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美學探究——日本文化溯源系列01
來自專欄貓眼看東瀛12 人贊了文章
喜歡日本文化,學習日語,去過日本旅遊的朋友都會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精緻性。日本料理被譽為是「目で食べる料理」(用眼睛吃的料理),暫且不說追求鮮度的口感,食物本身的顏色和大小以及所用餐具都經過細細考量,讓人不忍下口。日本建築的傑出代表金閣寺映襯在湖水中,加之遠山和藍天,簡直美不勝收,怪不得在昭和25年(1950年),一位僧人認為金閣寺的極致之美褻瀆了上天並且縱火燒毀。在世界大都會東京,在繁華的街頭也會不時看到身著和服的女孩,和服上可能是傳統的櫻花花紋,木屐的嗒嗒聲中,女孩微笑著走過小巷。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以極簡主義聞名於世,天然的色彩,不施加花紋,其精緻程度卻能讓人感覺平和與淡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那麼,追求精緻的日本美學到底如何產生?根源在何方?
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精緻美學的根源之一在於日本的稻作文化,此外,和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公元前二世紀左右,農耕文明從中國大陸,經由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由此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前日本列島上的人們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由於大陸文明的傳播,日本人開始學會適應天時,通過家族或者村莊的集體力量種植農作物。此時鐵器以及鑄鐵技術也經由朝鮮報道傳到日本,傳統農業的生產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
農耕稻作需要人們對天時氣候非常敏感。加之日本本身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更小,需要精耕細作,才能夠出產比較充足的糧食。這在日本的浮世繪當中有所體現。
精耕細作的稻作文化培養了日本人內心的敏感性和親自然性。所以我們看到了日本和歌當中有豐富的「季語」,日本庭院追求和平安然的自然景象。喜愛日本戰國歷史的朋友會發現,精巧的日本家徽中有一大部分都來源於自然。
敏感的內心以及親近自然的性格成就了日本文化的精緻美學。這樣的美學體現在了文學、建築、服裝、飲食等各個方面。日本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可謂是精緻美學的極致。我們不妨來看看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當中的一段。
———
原文
…皆といっしょに宿屋の二階へ上がって荷物を降ろした。畳や襖も古びてきたなかった。踴子が下から茶を運んで來た。私の前にすわると、真紅になりながら手をぶるぶる震わせるので茶碗が茶托から落ちかかり、落とすまいと畳に置く拍子に茶をこぼしてしまった。あまりにひどいはにかみようなので、私はあっけにとられた。
譯文
…… 我和大家一起上了二樓卸下行李。榻榻米和紙拉門都還沒有變舊。小舞女去一樓沏了一壺茶。在我面前坐下。紅著臉用手顫顫巍巍的把茶杯擺在茶托上。還沒放好在榻榻米上茶水便漏了出來。真是一個愛害羞的女孩啊,我很驚訝。……
———
從在天城山偶遇舞女一行,到終於能夠一路同行,舞女對主人公(其實可以認為是以川端康成自身為原型)的愛慕在這一段中才很明晰地體現出來。然而卻並非是通過話語,甚至這一段中小舞女沒有一句話。可是,舞女害羞的臉龐,內心砰砰亂跳以至於把茶水弄灑,已經把她情竇初開的內心活動描寫得淋漓盡致。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建築的精緻美學。上文提到了京都的金閣寺,現在我們來看看位於日本栃木縣的東照宮——江戶時代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的陵寢。東照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日本國寶。其中的陽明門是日本建築精華。
想必大家已經從這張照片感受到了陽明門的精緻、華麗、繁複。其實在這座陽明門上共有500餘處雕刻,涵蓋神話傳說、聖賢故事、江戶市井等眾多內容。特別是很多雕刻是和中國有關係的。那麼我們就來把視角拉進,看看這些雕刻吧!
在服裝、飲食方面,我們也都可以領略到日本文化的精緻美學。在此就不用多說了,想必大家都有所感受或者了解。
這樣的精緻美學來源之一就是日本自古以來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稻作文化。不得不說,一種文化的表徵讓我們震撼和陶醉,但是對其追本溯源,探求其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大樂事。
http://weixin.qq.com/r/ay4oMA3E-FCDrUlT93t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