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三天檔,與清明、端午、五一相比,只有中秋最「涼涼」

都是三天檔,與清明、端午、五一相比,只有中秋最「涼涼」

來自專欄深壹

文丨雲飛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有19部新片同時公映的中秋檔,再度刷新了檔期新片的數量上限;然而缺乏拳頭影片的檔期,只有販賣歲月情懷的《黃金兄弟》一家獨大,最終無法為十一國慶檔預熱。

臨近國慶檔不近不遠的尷尬時間,欠缺重量級影片入駐的乏力內容,再加上歷來表現羸弱的市場表現,讓今年的中秋檔乏善可陳。9月22至24日,中秋節三天小長假共報收5.29億,相較2016年還出現了小幅縮水。

橫向比較,近年來中秋檔對票房提振作用不大,但每年仍呈現有漲幅,今年中秋檔不進反退;縱向比較,同屬三天小長假,2018年清明、端午、五一票房皆有豐收,唯獨中秋「涼涼」。

19部影片多而不強,「蝦兵蟹將」難堪票房大任

乍一看,中秋檔影片琳琅滿目,日本動畫《哥斯拉:怪獸行星》、標準硬漢片《虎膽追兇》、萌寵電影《愛貓之城》、青春片《悲傷逆流成河》、都市愛情《冷戀時代》等……類型豐富多樣的上檔影片,給影迷以充足的選擇餘地。再定睛一看,19部影片中,大部分都是無宣發、無卡司、無熱度的「三無」影片,本身就沒有能力掀起多大水花。

「一日游」才是「三無」電影的歸宿。上映兩天時,《天刃》《中學時代》《天慕》《極品師徒》等票房均不足50萬,排片率最高者不過0.1%,其慘淡可見一斑。「三無」影片選擇在中秋檔上映,更多是為了蹭一波假期消費的熱度,但其內容完全沒有吸引力,自然無法形成有效排片,分得一杯羹。

能夠有所作為的中秋檔新片,只有《黃金兄弟》《悲傷逆流成河》《江湖兒女》三部影片而已。曾在《煎餅俠》中驚喜合體的「古惑仔」,在懷舊情緒風起雲湧時大打情懷牌,儘管影片從故事到表演走向了全面平庸,評分不及格的《黃金兄弟》依然成為羸弱中秋檔的票房冠軍,但透支消費如《愛情公寓》一樣不可逆,竭澤而漁的「一鎚子買賣」最終消耗的只是「古惑仔」這一IP而已。

《江湖兒女》則是賈樟柯最有商業可看性的作品,也創造了其電影作品的最高票房紀錄。文藝片的商業宣發路徑,賈樟柯在上一部《山河故人》中就有所嘗試,並嘗到甜頭。在《江湖兒女》的宣發中,既有戛納場刊2.9分高分的口碑影響,也有賈樟柯跑遍全國票倉城市的地面路演,但賈樟柯影迷團體的基本盤,註定其難以滲透到三四線城市,只能在一二線城市有更好表現。

《悲傷逆流成河》對《江湖兒女》的逆襲,則是今年中秋檔的一大特點。儘管《小時代》系列賺得盆滿缽滿,但負面纏身的郭敬明已然具備自黑體質,彷彿票房與收視的雙毒藥。此次《悲傷逆流成河》討巧地利用新人擔綱主演,又借力校園霸凌題材,雖然影片依然平庸,但也悄然逆襲《江湖兒女》。

正因為中秋檔影片的羸弱,阿湯哥與古天樂們老當益壯,雖上映已久但仍能在單日票房中佔據一席之地。上映已近足月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單日仍能報收2000萬+,其總量也穩穩邁過12億大關;而《反貪風暴3》也即將跨越4億門檻。

遊離在國慶檔邊緣,中秋在三日檔里註定弱勢

處在暑期檔與國慶檔冷熱交替之中的中秋檔,因放假日期不定,或恰好落在國慶節內,票房一蹴而就,成就2015年與2017年日均3億+的豐功偉績;或恰好在9月的市場低谷之中,大片正在蓄力之中,既無大片撐場,也無暑期餘熱,自然無法提振票房。

遊離在國慶檔邊緣,是中秋最為尷尬的市場地位,也註定它只能成為國慶檔的「附屬品」:

2015年中秋節恰好在十一前夕,中秋節便成為了國慶檔的「前哨戰」,對影片質量頗為自信的《港囧》就提前「搶跑」,試圖利用口碑來獲取更為有利的排映空間;

2016年,中秋節距離國慶尚有2周,長達半月的爆發力,擁有足夠大的市場體量,因此吸引了《大話西遊3》《反貪風暴2》《追兇者也》《七月與安生》等熱門影片進駐;

2017年,中秋節恰好在十一長假之中,眾多大片自然早已選擇9月30日公映,闔家團圓的節日被「淹沒」;

而到了2018年,僅剩一周的中秋檔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其主打影片《黃金兄弟》《江湖兒女》若在國慶檔上映,只能是被吊打的第二陣營甚至第三陣營,票房前景可想而知。而倘若前置一周上映,至少擁有了一周的時間差,這也是《悲傷逆流成河》臨時改檔的原因所在。

也正因為檔期的尷尬所在,中秋檔很難有所作為。年份好時,中秋節能擁有一席之地,但影片體量依然無法突破5億檔次;年份差時,中秋節被巨無霸式的「鄰居」國慶檔吞併,只能作為「前哨戰」存在。

這樣的雞肋式檔期,甚至還比不上清明、端午等三天假期。僅以2018年為例,因《頭號玩家》《起跑線》等進口片的表現強勢,清明檔票房同比上漲15.4%;《後來的我們》一枝獨秀的五一檔,也以9.31億的檔期票房較2017年上漲23.98%;6月的端午檔,也有了9億的體量,較往年增長27.88%。究其原因,清明節所在的4月雖是冷淡檔期,但恰好是進口片插空而來的良機;五一歷來有國產強片入市的慣例;至於端午節所在的6月,還是國產電影保護月前夕,進口片霸屏的關鍵時期。

與之相比,往往搭上暑期檔末班車的好萊塢大片,在中秋檔已是強弩之末;而國產強片正在國慶檔蓄勢待發,也不會選擇在時間尷尬、體量有限的中秋檔上映——如此看來,沒能搭上國慶檔「順風車」的中秋檔,就只剩尷尬了。

國慶前低迷市場仍難提振,拉平檔期「波峰波谷」成共識

按照內地影市的規律,熱門檔期的票房高潮之後,自然而然會有市場低谷。例如春節檔前夕,元旦檔餘溫早已不在,而強片正在等待入市,全年的單日最低票房往往就此「誕生」。檔期冷熱之前的交替,使得3月、4月、9月和11月往往成為冷檔期,與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等形成鮮明對比。

對觀眾而言,潮起潮落的檔期並非好事,熱度非凡時大片看不過來,而影市冷清時卻又無片可看;對於放映終端的影院而言,能同時擁有有效排片的影片只有3-4部,否則就會出現互相傾軋,「旱則旱死,澇則澇死」早就是業內沉痾,拉平波峰波谷之間的差距也被影院呼籲多時;扎堆上映,對回本心切的出品方同樣並非好事,冷淡的9月無國產大片公映,而一擁而入的國慶檔卻又貼身肉搏。

中秋節過後,假期消費顯著的內地影市,將再度陷入低谷,只有等待十一才能迎來爆發。屆時,沒有票補進場的內地影市,能否再創輝煌,則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了。


推薦閱讀:

TAG:中秋節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