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死去的家》 獨立人格 東野圭吾
《從前我死去的家》 獨立人格 2018-10-4
短篇推理小說,講述的是沙也加無法控制自己對女兒施虐,她恨自己,她不知道為什麼,或許找到答案她就可以重新做回一位稱職的媽媽。在已有的自我認知里,她找不到答案,但是她還有一線希望,她缺失的那部分童年記憶,那是她不認識的自己,或許那裡會有答案。
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自己會根據作者的描寫猜想劇情和答案,而往往自己的猜想總是更加的狗血,故事實際上卻區趨於平凡和合理化。
一、 沙也加請求前男友陪伴尋找從前,而並不是老公。
前男友在沙也加心裡是最重要的嗎?我認為並不是。
男朋友是從前,是過往,而老公是未來,是餘生。沙也加不敢讓老公知道自己已有的或者即將可能會被發掘的不堪,因為她需要在他面前有那麼點美好,而前男友,他們熟悉且相似,或許有些不堪已經共同經歷過,成長過,已然可以坦露或者是知曉。
在每一個人生階段或者是群體認真生活著的我們,時間一長,總是會暴露出那麼一些讓自己感到不安的小缺點或者小缺陷,人無完人,所以時間一長就很想脫離這個群體去到新的環境中開始嶄新的自己,卻很容易丟失了過往不安的記憶,又開始進入不安的死循環。
二、 前男友答應了沙也加的請求,一同前往從前的家尋找未知的從前。
前男友從與沙也加相遇到一路陪同尋找過往,心軟伴隨著多多少少的貪婪妄想,他最終沒有逾越,但是他有過左右搖擺的掙扎,所以他總會答應。他比沙也加先發現從前,但是他也選擇了掩蓋,這個前男友其實或許跟沙也加並不相似。
我們的被說服往往也是因為左右搖擺的希翼,但也可以理解,有希望就想追逐,有時候其實知道要做什麼,堅定一點,或許就沒有那麼多後悔與抱怨,其實你也沒資格抱怨。
三、 從前揭秘
父親望子成龍,希望兒子成就自己的夢想,結果兒子卻無能墮落,於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呱呱墜地的孫子身上,孫子出生後,便離開自己的父親,與爺爺一起生活。孫子很聽話,成績也很好,爺孫倆情同父子。最崇拜的爺爺不喜歡自己的爸爸,孫子也不喜歡自己的爸爸,對自己爸爸用的稱呼都是「那個人」「他」之類。然而,意外發生——爺爺突然病逝,「那個人」便帶著二婚生下的小女孩住進了這個家。
「那個人」剛住進這個家時,一心討好自己的兒子,想要重修這麼多年丟失的父子情,卻不斷被兒子帶有鄙視與恨意的拒絕。於是他開始煩躁,酗酒,暴力,兒子計劃著要離家出走,逃離這個他厭惡的人,即使他疼愛自己的妹妹。
直到一天夜晚,兒子看到「那個人」性侵自己疼愛的妹妹,他的計劃變了,他想殺了「那個人」。他做了計劃用火燒死了那個人,自己卻沒能逃走,一同被燒死了,同時被燒死的還有另外一個無辜的小女孩——傭人的孩子。
這家人對傭人一家有恩,所以傭人夫婦讓女孩替代了他們的孩子在他們家生活了下來,可是,愛,卻發自內心的給不了(「記憶中我的媽媽沒有笑過」)。
這就是沙也加的從前,她就是那個被性侵的小女孩。
真相或許會讓人當下或者之後一陣子感到痛苦,但是總會過去,因為人總是有一種神奇的自愈能力,擅長自我接受和安慰,併合理化,繼而生活下去。
沙也加知道了自己現在精神病般行為的源頭,她可能會以此為借口繼續施虐——「我的童年這麼痛苦,我控制不了」進而埋怨,或者可以理解自己之前的行為,自我和解,之後不再施虐並過得更美好。
如若掩蓋了從前的真相,沙也加能做的只有自我懷疑,並沒能自我接受與和解。在懷疑和揣測中更加的敏感,或許會成為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四、 從前我死去的家
男女主找到的家並不是真實的,只是祖母為了紀念孫子而仿照建造的一座墳墓。從前的家已經不在了,燒毀了,死了。或許「家」象徵著沙也加的童年過往。
找回童年記憶的沙也加並沒有用回從前自己真正身份的名字,而是使用沙也加這個身份繼續自己之後的人生。因為,悲痛的過往已然是一座墳墓,她需要的是過好未來的生活。
如若你有憐憫的過往,主動的也好,被動的也好,過往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掩埋,剩下的是一座記憶的墳墓,我們偶爾會回去祭奠,跟過去聊聊天,表達對過往的尊重,也表達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尊重,表達過後,請不要以墳墓里埋葬的作為借口,繼續犯渾,或許可以嘗試理解,和解。
——這是我所理解的獨立人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