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指南——新時代《周易》研究之路

入門指南——新時代《周易》研究之路

來自專欄我們一起學經典1 人贊了文章

何為易學?狹義而言,以《周易》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周易》作為我國古老和神秘的一部「天書」,也曾家喻戶曉,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很多耳熟能詳的傳世成語,「謙謙君子」「突如其來」「湯武革命」「匪夷所思」,直接就出於《周易》文本。廣義而言,由《周易》理論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一類學問,涵蓋術數、陰陽、堪輿(風水)、相法乃至算命、氣功、中醫等流傳甚廣的民粹,皆可謂之易學。易者,變也。《說文》解作:易,蜥易。《秘書》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為生物學定義。一為物理學定義。簡言之,易學是用簡易的方法研究變化規律的一門學問。《周易》包括理辭、象占、圖數六大體系,雖各有其體,單獨抽出又都可深入以探其微言大義,然它們組合起來卻是「神無方而易無體」,大有孔子贊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意味深長。故歷代學人窮經皓首(因為易學內容的博深旁雜),往往也只能於一個體系有所著見,而紛紛然若盲人摸象,難以窺見其整體,正見「殿堂之學」的神秘性所在。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周易》逐漸被束之高閣也有情可原了。今日開明的學風,我們有幸站在前人的肩上,藉助信息網路化東西方思潮大範圍交流觸碰這一契機,運用新時代的思想觀念和科學理論成果,我們再重新回首學習、研究、領略易學的風采和魅力,確實從中看到了別開生面的圖景和與時俱進的畫面。邵雍曰:「學不至於樂,不為學。」我們將學易過程中體驗到的機趣活潑,用易環節上自發性的神思泉涌,匯總成十個方面的心得體會,以期冀將《周易》的「微言大義」用較為精鍊又具時代特色的觀念和語言來簡要說明,與感興趣者分享一種較為新奇全面的視角,為即將踏上此路的初學帶來一種啟發性的靈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有人已看出《周易》是一部部光影交織的魔幻虛擬現實影片,而非白紙黑字的古書,相信大家都已感受到了易學帶來的生機和樂趣,一起來看看吧。

(一)經學性

經學為儒家所首開,《五經》疏義要落實到每一個字上面,非常嚴謹。研究經學需要《說文解字》《爾雅》等一堆工具書,還要注重訓詁、音韻之學的配合,可以說是操作非常繁雜的一個程序,從幼童時期就要開始訓練。《序卦傳》:「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排在《乾》《坤》二卦之後居第三,《大象傳》:「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古時以教習經學培養「自強厚載」的君子之風為倫理基礎,《屯》繼《乾》《坤》有德齊天地之象,《屯》為經學,足見古人對經學教育之重視。司馬遷《史記》中言「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理」,就是對儒家治經這種操作繁複性及歷時長久性的一個評述。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之後,道家黃老之術失卻官學地位而逐漸流入民間,統治者設「五經博士」,講《易》、《詩》、《書》、《禮》、《春秋》,《周易》遂為五經之源。西漢時期的易學還是秉持象數與義理並重的師承體系,到東漢光武大禁圖讖緯書,研易之風遂逐步轉向於重經學義理的闡發,象數轉衰之機已由此伏藏。儘管以今日人們的認識水平,《周易》是一部涵蓋百科全書性質的實用工具書。歷代儒家本著「道並行而不相悖」,「行有不得則反求諸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精神和毅力,還是跟《周易》文辭硬磕到底,結果真讓這幫「強哉矯」的人士搞出了成果頗豐的宋學義理易注體系,史稱「宋易」。其以道統理學家洛陽「二程」夫子(程顥程顥)合著之《伊川易傳》為儒家經學義理說易之集大成者,此注本貫通儒家學說主旨而且能自圓其說,說理精詳而切實用(政治),就連後世易學象數派攻伐義理派空談大道理時,也少有對此書的指摘。一方面自然有時諱要避,二者程氏注易用力之精深可見一斑。連他們的表叔,也就是那個講出震鑠古今豪邁之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老夫子張載(字橫渠),在洛陽坐虎皮說易時,遇了二程也要避席(以示尊重)。儒家易注至《伊川易傳》集大成而微言大義說盡,元明清諸儒繼續敲敲打打,至清乾隆時李光地集成《周易折中》,調解了《周易》象數派與義理派自王弼「掃象玄談」以來千年聚訟紛爭的局面,今日方可看到一個較為圓融的解讀《周易》的古注本。然而今日之時代五洲交通、四海困窮,如火如荼的文明進程,日新月異的科技發明,多元交織的理念思潮,迅捷如飛的生活節奏……時代的熱浪再次掀開塵封的冷卻,讓我們可以重新感受經學的佳美,獲得靈感的啟迪,享受身心的清涼。《易》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二)包容性

中國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唯《周易》一家可濫觴百家、兼容並畜,又能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它內容本身的豐富多彩,結構本身的精妙絕倫,運用本身的靈活不拘,以致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視野思維象數的風韻,品味義理的精湛,玩索占卜之神奇。《繫辭傳》「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每一個解釋者都以為自己掌握的是大易的真義,猶每一個哲學家都想讓哲學在自己手上終結(成就永恆),實際因為《周易》本身的百科全書性質(見後),使各個層次的人都能從中汲取知識的精華,領略實踐的神奇,感悟智慧的韜光,收穫靈性的啟迪。「昔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段《易傳》作於秦漢之際,知古史上推至伏羲智人時期,時考古學知識已較發達,出土文獻有所積累才可作此倒裝逆推式論斷。觀「庖羲章」內容涵蓋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物理學、醫學、文學、哲學和宗教,概括言之:「神明之德」指哲學與宗教,「萬物之情」即指科學,易學的理想即在於構建成熟一套兼容哲學、宗教與科學體系的「大統一」理論。《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生生之謂易,不斷有新的東西生成,卦終未濟,永遠是現在進行時,故將每一時代最前沿的新理論、新思想、新名物、新事件放入其中,還是能合,此《坤》卦所以「德合無疆」,《乾》卦所以「大明始終」。《易傳》中又不斷出現諸如「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夫易,廣矣大矣」,「冒天下之道」……直接體現其包容性的總結語。革故鼎新,出入無疾,易為時空之主而無礙於春夏秋冬、東南西北之時空流變,《小畜》卦辭「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既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西方科學理論之傳入不啻早見其幾,「朋來無咎」合以吾國原有之易學,自能「君子以朋友講習」,絲絲入扣,聲入心通,東西方文化學術之會通實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福祉也。清時學者在《四庫提要》中已贊之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康熙本人好西學,朝人學士皆效仿,至乾隆朝西學東漸已有餘年,故評述者已能注意到西方科學與易學之會通(「方外之爐火」即是),致出後來「科學易」一派(清末民初興起的一個以西方科學理論重新挖掘闡釋《周易》內涵的易學研究流派,代表人物是杭辛齋)。《泰》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三)整體性

《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即含三百八十四爻,根據剛柔爻變,由任意一卦皆可變出六十四卦(64x64),一共就有四千〇九十六種變化。《周易》卦爻結構之間形成這種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散之則有萬殊,統之合一太極,易學語言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此「一陰一陽之謂道」(陰「— —」、陽「一」)的符號,在此基礎上的「聖人設卦、觀象、繫辭」,全准此整體性原則,陰陽二氣相互之間的交感變化,演生出吉凶悔吝的種種得失結果,且經卦辭與卦辭、卦辭與爻辭、爻辭與爻辭之間息息相關的精微描述,則「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唯具有此「理辭、象占、圖數」整體結構之易學,故各個學科的知識、信息都可放入其中,一觀其概。「聖人以通天下之志」,即要有全方位、多視角的信息獲取能力,「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很多信息是無用的,故關鍵是能甄別篩選和有效利用信息。「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周易》中隱藏著人們過去的經驗、知識和信息,以對未來趨勢進行預判。史主過去,巫主未來,史巫結合一起,故易學又為貫通過去未來之學。《四庫提要》已總結「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宋朝易學家李、楊已能於《周易》中看出豐富多彩的中國歷史故事,又逐卦爻進行解釋,以實現事與理的融合。其實何止一部中國歷史可以用《周易》演出,現代易學家潘雨廷先生指出「卦爻辭確與世界歷史相合,中國史已有人做出」,卦爻辭之間息息相關的內部聯繫,確能為如此宏觀的信息歸納演繹提供可能,或可理解為一個人本身具有多少信息儲量,也就能從《周易》中看出多少信息,「易與天地准」、「冒天下之道」等並非是泛泛空談。如《震》卦辭「震驚百里」,六三「震蘇蘇」,上六「震不於其躬,於其鄰」,指「葉利欽政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比》卦辭「不寧方來」,九五《小象》「上使中也」,《大象傳》「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可合「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聯合國入常」。天下而國,國而家,家而身,因此關乎個人喜樂悲歡、榮辱得失的過去經歷當然藏在《周易》之中,意指某一卦某一爻某一辭的實指,就是某一人在過去某一時某一地發生的某一事,體驗的某一景和遇到的某一人……當然,還有人類的思想文化創造物,不分地域西東、時間今古,都凝縮於其中,再舉兩例:一、《大過》卦中隱藏著《西遊記》這一經典名著的人物和故事:《大過》兩互乾,乾用九,六爻大象成大坎九九八十一難,兌為西,巽為經,主卦就反映「西天取經」這一故事。自然中間四個陽爻對應唐僧師徒四人,初上二個陰爻呼應首尾(初六「藉用白茅」,出去時是白白凈凈一個唐三藏,上六「過涉滅頂」,取經成功回程過河時還要遭海龜傾覆之難)。二、《明夷》卦中隱藏著《名偵探柯南》這一當代經典動漫的人物和劇情:《雜卦傳》「明夷,誅也」,指殺人命案,「明入地中」喻黑衣組織,故講述柯南暗中推理破案的偵探故事(九三「明夷於南狩」,以此爻當柯南,應上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初登於天」是名氣很大,「不明晦」指不知所以,「後入於地」自然是斷案時受柯南操控的「沉睡的小五郎」)。惟妙惟肖的描述,卦爻辭早就作好放在那裡了,隔千百年後再放進去看,一樣神合。故從整體的角度,太陽底下實際無什麼新鮮事。《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四)符號性

象猶幾何,數猶代數,《周易》象數按今天的術語可以叫做「數學模型」。象數之顯理,猶筌蹄之在魚兔。理,定理,公理,數學公式,是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極數定象,八卦符號之取象背後都有數為依據,《繫辭傳》曰「是故易者,象也」,「是故《易》逆數也」,所以《周易》是用象數符號撰寫而成的一部書,文辭義理只是對符號的規範性定義,象數的作用還遠大於此。象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模糊的形象、影象,《繫辭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簡單說「象」猶如「道」一般不可見,但可以思維到,「形」則直接可以用眼睛觀察到。《周易》的基本描述語言即是「象」,象者,豬魚兔一體之物,豕為小豬,豬取其實用,魚取其自由,兔取其靈活,三種特性融合代表這是一種存在於人類思維中可以包含一切「體」的東西(註:幾何學點線面體,點〇維,線一維,面二維,體三維,一個體中包含無窮個面,一個面中包含無窮條線,一條線中包含無數個點),《道德經》曰「執大象,天下往」,即此。易無象外之辭,一套完整的《周易》文辭系統(通行本《周易》包括:《易經》和《十翼》),是用最精當、且相互之間具有內在聯繫的隱語去解說和描述象數符號的東西。象數符號的基本定義是確定的(見《說卦傳》),然後由這一組定義又可以無限類推下去。故八卦就是時空一體之八分法,可描述春夏秋冬、東南西北在內的萬事萬物,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萬事萬物的自然屬性和變化規律自然逃不出這套象數符號的「範圍」(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復》所謂「出入無疾」,不僅可以描述「六合之內」(三維空間),連聖人存而不論的「六合之外」(宇宙高維空間)也可以描述,錢學森先生80年代公開支持研究特異功能,稱《周易》為「宇宙代數學」,就是指此。日月為易,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故易本身自具時間特性,古人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眀之故,整部《周易》文辭言「時」(時間)多於言「位」(空間),《周易折中》總結為「《易》言時者十一卦」,庶見東方古人類比推理思維重在探尋時間的奧妙,此與重視空間幾何關係之西方人「六合」形式邏輯思維正互補也。《易》曰:「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五)實指性

《周易》是實學,一為確實可行的學問,百姓日用而不知,因為已融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社會生活和個人習性之中。二為實有所指的學問,《周易》的文辭排列組合得相當精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表面看是一層意思, 內中還有深意,內中的內中還有隱意。《咸》《恆》《家人》《漸》《歸妹》等卦主要談人事感情關係、家庭婚配的原則。《屯》《履》《噬嗑》《益》《豐》主要論述創業經商和經濟生活的重要性,與今日倡導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恰有很多借鑒。《需》卦可合馬斯諾積極心理學「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益》卦整體恰當一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踐。《豫》是一場動人心魄的交響音樂會。《解》是一道邏輯嚴密的高等數學題。《困》之形似基督教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之上,故「君子以致命遂志」;《同人》之義為伽利略實驗「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而「君子以類族辨物」。又於《睽》見中東伊斯蘭國家之間的反目為仇,《頤》演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韜光養晦。《周易》必須聯繫具體的東西而談,每一卦與每一卦、每一爻與每一爻之間(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一個以上實指的東西,而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激發見到不同之「象」,因此《周易》除了有「文史哲」的角度可以來讀,能從任意角度進行解讀才是她獨特精彩之處,「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這個評價也只有《周易》本身當得起,其他書借用來說都不過是「拉大旗作虎皮」。知空談道理,而不知實物所指,《周易》遂逐漸失去了生命力,焉合「生生之謂易」旨趣!且《繫辭傳》明示「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為易學四大功能,某些人偏於文辭之一隅(文史哲角度),目後三者為「小術」而不重視,且動輒誣之為「奇技方術」,此可見「獨尊家」之面目。歷代以降,遂成文過飾非之局面,《周易》注本累千萬言,愈談愈虛,偏離象數日遠,符號的新意詮釋不出來,經文只能是在前人故紙堆中玩文字遊戲(前人未注者不能注,已注者反覆注)。以致於21世紀竟沒有一本聯繫當下最新之科學成果和時代精神,用具有時代特色的流行語言彙編而成的《周易》新注本,甚為遺憾,正應《陰符經》「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時物,這個時代流行的事物,缺失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包括市井風俗潮流民粹等亞文化圈)的新鮮血液注入,《周易》絕學遂有中斷之可能,後人那時就真的只能將其當天書讀了。如今就是應放下「獨尊家」的面子和對《周易》神秘性的誤解,將繁瑣的《周易》經學文辭學習過程簡化(腦洞大開發揮想像力來看《周易》文辭),以包容的心態吸收西洋「六合」科學思想的理論成果精華,引入新的學科概念、方法技巧和邏輯思維,結合易學原初的類比推理思維重新挖掘闡述《周易》的新時代內涵,真正做到《復》卦「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庶幾於三十年間再現大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蓬勃生機。《易》曰:「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六)趣味性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贊易「權輿三教,鈐鍵九流」,於那個時代已發現易學能會通三教九流,各家各派,一切名物花樣、千奇百怪的東西都能從易學中找到淵源,發現自己的影子,不得不說是一種別開生面之全新認識,然聖人作易之旨豈外於此!好玩的東西才會使人投入其中,廢寢忘食,不可自拔,李用這樣的語言來描述「故能窮理盡性,利用安身。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然虛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遺照,精義入神。口僻焉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他一定是發現了其中的趣味而愈發投入研究的熱情,千年而後看此贊語還能感受到他沉醉於其中的狀態。主要的玩法《繫辭傳》列舉了二個,「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此「二玩」就是古人研治易學的樂趣來源,我們今天又發明了新的玩法,但其大旨都不離《同人》「類族辨物」的框架,即把相似性東西歸類放在一起並總結出它們共性規律的「數學歸納法」。在這裡,數學與文學的界限消失了,量子力學理論和陰陽五行學說融合相契了,基因遺傳密碼同易卦結構順序驚人相合了。「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周易》卦爻彖象全部自由開口說話了。失卻趣味性的東西會自動喪失生機與活力,歷代先賢士子更不會前赴後繼傾注精力於其中,皓首窮經無非意欲「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惜其時儒學一統之局面下,言必稱堯舜,引必依《六經》,法必據先王,而注必稱夫子,眼光局限於對儒學義理之闡發,重文辭而輕象、占、圖、數,《周易》之注一家之言者,鮮有敢逾儒家禮教綱常而為言者,是豈合「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易與天地准」,「冒天下之道」之旨趣?況《周易》之成書,本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人中翹楚合力而集結的一部論述人與自然關係(三才之道)的大百科全書。此書採取精巧的象數符號與文辭哲理互證的體例,容科學性、整體性、系統性、邏輯性以及趣味性於一體,上合於開天闢地以來數千萬年之史實,抓住「當下」之時空全息信息共振效應,下征未來數千百年之發展趨勢光景,即《繫辭傳》所謂「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又如《說卦傳》所謂「順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是也。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新時代之《周易》內涵雖此書中已具(藏於象數符號中),猶須有人發現其趣味並將之開發出來。此猶古人留了一藏寶圖,後人按圖索驥、步步為營地去找出其中的線索,從而破獲密碼挖掘出其中所藏的「大寶藏」(寶藏是無窮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有很大的樂趣,而此「大寶藏」實指之物乃一面鏡子,當人們能夠用這面鏡子照見「寶藏」迷宮的出入口時,也就理解了古人作易的原因,以及當下學易的樂趣。《易》曰:「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七)時代性

《周易》不僅僅是古籍經典,她更是一部時代之書、百科全學。《四庫全書》評易「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此言中肯。《繫辭傳》又言「生生之謂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要跟著時代而變化,每個時代出來一些新的時物文理,都可以放進去看,《周易》已經自己來到了現代:當下摩擦如火、升級不斷的「中美貿易戰」,即以《益》卦一爻可合,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又「毒疫苗」為《蠱》,「金磚國」為《兌》,「互聯網」是《離》,「全球化」是《坤》,這就是象數符號彰顯之作用。經,文辭,是用以表述符號內涵而進行的人為安排。文字之前,符號當然存在,甲骨文就是一種文符合體的東西。至於結繩記事,那比甲骨文還早的存在,「事」主要就指數學計量,自然數:1,2,3……符號之前,還有人的觀念,天地自然之易,此或為董仲舒「人副天數說」的歷史依據。每個時代符號釋義的對象必然要發生變化,此由生產力物質文明的發展進步所決定,因符號早期的創製——結繩記事(計數)——本為生產實踐的需要而產生。隨著生產力進步,創造了更多的物質,符號的內涵也隨著擴展(由數而象),至春秋戰國時代,生產力再一次大解放,物質成果更豐富了,由此人們有更多的生產實踐經驗和思想理論基礎去豐富和完善易學的整體性構建。終於到春秋戰國,一大批思想家、實踐家、理論家(主要是以「士」為代表的列國知識分子群體),來了個幾千年文明發展成果大總結,把符號與文辭有機地結合起來,通行本《周易》就這麼搞了出來。由此,易學的發展必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人類文明進程規律(《乾》《坤》二卦言「物」者十處),「大統一」理論雖然完成,但時代還在繼續前進,生產力還在發展,「獨尊家」眼中固定下來的東西就不能變了(法先王),以致易學後來逐漸變得脫實入虛、崇尚空談,遂不切於民用,此焉合「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旨!更因為王弼提倡「得意忘象」的掃象玄談風氣愈演愈烈,致使魏晉之後的主流易學研究是逐步停滯的、倒退的,至唐宋時期有一些易學者如李鼎祚、邵雍、朱熹等人對易象作了恢復,但「忘象」對於易學研究的損失卻是難以估量的。《周易》之中原本還有一套極精微的數學運算模型(《易》逆數也)到今天基本上也已經面目全非了,而這套「數」卻因各種機緣巧合,在流落江湖的術數預測學中保留了大部分,這就是為何至今天很多術數預測還比較精準的原因,「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判斷依據在人但懂的不願輕傳,若能恢復這套「數」,《周易》預測的準確性那還了得!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把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最新思想理論成果援引入易學中,力圖最大程度的恢復這套精微之「數」,使易學原有的風采和功能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與一個東方古國的文化自信緊密相連,呈現出更加精彩紛呈的人文樂章和時代使命,用之造福世人。故傳統的《周易》經學義理當然要跟著時代而變化,確立以象數符號為重心的思維導向,繼續延伸對象數符號內涵的闡述,方為當今易學研究的一股生氣。《易》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八)靈活性

卦者,時也。若以一時而索卦,則屈拘變通之理,非易也。爻者,適時之變也。如因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一個卦就代表一個時代,卦中六爻就是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事物(非主流東西為旁通伏藏之象)。易學的一個特性就是靈活,《論語》中顏回也未明白孔子為何「瞻焉在前,忽焉在後」,此「神無方而易無體」也,就像火一樣附物才能燃燒,由此顯現出明亮的光焰,顯照萬物。《周易》獨立出來就成空談,猶火離開物體就不能燃燒,只是作為一種能量儲備。這也可以從造字中看出端倪:日月為「易」,日月是天地間最大的物象,日月生明,光照萬物,易可以看作是日月的縮影,自然就具有了映照世間萬物的功用,故將之比喻為一面「鏡子」反倒容易理解了。易之靈活不是詭辯,而是同樣的卦爻辭,在不同的時間和情景下,總能夠品味出一些新穎的認知和見解,猶每次照鏡子時都會發現人物的模樣變了一些。比如,《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按《易傳》夫子的解釋:「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是從男女交合生育的角度注釋。我們今天看此爻時,既可以解作一段三角戀情,腳踩兩隻船。又能直接想到一種大街小巷都愛玩的紙牌遊戲——歡樂鬥地主——二個「農民」聯合起來斗一個「地主」。又如,《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指為俄羅斯方塊(遊戲)。再如,《蒙》初六「發矇,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讀此爻時直接跳出「cosplay」(角色扮演)之象。此靈光閃現之一瞬,正得「經典注我」之旨。西方心理學家榮格喜愛《周易》,花很多時間嘗試並思考後提出易占的「同時性原則」,相似的信息會自動感應到彼此吸引歸為一類,各種偶然性在同一時間彙集成一個「結果」,而傳遞此「結果」的媒介是一種被稱為「靈感」的東西,此為邏輯學家之難以理解,然而中國人的思維中早已澆築了這種易學思維的烙印(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即易學的類比推理思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故易學能萬古常新。《繫辭傳》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窮則陰陽顯,陰陽有對立、互根、轉化以及相勝之理,故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應有意識地切換到易學多維度類比推理視角,從任意角度進行觀察考和量,以期實現主客觀的和諧統一。靈活變易是打開局面的一把關鍵鑰匙,如此方能長久地保持一種陰陽的動態平衡狀態,「尚中貴和」所以卦中二五爻為吉位,找准自己的位置,立定圓心,之後可以成圓融之象,《易》曰:「既濟,定也。」

(九)文本科學性

對《周易》最大的誤解(尤其易學預測實踐方面),無疑是扣上「迷信」的大帽一翻肆意踩踏。如今早不是「月兒西方圓」的年代,信息的透明度已經大大提升,即使普通人也可以通過低廉的成本,買來很多你所要想知道的東西。現在問題的關鍵不再是人云亦云,思想大解放,獨立個性的思考是起碼的權利,否定容易肯定難,公正客觀的東西確實難能可貴,信息的篩選和甄別過程中,「道並行而不相悖」應成為基本共識,如此才來談此必引爭議性的話題。「五四」運動以來西方科學知識大舉傳入,吾國本有之易學得到了全新闡釋的生機和動力,然《周易》是否是科學,爭論懸百年未決。從傳統意義上講,易學往往被歸為兩類,一為經學,《周易》為群經之首,獲兩千年來儒家經典地位不可動搖。一為玄學,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以陰陽雜家的方術、占卜、算命之用而為江湖民粹。經學既破,玄學又往往被歸之「封建迷信」而為學者所斥,雖研究之風潮一浪接一浪,當代經學家繼續以「文史哲」的角度釋易,基本脫離不了前人「微言大義」的藩籬而有全新之見。玄學家又以術數陰陽五行之預測學當易,然預測之原理究竟為何,預測之準確度究竟幾許,莫衷一是。遂使易學為「玄之又玄」之學,妙門之開竟於何處而不可得也。科學者,自然哲學之別名,以實驗數據並邏輯推理認識自然規律並歸諸數學語言表達之學是也。科字,斗柄指禾,禾者糧食,人們一日不可離之物,故科學有實學之義,真實自然的學問,確實可行的學問,帶來實惠的學問,皆科學之詮釋也。又斗者居天空之上,禾苗長大地之中,科學之狹義理解直為天文地理學也。《繫辭傳》曰:「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前已引《繫辭傳》「以類萬物之情」,實指科學)。又《周易》首乾坤,乾坤十二爻,結構初時上位(爻的結構,初是時間概念,上是空間概念),一陰一陽之謂道,乾坤生六子重八卦為六十四卦,時空一體的模型可以演示世間萬事萬物的自然屬性和變化規律。《周易》為狹義之科學,由此文本內涵可證。廣義之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生命科學的集合,此恰與《繫辭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的易學「三才之道」若合符節,遙相呼應,聲入心通,契合無礙。由文本自具的內涵,《周易》的科學性可以扼要說明,但因易學原本一套精微的「數」還在研究恢復過程之中,《周易》被懸之高閣又時日已久,故給出《周易》確證科學性數學證明這一系統工程的偉大命題,需要一個時代甚至幾個時代大批前赴後繼的科學家和易學家不懈的追求和共同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我們當下只是將這個時代為止的科學理論成果和社會人物事件直接裝入《周易》來看,用新時代的概念、名物、觀念與《周易》文本相互對照發明,用易學語言重新闡述出來即可,此為當前易學研究的重要轉折點。《易》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十)占卜性

易學一大功能就是占卜(經歷代豐富發展後形成預測學),這是《周易》文本中確鑿記錄以及伴隨人們生產活動不斷傳承下來的。有人說它是迷信,有人說它是科學,有人公開反對卻暗中測算,有人表面相信但心中狐疑,總之人云亦云,莫衷一是。這裡不作無用的爭論,秉實事求是的原則來研究問題。包括「占」和「卜」兩個方面,占是筮,卜是龜,殷商先民用燒龜甲的辦法,在被灼的龜甲上面會有裂紋出現,通常出現的五種紋理稱為「五兆」(雨、霽、蒙、馹、克),即是後來「五行」(水、火、木、金、土)的原型,《史記.龜策列傳》中還記錄保存著根據龜紋判斷吉凶的方法。因龜卜出現紋理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偶然性,殷人將此視作鬼神的意志,所以「殷人尚鬼」,認為事情的吉凶是由鬼神掌控著的,禍福之加臨人完全只能聽任,故凡事必卜。殷商距今已是3000年前,當時人們自然科學知識不豐富,否認人有主觀意志,當然會流入宿命論、決定論等迷信思維。但生產實踐又進了千年,經春秋戰國一大批優秀學者總結髮展後,成書於秦末漢初的通行本《周易》,其中早已剔除了迷信的因素——《繫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一陰一陽」的數學哲學之「道」和「陰陽不測」的量子力學之「神」——可見全合今日自然科學之知識,因為他們上升到了辯證唯物哲理的高度,整體性地研究總結了人與自然「三才之道」關係後,仍然保留預測這一形式來得到未來信息,稱之為「占。而且還運用當時最先進的天文物理知識,創建了一套理性的占筮推理過程和公式(「大衍筮法」),此完全合於今日之概率論和運籌學等決策型應用數學方法,能事前考慮分析出種種結果發生的概率,並經過精微的卦爻辭提示尋求得到最優解的行動方案,「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占筮預測做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有機結合,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的辯證統一。霍金《時間簡史》稱「科學的目的是為了預測未來」,此完全與易學占筮的宗旨「殊途而同歸」。預測作為一種存在,已經貫穿人類生活幾千年,在過去信息不透明、資料不齊全的時代,預測發揮了大作用;而在今日信息泛濫的時代,預測更大的意義在於幫助人們辨別篩選和有效利用信息,作出更有利於行動的判斷。至於準確率,上世紀70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書《易傳》記載孔子「吾百占而七十當」,塵封了兩千多年終於真相大白,易學預測準確率在孔子的春秋年代竟可達70%,後來經過系統化、精細化、層次化發展的術數預測模型(奇門、四柱、六壬、風水等),準確度再提高也是完全可能的,這將是一個長期實踐檢驗的過程。《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子曰:「潔靜精微,《易》之教也。」先秦時代,民風淳樸,祭祀流行,時易之教為原始先民之祖宗神明崇拜(與巫術有關),祭祀必以誠敬無邪之心,故曰「潔」。有宋一代,自周濂溪《太極圖說》主以「靜立人極」,易學遂分流出理學一支,以「權輿三教」,故宋易以「靜」著稱,陳摶、邵子之「務窮造化」(陳摶有「睡仙」之譽,邵子始「先天」之學),非靜不能也。東西兩漢,田丁孟京,馬鄭陸虞,構建以卦氣、五行、八宮、飛伏、應情、升降、爻辰、旁通、之正等為特色的象數體系解《易》,內容博雜精深、濫觴諸家,漢易恰當此「精」。方今科學昌明之盛世,研究已深入微觀量子領域,易學自具與時俱進、生生不息之精神,正當革故鼎新、滌盪頹靡,放棄管窺之見、門戶之爭,結合當下前沿學科互相發明,深入微觀領域大放異彩,故此時之易學當「微」。《繫辭傳》:「子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中古長夜,大易必有復明之一日,作為中華文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隱性傳承,應在新時代重新闡述發揚其內涵,使「殿堂之學」的精華理論得以弘揚,務實造福於民。


推薦閱讀:

TAG:易經 | 周易 | 入門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