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我要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高更:我要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12 人贊了文章

本文來源:前線(微信號:artedge)

已獲得授權

「我要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月亮和六便士》

是1919年英國小說家毛姆的長篇小說

書中主人公英國畫家的原型

便是法國後印象大師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他與梵高、塞尚合稱「後印象派三傑

先來目睹一下

這位傳奇男子的尊容

蔑視眾生的眼神

西服混搭開衩下裝

與其說厭世

不如說根本不屑於這浮世的眼光和禁錮

高更的公開聲明是

逃離歐洲文明與一切的約定俗成

他通過大膽的色彩與平面化的語言

將現實批判與藝術抽象完美融合

那種不羈卻純粹

奇幻卻真實的視覺震撼

直擊人心

高更生於法國巴黎

父親是新聞記者,母親是南美秘魯人

「我的血管里流著古印加民族的血液」

高更厭倦歐洲文明和工業化的社會

對傳統藝術的優美典雅也相當反感

1851年路易·波拿巴復辟

自由派的高更父親攜全家移居秘魯

4年神秘的異國生活為高更埋下了種子

轉化成後來繪畫中不可遏制的力量

1886

高更嚮往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對南太平洋島嶼的風土人情極為痴迷

渴望在原始部落探尋單純率真的畫風

創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

又有象徵意義的全新藝術

高更把繪畫的本質

看作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

當成記憶體驗的一種創造

絕非反覆寫生而直接獲得的知覺經驗

1873年海軍退役後

25歲的高更轉型為成功的證券經紀人

更娶了富有的丹麥小姐為妻

命運似乎對他格外垂青

然而也正是這年

高更鬼使神差開始學畫

在畢沙羅引導下快速掌握印象派畫風

《維羅弗勒風景》首次被展會接受

之後高更一連參加了4屆印象派畫展

直至1886年第8次印象派畫展

高更和塞尚、梵谷一起同印象派決裂

高更也終於發現

自己的一生只能屬於藝術。。。

1881年

在「獨立派」畫展展出的《裸體習作》

已逐漸體現出與印象派的區別

形象結構符合印象主義觀念

但明暗對比強烈,色彩大膽炙熱

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的腔調

高更盡量迴避對客觀事實的表述

試圖用輕鬆的筆觸傳達內心的感受

此時的高更

還是一位不大考慮調予的大膽色彩家

一位對綱領缺乏信心的素描家

一位爭辯多於靈感的嘗試者

也許藝術註定具有無法抵擋的魅力

可以超越瑣碎而美好的現實桎梏

不顧一切地追隨靈魂的引導

而真正的藝術家

註定是既超越社會

也超越時代的孤獨者

35歲那年高更拋妻棄子

離開金融界與美好的現實生活

毅然決然走上藝術這條坎坷的不歸路

他不斷地去蓬塔旺、布列塔尼

阿爾、波爾杜、最後來到塔希提

找尋直覺中那個神秘超凡

而又美好純潔的新世界

高更在研究原始土著民族藝術之後

開始將對象的輪廓加以簡化

強烈鮮明的色塊

單線平塗的手法

原始意味的風格

不僅擺脫了模仿自然的傳統

更在單純中賦予了深刻象徵意義

以及對人生及藝術的思索

1887年的作品《熱帶植物》

高更以裝飾性的色彩

將熱帶風光描繪成

色彩與結構並存的物質空間

濃郁的色彩與平面化的處理方式

簡化了的手法,強化了氣氛

展現了異域情調主觀而神秘的裝飾意味

在後期的創作中

高更嘗試不斷加入自己的想法

從《佈道後的幻象》到《黃色的基督》

逐漸拋棄傳統印象派對客觀事實的描述

逐漸注重主觀感情的表達

更多的融入象徵主義的特點

1888年高更第二次來到布列塔尼

創作了《佈道後的幻象》

前景一群正在祈禱的女人

右方幻覺展示了帶翅天使與雅各的搏鬥

其間的枝幹以示現實與虛幻之隔

高更有意誇張人物

在透視比例上反差強烈

此時的高更

繪畫風格已與印象主義迥然不同

強烈的平塗色塊封閉了視覺空間

主觀的色彩表現與高度概括的形體輪廓

和諧而不失動感

既具有象徵性與神秘性

又飽含韻律感和裝飾意味

呈現出自由主觀的色彩與構圖觀念

1888年高更的《布列塔尼的豬倌》

勾黑邊的平塗色彩彼此對立

不依靠中間調而呈現空間感

不僅在形色上和諧統一

更從現實的視覺中抽象出來

成為獨立自主的藝術客體

某些細節還與印象派藕斷絲連

但畫風已建立在新理論的基礎上

高更將此風格稱為「釉彩派」和「綜合法」

至死不渝的發展下去

確實

與塞尚表現空間的相互關係截然不同

高更如同景泰藍般平面分布的色彩

平鋪的形體輪廓

是避免寫實刻畫

而集中於藝術對象的起點

高更1889年的《黃色基督》

更以其濃重的色彩、平鋪的塊面

大膽的輪廓以及簡約的造型

反映出高更「綜合主義」繪畫的風格特點

畫面由前景人物和十字架支撐

延展的曲線與封閉的形對比強烈

形象明快而簡約,色彩華麗卻質樸

高更對於純樸簡化意味的刻意追求

使畫面超越自然主義的客觀記錄

呈現出對虔誠宗教信仰的直接情感表現

與印象主義畫風對比鮮明

高更曾在日記中寫道: 「印象主義一味研究色彩,毫無自由可言……他們只關注眼睛,而對思想的神秘核心漠不關心,從而落到只是科學推理的境地。」

這種對「思想的神秘核心」的表達

恰是高更的目標所在

高更始終嚮往原始純真的生活

渴望真正與土著人達到心靈的溝通

後來的高更經過錯綜複雜的經歷

最終前往塔西提島

並娶了土著女孩為妻

當地人質樸的性格與友善的目光

使高更緊張的心情放鬆下來

完全將自我意識注入畫作

創作風格徹底轉變

1899年所作的《兩位塔希提婦女 》

如同感官之美簡短讚美詩

深淺不同的色彩結構中

浮雕般立體的投影如同古典雕塑般勾勒

空間封閉,色彩和諧

高更的追求很單純

就是靈魂美,自然美

原始而直白的慾望

也許冷酷自私,卻不加矯飾

單純的線條,簡潔的畫風,赤裸的女子

是創世紀之初粗曠的人性之美

直接反應生活狀態或本能

1891年所做的《貞潔的淪喪》

是幅頗具神秘含義的作品

少女無拘無束地躺在原野上

享受著空曠寂寥的自由與愉快

夢幻般的手法賦予畫面寂靜的氛圍

《貞潔的淪喪》

意指如土著少女般純潔的願望

在虛偽都市中早已玷污

只有在小狐狸般原始野性的大自然中

才能找尋到失卻的人間樂園

1891年所做的《朝拜瑪利亞》

表現了歐洲繪畫中常見的宗教題材

化身土著女子的聖母馱著耶穌接受朝拜

沒有透視的平面富有裝飾效果

宛如浮雕般呈現出原始神性

造型富於虛構和象徵意義

呈現出非人間的神秘氣氛

卻充滿了親切的生活氣息

高更通過斑駁絢麗的色彩

直率平塗的造型和自然隨意的綜合手法

展現出當地人平靜而適足的生活

反映出自然人性的追求與讚美

以及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厭棄與不滿

1892年所作的《塔希提島的牧歌》

單純的平面化手法

描繪出塔希提如夢如幻的詩意境界

畫面富有異域情調神秘氣息

那是屬於東方藝術的單純美和裝飾性

1892年高更創作的肖像畫

《你何時結婚》

(When Will You Marry)

是一幅真正的傑作

塔希提婦女那種粗野卻健康強烈的美

以及天真而率性自然的性格

使畫作的每根線條都充滿著讚美和喜悅

高更曾經的那種絕望悲哀的調子

在這幅畫上已全然消失

高更終於在遠離文明的森林中

重新獲得了人性的平靜和快樂

那種安詳恬適而毫無打擾的生活

似乎只存在於天國仙境

這些作品集中了高更藝術靈魂中

最美、最有詩意的部分

準確的明暗對比和安穩的色彩和諧

甚至連結構比例與體積表現的缺陷

竟也帶來難能可貴的新鮮和生動

1893年高更創作了《拿水果的女人》

典雅的大溪地少女手握椰子赤裸而立

描繪著還未受到西方文明入侵的樂園中

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高更曾經說過:「隨著文明的漸漸遠離,我開始簡單地思維,享受自由生活的快樂與和諧,我避開了一切虛偽,溶化在自然中……無憂無慮。」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

即使高更逃到塔希提這個偏遠小島

仍無法擺脫文明社會的罪惡

法國殖民者對土著人的欺壓

使他對人的意義產生了深深的迷惘

畫作呈現出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徵主義

藝術上的孤苦與無助也使高更十分沮喪

貧病交迫,身心俱疲

他在深山吃下毒藥試圖以屍飼獸

求得最後的解脫

被人救起的清醒之時彷佛覺醒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就是幻想與感受綜合而成的構思巨作

三段式構圖中

從右向左安排了三個主角

嬰兒、采果的年輕人以及老婦人

輪流訴說出生、過活和死亡的秘密

這是人生必然經歷的過程

也是高更對自己內心省思的總結與證明

高更吸收了中世紀及原始美術造型

以獨特的語言呈現從生到死的命運輪迴

與其獨特的色彩理論綜合交織

構成一個真誠質樸而又神秘的新世界

平面手法富有東方裝飾性與浪漫色彩

如夢似幻的形式引入似真非真的時空

在斑駁絢麗、如夢如幻的畫面中

暗寓著對生命意義的哲理性追問

而高更的解答幾乎是西方式的遁世主義

他將夏娃採摘的罪惡之果變成文明之果

將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和規律

歸謬為採摘文明之果後社會的整體墮落

直至臨死之前

高更仍固執的將人間苦難的答案

寄託於不可能回返的往昔

「只有棄絕文明回返原始

才有救贖的希望」

這種用文明與未開化來區隔墮落與救贖

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彼岸

從巴比松畫派以來

藝術家們就已普遍意識到

古典主義理想美的虛偽和不真實

企圖尋求表達真思想、真性情的可能

高更則力圖返璞歸真,回歸原始

在遠離文明的「原始」中尋找「樂園」

高更曾說:「不要過多地照抄自然,藝術是抽象。只有在自然面前冥思夢想的時候,才能從自然中得到這種抽象。」

如同塞尚和梵高

高更一生極其孤獨

在那張粗野而生硬的面孔背後

是一顆始終騷動不安的心

他飽受孤獨的摧殘和精神的折磨

註定在「神諭」的召喚下

在驅之不散念頭的驅使下

在時間不在場的誘惑下

衝出世俗的樊籬

走向藝術的至境

高更在孤獨中仿徨

在孤獨中衝突

在孤獨中生成

最終在生命的最後一瞬

實現了靈魂的自由

他的思想和作品影響了之後的納比派

直至野獸派和表現義

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

法國畫壇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革新者

後記

1888年高更應梵高之約首次來到阿爾

因為他說這裡是自由藝術家的烏托邦

兩個命運相同

都對藝術充滿真誠和痴情的藝術家

最終各持己見

高更在手持剃刀的梵高的追逐下逃離

不過

在精神的自由和完善

恢復人類最原初的真誠情感

並賦於這種情感以永恆價值等方面

高更與梵高始終一致

weixin.qq.com/r/G3V0bC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繪畫 | 高更PaulGauguin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