面。

國內現在有「真正」的有機食品么?我認為有是有的,但是絕對少,少到可憐,少到在我們能看到的宣傳中,佔比的數字絕對小。

為什麼少?

一、基地的硬體條件是第一個高門檻。

二、 嚴苛的土壤轉換期基本阻絕了大多數資本的進入。哪怕真正只做2年,也是一筆巨大的投入。

三、有機食品在種植過程中是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的,但是真正在疫病來臨時,面臨當年或當季絕收時,用藥還是不用,這絕對是考驗經營者的良知的,資本是逐利的,這無可厚非。

要知道,用了其實也看不出來,吃不出來,查不出來。

四、有機種植採用的是物理除蟲方法,絕對不能使用殺蟲藥,滿棚已經到處是蟲害了,粘蟲板,滅蟲燈都已經沒有辦法的時候,一壺殺蟲藥就能解決全部問題的時候,就又到了考驗良知的時刻了。

五、設施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改善了居民在冬季的用菜豐富程度,但是在北方,尤其是冬季,有公司號稱自己的基地大棚里生產出來的是有機蔬菜。

我只能呵呵了,這絕對是蒙人的,大棚的高溫高濕特性註定了不能不用藥,而且必須日常進行預防用藥,一旦疫病爆發,基本上一個棚就全被疫病躥完了,還談什麼有機?

六、當一個有機基地,經歷了之前所說的幾個大事件,真金白銀地投入,百鍊成活,終於可以開賣的時候,新的問題就又開始層出不窮地出現了。

1.基地的運輸、物流、保鮮、倉儲鏈條。

2.消費者對產品的健康認知和價格認知。

3.整個產品對應的市場渠道建設和維護。

上述三條,條條見血,條條花錢,條條花大錢。

七、大面積的霧霾,PM2.5當中包裹的重金屬,各種有害化學成分,被污染的地下水等等,大環境都不健康了,小環境能好到哪裡去呢?

現在的現實狀況就是很多真正搞有機的,死在基地,活下來一小部分,又大部分死在了市場。

能上了中央電視台《致富經》欄目的基本都是九死一生,細分行業內碩果僅存的。

搞有機的搞不了市場,搞市場的,掙慣了快錢,受不了基地的煎熬和痛苦。

不「真正」搞有機的,買來賣,狠狠地忽悠,靠著有機的價格,掙著批發市場來的差價,光鮮地向消費者展示杜撰和現編的一些新名詞,繼續在驅逐著真正的有機食品。

在源味君接觸到的不少農人中,很多是真正砸了大價錢想做好有機的,我常常和他們探討起有機農業的出路,我覺得國內真正做有機的農人面臨著如下的問題:

1. 一線城市有相對旺盛的市場需求,但是發展有機基地的硬體條件和一線城市周邊惡劣的生態環境成為就近發展基地的巨大障礙。

外地建立基地又存在著巨大的消費信任建立難度。

很多基地都是打著有機的名號,讓城市的人趁著節假日,當做休閑體驗一下,忽悠忽悠,開開心心就行了,至於到底是什麼種子,用不用化肥,用不用農藥,誰能真正知道?

2.山清水秀的城市,周邊有好地的,一定欠發達,欠發達的地方消費不起有機,也沒有必要消費有機,自家或自家親戚很多都務農,整點新鮮的蔬菜瓜果吃吃,就很健康了。

3.現在的電商體系倒是給跨境跨區域流通搭建了非常便利的條件,一些偏遠地區的優質農產品有了對外宣傳的窗口,但是,當有明顯利差的商品讓別有用心的人盯上的時候,也就離混亂不遠了,現在其實已經是了,究竟多少是真,多少是假,真的無從辨別了。

一個瞎操心的農民,一個淘汰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公眾號:唯恆農業(weihengny),歡迎來撩

有朋友問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只是農業的觀察者

農小蜂-農企互聯網智庫

推薦閱讀:

TAG:農業 | 有機農業 | 有機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