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了解兒童成長心理發展規律
5 人贊了文章
第二課:了解兒童成長心理發展規律
學習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規律
各位親愛的家長們,大家好。昨天我們深入的理解了教育,因為我們知道,懂教育才能做好教育。今天我們一起來深入理解孩子,學習孩子們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徵,以幫助我們了解孩子們,因為,懂孩子才能教好孩子。
每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徵是不一樣的,而很多家長用著同一套教育邏輯面對自己孩子0-18歲的每個階段,這當然是行不通的。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聊聊孩子心理發展的大框架,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家長們可以學習、參考、運用,但切忌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過於理論化和教條主義,生活當中還是需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思考。
我們把孩子長大成人前大致根據年齡分為五個階段,0-1.5歲、1.5-3歲、3-6歲、6-12歲、12-18歲。年齡並不是非常準確的劃分依據,只是大致的劃分標準。
這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成長需求,滿足其階段對應的成長需求,才能讓孩子心理健全、人格完善的長大,也對他整個人生的幸福感有著極大的影響。
當然,這並不是說每個階段就如同機器一樣,是固化、靜止狀態的,只是我們可以從這些階段的需求去把握孩子成長過程中影響比較大的一些要素。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孩子們的心理發展規律。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第一個階段,0-1.5歲,嬰兒期,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和需求是,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簡單來講,也就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這個階段的父母要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上,讓孩子充滿基本信任感。這個階段的表現是什麼呢?孩子隨時會想依靠在媽媽身邊,時時刻刻都和媽媽待在一起,因為媽媽是最能給孩子溫暖和安全感,餓了媽媽有吃的,冷了媽媽的懷裡很溫暖,害怕了媽媽會安慰保護我。
所以安全感建立時期,媽媽對孩子的重要性千萬不要低估。在孩子0-1.5歲這個階段,是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時期,也是最需要媽媽陪伴的時期。
如果媽媽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就會容易出現安全感不足的情況,孩子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的基礎就非常薄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容易自卑,因為他們需要從別人的態度和眼光中去尋找自己,而高度依賴他人的評價和肯定就很難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弱小,希望自己變得強大,卻又發自內心不相信自己能夠變得強大。而且缺乏安全感的人對世界、對他人的信任感也會很低,從而也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的人情緒也很容易不穩定,會更容易被情緒控制,容易亂髮脾氣,也容易通過哭來解決問題。
而安全感建立良好和完善的人,自我價值感會高很多,會發自內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相信自己是能解決問題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成長和進步的,這也是真正自信最重要的前提。
而且安全感建立較好的人,內心是飽滿的,對世界充滿積極的善意,會更有主見,遇到事情更容易獨立思考,並願意相信自己的思考結果和判斷。同樣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孩子也更容易相信他人,更願意包容他人的缺點和不足,給予他人更多的善意。而且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人也能更好的愛別人。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父母小時候在0-1.5歲時基本就沒怎麼管孩子,所以我朋友安全感建立得非常不好,他很容易誤會別人,其他人善意的提醒他,他會理解為你在責怪我做的不好,其他人送他禮物,他會覺得是不是有求於他,其他人開個玩笑,他也會非常容易認為對方在攻擊他。
所以他基本沒什麼朋友,做事業也很不順利,工作能力還不錯,但卻很難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係,所以他非常非常痛苦,當然,這些不只是因為0-1.5歲的經歷,跟其他很多因素都有關係,但不可否認,安全感沒建立好,導致他非常缺乏安全感,是他現在痛苦的根源之一。
他後期做了很多努力,用了很多時間,吃了很多虧,才調整了一些,現在慢慢的稍微好了一些,不過他就能切身感受到這些由內而外的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不信任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那0-1.5歲安全感怎麼建立呢?有幾個要點:
第一、陪伴。在0-1.5歲這個階段,媽媽盡量先放下工作,多陪伴和照顧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注、保護,媽媽的陪伴其他人很難替代,媽媽的陪伴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主要的要點。
陪伴時需要注意,不僅人在,心也要在,用心陪伴,雖然媽媽也沒辦法做到一直高度關注,但至少每天2個小時以上,是用心陪伴孩子的,用心陪伴孩子時,多和孩子保持積極的眼神、表情、動作方面的互動。
如果媽媽實在實在無法放下工作,也應該尋找一個情緒狀態穩定、對待孩子十分耐心、發自內心喜愛孩子的人陪伴孩子。
第二、情緒穩定。媽媽對孩子的時候情緒狀態一定要穩定,盡量保持開心的情緒狀態,哪怕有什麼不開心,都一定要注意不能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了,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
這個階段給孩子營造的世界盡量是溫暖、充滿善意、充滿讓人舒適的狀態。如果孩子的確有些行為讓我們不開心了,我們也應該是平靜的對孩子搖搖頭,然後用行動制止孩子即可,不要用情緒去恐嚇孩子。
第三、多接觸。多對孩子進行溫柔的觸碰、撫摸、擁抱、親吻等動作,這些親昵的動作都是這個階段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當然,還是需要注意清潔和衛生,特別是攜帶任何病毒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比如有什麼傷口或者生病的情況下就要避免跟孩子過多接觸,避免細菌和病毒感染。
孩子的觸感是認識這個世界非常重要的手段,孩子也能通過觸感去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大致是怎麼樣的,所以我們也可以使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1.5-3歲。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個階段孩子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1.5-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最迅速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明確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自己和其他人也是分離的,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孩子會產生探索的需求。
我們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會保持非常強烈的好奇心,隨時都在注意著身邊的事物,有一個東西拿在手上會反覆的看、咬、抓,不停地通過各種方式儘可能的探索這個世界。
這個階段如果發展的好,孩子長大後會更容易擁有真正的自我,不容易發展為依賴於他人而存在的狀態,也更容易發展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意志力也會更強,意志力會幫助孩子擁有更強的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容易產生心理疾病,也會擁有更多良好的品質,比如堅持、專註、善良等等。
而這個階段如果發展得不好,則長大後更容易優柔寡斷,更容易和親人朋友情感比較疏遠,對自我的認同程度較低,孩子也更容易顯得害羞、對身邊事物產生懷疑的狀態。
這個階段培養的重點是:
1、不過度壓抑,也不過度放任。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發展最迅速時期,擁有極強的探索欲,所以也會開始反抗父母的意志,產生自己的意願。如果父母過於壓抑,則容易讓孩子屈服於權威的意志,失去自我,無形中成為被控制的狀態,並容易自我懷疑。
但父母過度放任,則又容易導致孩子自我意識過度發展,藐視規則,忽視他人感受和世界規律,容易影響孩子將來融入社會,與他人相處,這個階段關於度的掌握,非常重要。
關於度的原則在於:影響和代價不大的事情則尊重孩子,影響和代價較大的事情則堅持自己。比如孩子要玩什麼玩具,讓他自己決定,孩子要咬玩具,我們可以幫他擦乾淨,讓他咬。但孩子要玩刀,就堅決收起來。
2、適度放手,保持關注。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滿足於一直依偎在父母身邊,孩子會四處探索,這裡看一看,那裡摸一摸,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內心又是渴望父母保護的。
所以孩子爬出去探索的時候,遇到一些響動,或是感到興奮,有可能就會回到父母身邊尋求保護,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逐漸確立自己、世界、父母三者的關係。
這個過程中,當孩子想要探索時,如果父母不願放手,孩子做什麼都害怕孩子受傷,那孩子就缺乏探索的意願。當孩子想要尋求保護和安全時,如果父母沒有及時關注並給予安慰和保護,則容易讓孩子安全感受損,缺乏對探索的把控性。
所以最佳的狀態是,一方面適度放手,允許孩子在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大膽的探索,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關注,以便於在孩子需要時我們能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
3、培養基本技能。這個階段孩子自我意識正在迅速發展,不可避免會出現孩子和父母界限越來越明確,孩子需要獨自面臨很多問題,而這個階段中孩子是非常需要一些生活中常見且必要的基本技能的,不然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會遭遇許多超出他們承受能力的情況。
比如讓孩子感受熱水會燙到手,所以不能碰飲水機的熱水部分;再比如刀容易傷害我們不能隨便玩;再比如拿東西時,怎麼拿不容易掉;再比如推東西時把前面的障礙物移開能推得更省力等等。
這些技能教給孩子,並通過一些簡單的練習後,當孩子掌握了這些基本技能時,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能獲得更好的內心體驗,這也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儲備成功經驗,形成積極力量。
那我們再看看3-6歲。
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們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孩子絕大多數的能力都是在這個階段迅速發展,成型為孩子在生活中實際使用和體現出來的心理品質,這個階段孩子最為關鍵的心理發展任務是探究。
1.5-3歲是探索期,探索是為了認識事物的表象而進行的行為,而3-6歲的探究期則是為了深入的認識事物而進行的行為,這個時候就不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了,而是會在了解事物表象之後,繼續深入到事物的內在規律,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有目的的探索,也就是探究,探尋到事物究竟是什麼。
孩子探究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列內在能力,都會逐漸在這個階段得到迅速的發展,比如孩子的學習力、想像力、創造力、責任感、勇氣、挫折抵抗、問題解決、情緒管理等等等等。
這些能力對孩子將來長大成人,參與工作,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這些能力也是教育的核心任務,所以這個階段的父母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教育,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能把握好這個階段,將來孩子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社會人。
其次,這個階段還有一個顯著的心理發展需求,人際交往。3-6歲是孩子進入幼兒園學習的階段,絕大多數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進入幼兒園了,在幼兒園裡,不論孩子是否願意,他都需要主動或被動的與他人接觸和交往,所以這個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幫助孩子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
比如如何認識新朋友、如何和他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紹、提出交友的願望等等,還有比如認識了朋友之後如何愉快的和這些小朋友相處,讚美他人、幫助他人、主動分享等等。
那這個階段培養的要點是什麼呢?這個階段培養的難度就比之前高很多了,之前難度更多會體現在生理方面,比如孩子生病、營養、睡眠、受傷等等,而這個階段的難度更多體現在心理和教育層面,這裡涉及到的教育點就太多了,我們沒辦法全部講解,今天我們挑選幾個比較重要的點分享給大家。
1、界限和規則。給自己和孩子設定相對明確的界限,界限內的盡量放手,界限外務必堅定。有界限也就必然會有規則,所以這個階段也是規則發展的主要時期。
家長一定要明確規則,明確界限,什麼事父母該管,什麼事父母不該管,一定要明確,該管就堅定的管,比如晚上幾點睡、習慣培養方面,這些要管我們就堅定的管,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說到做到的,孩子必須聽且必須做到。
而不該管的,在代價可控的情況下,就應該放下自己的小心肝,大膽讓孩子自己去做,比如今天穿哪件衣服,穿哪雙鞋,是去公園玩還是去動物園等等,這些父母不該管的事情,盡量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嘗試,失敗受挫也沒關係,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
這個階段的教育過程中一定一定要避免過度保護,不要大驚小怪,不要剝奪孩子獨立的權利,不要給孩子太多特殊待遇,不要凡事以孩子為中心等等。
2、溫和而堅定。溫和對人,堅定對事,不管孩子怎麼樣,我們對待孩子時,情緒是溫和的,哪怕有時候需要提高音量,我們內心都應該是平和的,而對待那些需要堅定的事情,則我們的態度應該是非常堅持和堅定的。
具體點說,在哪些地方應該如何溫和而堅定呢?比如孩子哭鬧著不想上學,我們溫和的告訴孩子需要上學,然後堅定的要求孩子,如果孩子不幹,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比如5分鐘,溫和告訴孩子,5分鐘後,我希望你能好好上學,如果做不到,媽媽會抱著你進學校哦。然後5分鐘後,堅定的抱著孩子進學校就可以了。
不要怕孩子的哭鬧,在孩子哭的時候,我們接納孩子的情緒,在一旁陪伴著孩子就行,該要堅持的事情,依然堅持做。
3、關注真實需求,塑造成功經驗。很多情況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並不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我們需要挖掘真實需求,針對性的給予幫助,塑造成功經驗,貼上正面標籤。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舉個例子,就說上面提到的情況,孩子哭鬧著不願意去幼兒園,這件事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意識到,孩子真實的需求,往往不是不想去幼兒園,而是有可能幼兒園裡有個孩子經常欺負他,或者他不喜歡老師,或者他害怕離開爸爸媽媽,或者是他融入不了幼兒園的群體等等,可能的真實需求非常多,這需要家長結合孩子的情況自己思考和判斷。
比如孩子的真實需求是幼兒園裡有人經常欺負他,那我們除了溫和而堅定的要求孩子去幼兒園以外,還需要針對性的給孩子提供幫助,讓孩子能成功解決他面臨的問題。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我們孩子和對方孩子相處的情況,幫助孩子分析被欺負的原因,如果是我們做的不好,我們應該如何調整,然後還可以教孩子人際交往的方法,比如怎麼禮貌的和他人一起玩,什麼時候應該幫助他人等等。
如果是對方孩子喜歡欺負人,那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應對被欺負,比如遠離對方、大聲告知、溝通協商、尋求幫助等等,再啰嗦一句,不是僅僅說給孩子聽就完了,我們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學會,可以在家演練對應的場景,將具體的方法融入在場景中幫助孩子一次次學習和練習,當孩子學會後,鼓勵孩子使用,並跟進孩子使用的情況。
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則和孩子探討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重點強調,我們積極想辦法,努力練習、大膽嘗試,最後成功解決了問題,如果我們真的不去幼兒園,以後還是會遇到這些問題,並且失去了很多好朋友,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下次還會害怕和其他小朋友相處,而我們積極想辦法之後,很多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通過這樣的回顧探討,幫助孩子塑造成功經驗,多次類似體驗以後,孩子就能將這些過程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最後還可以給孩子貼上標籤:嗯,你是一個願意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孩子,我為你感到開心。
接下來,我們看看6-12歲:
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3-6歲時孩子能力高速發展的階段,6-12歲時孩子能力凝固成型的階段,所以3-6歲如果的確錯過了,這個階段也一定要把握好,這是孩子調整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發展得相對比較完善了,很多能力近乎大人的水平了。
這個階段心理成長的關鍵任務是能力,通過競爭形成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容易進入競爭狀態,也對競爭特別感興趣,一個普普通通的行為,引入競爭概念,大家馬上進展的熱火朝天,這個階段孩子通過競爭去體現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同時也通過競爭去優化和調整自己。
這個階段發展如何影響這孩子許多優秀內心品質,比如堅毅、自控力、同理心、進取心、自尊心,同時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多方面能力,比如表達能力、面對壓力和失敗的能力、面對挑戰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如果發展不太好,孩子非常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狀態,不願意嘗試、不願意與陌生人交流、不願意對外表達等等。
這個階段培養的要點:
1、平等尊重。孩子許多能力已經近乎成人了,所以這個階段我們越是想要控制孩子,孩子越是容易叛逆,在6-8歲,在必要的時候,還需要一些相對強制的方式進行教育,9-12歲幾乎已經無法通過強制進行教育了,這時不管我們是否願意,都必須要進入到平等和尊重的狀態當中,給予孩子一定的許可權和空間。
平等和尊重,不代表放任不管,如果家長認為不強制孩子,就是不管孩子、不教育孩子,那家長的教育觀念一定需要進行修正和調節,除了強制以外,還有許多方式,比如談心、比如協商溝通、比如真實體驗、比如情感互動等等,我們希望如何影響一個成人,就可以如何影響一個孩子。但不管如何,我們內心和孩子是處於平等狀態,內心對孩子是保持尊重的。
2、刻意練習。這個階段孩子很多習慣已經養成了,我們的教育很難再通過說幾個道理和提醒孩子一兩次來達到,這個階段往往需要我們和孩子意識層面達成一致後,通過幫助孩子刻意練習,訓練孩子的能力。刻意練習是這個階段教育的核心方式。
3、用心對待。很多家長都感覺自己對孩子是非常用心的,但實際上我們對孩子的用心程度還非常不足。我們跟孩子說話時,往往都是站在我們的立場上,要麼帶著強制、要麼帶著諷刺、要麼帶著忽視,孩子跟我們說話時,我們也經常心不在焉,用心對待的核心在於,我們是用心去理解孩子,用心去傾聽孩子,用心去對待孩子。
最後,我們再來簡要談談12-18歲,這個年齡段也是幾句話難以說清楚的,所以我們淺淺談一下就好。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青春期,很多家長都知道了青春期教育的痛苦,甚至是談青春期色變,但實際上青春期也並沒有那麼恐怖,所謂的青春叛逆期,不過是大家為了掩蓋教育的不足而杜撰出來的概念。
青春期是青春期,叛逆期是叛逆期,兩個時期並不一定等同,有些孩子3歲會叛逆,有些孩子7歲會叛逆,有些孩子13歲會叛逆,這個不取決於孩子的年齡,而取決於孩子自我意識和外界控制的博弈。
之所以青春期為顯得更容易叛逆,是因為絕大多數家長骨子裡還帶有控制孩子的思想,而青春期的孩子已經不接受被控制了。
這個階段最主要的心理特徵是自我意識完全獨立,形成了真正的我。這個階段會發展出來的心理特徵是人生方向、內在動力、社會性、自我定位、世界觀和價值觀等。
這個階段還有一個主要特徵是愛情,也就是對異性的情愫。愛情也是一個人不可打壓、不可磨滅的一種情感,可疏而不可堵,許多父母擔心孩子早戀,便利用自己的權威性,強行打壓孩子對異性的情愫。
卻不知道,這只是在自己為數不多的權威賬戶里透支了一大筆而已。一不注意,賬戶就爆了,我們在孩子心中不僅沒有了權威,甚至還變成了嘮叨、固執、不可理喻的人。
這個階段培養的重點是:完全當大人對待。該給尊重給尊重、該給責任給責任、該給指導給指導、該給情感給情感、該給幫助給幫助,甚至很多時候,我們該示弱還得要示弱。
一定要避免管教,避免控制,避免好為人師,避免一切正常成年人不會喜歡的相處方式。這個階段培養的核心就是:責任、許可權、利益統一,完全放手,充分卻又不嘮叨的溝通談心,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青春期最關鍵的教育點是親子關係的處理,親密而又不越界的親子關係。
這個階段大多數家長最主要的問題,也就是發自內心沒有意識到,也不願意接受孩子已經長大了,我們該讓他做完全獨立前的最後適應了。哪怕孩子現在還不夠成熟,這也只能怪自己12歲前那麼多個階段沒教好,別指望這個時候再來通過強行控制彌補之前的教育。
但也不用悲觀,青春期有青春期的密碼,並不是說12歲前沒教好,這個時候就完全沒救了,還是有著針對青春期有效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只是這些需要我們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彌補,誰讓我們之前偷懶了呢。由於時間的原因,這裡我們也就不過多分享了。
家庭作業:結合孩子的心理特性,思考一下,應該如何優化自己現在的教育?
好了,這節課到這就結束了,下節課我們為大家準備了家庭教育常見的誤區及其危害,下一課,一定要認真聽,不懂教育,就是在將孩子推向懸崖,我們下節課一起探討,哪些教育方式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傷害。我們下節課再見。
更多教育信息可加微信:七個朋友(qgpyeq777)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