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們如何回答:上帝是否存在(1)緒論

聽他們如何回答:上帝是否存在(1)緒論

來自專欄黃媽的奇思妙想們4 人贊了文章

黃媽瞎瘠薄寫點玩意兒,並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西方文化的本質是基督教文化,直到現在基督教文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依然巨大。而在羅馬帝國後期到近代的千年之中,基督教幾乎可謂是壟斷了西方思想界。不幸的哲學不幸地被歸類至了思想文化的範疇中。當然這種「不幸」是我們作為一個處在文化多元化時代的人站在高高的雲端睥睨可悲的遠古人民時的心存悲憫,在當時,能夠沐浴在上帝的光輝之下簡直是作為一位歐洲人最大的榮幸。這種普世價值觀一直到了將近十八世紀才開始被取替,當然無法避免地在這千年中自然仍有異端們的存在,不過這並不影響基督教在歐洲大行其道,畢竟,宗教法庭的火刑柱和來自社會輿論的攻擊是的確可怕的。既然大部分人快樂的沐浴在上帝的恩澤中,所謂「上帝」這個超驗的存在自然是最引人注意的。鑒於上帝的超驗性,人除非依靠神跡、顯現等現代人聽起來玄之又玄的玩意兒對上帝進行感性的直接認知,是難以認識上帝的。因此,證明上帝的客觀實在性是重要的。

縱觀哲學史,關於上帝存在問題的觀點,大抵就是一個西方文化的縮影。在古希臘與希臘化時期,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上帝」的觀念,當然在此時這個上帝並不帶有基督教意義,而僅僅是對於一種最高存在者的稱呼;後來隨著猶太文明與希臘文明發生碰撞,斐洛,普羅提諾等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開始用希臘哲學來嘗試解釋猶太教教義。猶太教和基督教其實是同源的宗教,也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所熟知的上帝粉墨登場。

公元元年,巴勒斯坦伯利恆的上空出現一顆大星,耶穌基督在馬廄中出生,基督教也從此開始發展。早期基督教徒的任務是傳教,傳教必然面臨著解釋教義的問題。解釋教義則必然藉助於理性,畢竟,若我們持著神秘主義的態度告訴你:就是有個上帝,你信或者不信他,他就在那裡,我們完全可能被你拖去看巫醫。於是使徒時期與教父時期的哲學便在於完善教義,聖奧古斯丁是這個時期哲學家的代表。

313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頒布寬容法案,直到狄奧多希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國教,基督教從一個東方異教逆襲成為一個帝國的國教。再後,羅馬帝國衰亡,西歐進入黑暗時代,但基督教非但沒有和羅馬帝國一起滅亡,反而是在西歐繼續站穩了腳跟。隨著文化的逐漸發展,一群被稱為經院學者的人們開始為嘗試通過理性來接近他們的上帝,在這個時期,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開始湧現,眾多學者們極盡自己的智慧與理性證明上帝的存在:安瑟倫、托馬斯阿奎納、鄧斯司各脫等等。

隨著13世紀經院哲學的衰落以及其後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展,人們開始重拾被拋棄的感性,馬丁路德反對虛偽的天主教廷與繁雜的經院哲學,提出了:唯獨信仰、唯獨上帝、唯獨恩典的口號。在這個時候,人們需要做到的僅僅是相信上帝存在,而非通過自己的理性認識他。當然這對於歐洲人來說是很容易的,在經院哲學時期,哲學本身就是神學的婢女,目的不過是驗證信仰,理性能探究自然是好的,不能探究信仰則依然在托著底線。畢竟,若說將上帝這一角色從他們的思維中抽去,恐怕整個世界觀都是會崩塌的。在這段時期,在歐洲的藝術飛速發展的同時,科學與哲學發展卻陷入停滯。

17世紀,理性的光芒重新在歐洲亮起。笛卡爾、斯賓諾莎、貝克萊等人重新開始了哲學思考,在這時,他們的思維仍然在基督教的框架之內,上帝也就在其體系內佔有著極高的地位。不過在這個時期,他們對上帝存在的證明以及對上帝的觀點大多跳脫出了經院哲學文字遊戲一般的證明,變得靈活有趣起來,上帝也被賦予了新的性質。然而這些人在給經院哲學體系判了死刑後,卻發現自己的方法也將自己引上了死路,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此時需要一個柳暗花明的出現。

於是,這時康德出現了,康德掀起了「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康德認為,人類理性的確無法證明上帝存在,但是,在道德的實現上我們仍然需要一位上帝。於是康德將上帝從純粹理性的大門趕了出去,又從實踐理性,即道德的後門請了回來。德國古典哲學在黑格爾時期到達頂峰,老黑一死,這個體系便分崩離析,此時的歐陸陷入了彷徨中。尼采高喊著上帝死了,克爾凱郭爾提出了基督教義的詭吊性,價值在這時開始重構,現代的各種思想也就此開始萌芽。

講完晦澀的哲學史,我們忽略這些話題的哲學背景,單純想一想上帝是否存在也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活動。當然,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堅定的歷史唯物主義者的各位大多會立刻回答道:不存在。可是反思一下,我們可以證明其不存在么?某些同學這時舉手,手上握著奧卡姆的剃刀。但我們再次反思:「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上帝的存在真的是「無必要」的么。話說到這,某些同學覺得自己多年來建起的價值觀大樓已經搖搖欲墜了,而某些同學仍然想繼續反駁。不過我們為什麼不先看看那些在前文已經提過的,名字動輒四五字外國人們在這一觀點上的立場?


Reference:

The knowledge in HUangMas brain

推薦閱讀:

TAG:上帝廣義 | 宗教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