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面前,誰都別說自己是「格子控」
來自專欄布置你的文化生活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何布(ID:hebuhb) 【版權聲明:本文系何布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等。】
小布的辦公樓對面,隱約有一棟被粉刷成紅黃藍色塊的大樓。
是不是有種熟悉的感覺呢?沒錯,這就是蒙德里安風格的格子。
誰小時候沒玩兒過啊?
那麼,讓我們先不服氣地拿出最具代表性的油畫 《構成之紅黃藍》來端詳一下。
這看似隨機切割的畫面,任意的填色,就像是把密碼轉換成了二維碼一樣。
能分析的大概只有用色和線條了。
三原色不僅可以混合得出整個自然界的色彩,還有另一層含義。
有色彩方面的學者曾表示,「黃是光線運動的象徵,是放射的,藍是天穹的象徵,是遠離的,紅是黃和藍晨曦時的細語交談,是浮動的」。
畫面里只有水平和垂直的黑色粗重線條交錯著,將畫布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方塊。
方塊是規矩的,但又不盡相同,既有秩序美,又有韻律美。據蒙德里安說,這種錯亂的秩序,象徵構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這就是蒙德里安的格子哲學。
可能你跟小布剛開始一樣,感覺一頭霧水,懷疑這又是忽悠人的現代藝術,那麼請不用懷疑,哦不對,請不用著急,容小布繼續說下去。
小布曾經介紹過,一件藝術作品的背後,是藝術家的個人經歷,還有特定的歷史背景。
蒙德里安是風格派運動的代表人物。
荷蘭風格派(荷蘭語De Stijl)又稱新造型主義畫派,於1917年成立於荷蘭,核心成員除了蒙德里安,還有杜斯堡和里特維爾德。
他們的宗旨是拒絕使用任何具象元素,只用單純的色彩和幾何形象來表現純粹的精神。
荷蘭語「De Stijl」一語雙關,第一層含義是「風格」,第二層是「立柱」「支撐」。
蒙德里安在《風格》雜誌的創刊期清楚地闡釋道:
組成現實性結構的不是物體本身,而是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所謂這種結構關係,就是用抽象的垂直線和水平線來組成簡略的幾何形體。
例如河邊的風車,只需用橫線表示河,垂直線表示風車。用這種方法,自然界的所有關係都可以在直角中表示出來。
風格派所追求的幾何形式的抽象結構,正是通過線面之間的支撐與組合,創造出的一種全新的、理想主義的藝術形式。
2017年是風格派發起的一百周年。為了緬懷這場革命性的藝術運動和這位偉大的畫家,海牙市政府不僅把市政廳粉刷一新,還在海牙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發現蒙德里安」的藝術展。
這個藝術展後來還在巴黎、倫敦、紐約巡迴展出。
可以說,整個藝術世界都在不遺餘力地紀念蒙德里安。
其實,這是一群文藝「憤青」面對民族文化危機時交出的答卷。
荷蘭自17世紀起就戰亂不斷。在亞洲被鄭成功收復了殖民地台灣,在歐洲和英國爭奪海上霸主屢屢敗退,「海上馬車夫」漸漸風光不再。
在文化上,荷蘭也是發育不良,南北分別受法國和德國的影響,很難推陳出新。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歐洲各個國家都開啟了藝術的革新。
法國發起了新藝術運動,代表人物阿爾豐斯·穆夏:
英國發起了工藝美術運動,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
德國和奧地利有分離派,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看到這,蒙德里安和他的好朋友們坐不住了。
畢竟荷蘭的文化發展史也曾經擁有過文藝復興的輝煌啊。
上面提及的藝術運動或派別的共同點是色彩華麗、畫面飽滿、線條柔美。
蒙德里安和他的小夥伴們一拍腦門兒——既然其他人都這麼喜歡曲線,那我們就來「直線救國」吧!
彼時,俄國正在進行一場至上主義的藝術革新,先鋒藝術家們徹底拋棄傳統藝術,強調精神世界和內心體驗的態度直接啟發了遠在荷蘭的風格派。
於是風格派開創了一種體系。他們拋開形象勾勒,拋開藝術個性,用純粹的幾何來表現純粹的精神,以獲得人類的共通。
1918年,一戰即將結束的那年,蒙德里安與其他六位藝術家一起,簽署了反戰、反個人主義,宣揚和平的《「風格派」第一宣言》:
有一種舊的時代意識,也有一種新的時代意識。
舊的時代意識與個人有關。
新的時代意識與普世相連。
個人與普世之衝突即反映在世界大戰中,也反映在當今的藝術上。
戰爭正在摧毀舊世界及其一切:即所有領域都以個人為主導(的局面)。
新的藝術已彰顯出新時代意識之實質:在普世與個人之間取得平衡。
……
蒙德里安和他的同伴們,想利用藝術表達對時代的關切,利用抽象的造型和中性的色彩來傳遞秩序與和平的理念。
而蒙德里安,是將這一理念踐行得最徹底的那一個。
從風格運動發起直到他去世的近三十年,蒙德里安一直在探索純粹造型的藝術表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盯上了他,蒙德里安被迫從巴黎逃往倫敦。他的畫也蒙上了陰霾,黑色線條貫穿整個畫面,給人一種憂鬱感和壓迫感。
蒙德里安生命的最後四年(1941-1944)住在紐約曼哈頓,終於遠離了戰事紛擾。
與上周介紹的林風眠一樣,他在晚年終於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拾起畫筆專心創作。
都市的喧囂、夜晚的霓虹、舞廳、爵士樂也幻化成他的格子矩陣。
這一次,蒙德里安的線條由紅、黃、藍色的小方塊和小矩形組成,格子的底色變成了灰白。
和反戰時期的秩序性和倫敦時期的陰鬱相比,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活力,呈現出的是更具律動和音樂感的美。
畫面中的彩色方塊,代表的是馬路上的車?大一點的矩形也許是霓虹籠罩的摩天大樓?又或許,整個畫面都是一曲爵士樂的具象化表達?
你得不到答案,但這樣的耐人尋味就是它的魅力。
他的遺作《勝利之舞》,是這一時期的標誌性作品。
作為一個能被全世界緬懷的畫家,蒙德里安當然不只會畫格子。
他的美術啟蒙從寫實主義開始,模仿過印象派和表現主義。
後來接觸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多神論思想,包括畢加索等立體派的作品,都促使他轉變了新的創作方向。
之後,就是我們前面介紹的最有名的格子了。
縱觀蒙德里安各個時期的創作,儘管藝術風格有所變化,但他從一開始就在探索藝術、自然和生活的關係,飽含人文情懷。
經歷了戰亂、逃亡、背井離鄉,他才找到了新造型主義這種最純粹的表達方式。
蒙德里安的格子看似沒有光影,沒有透視,沒有高深的技法,但也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他在創作中一步步尋求表裡平衡、個性和集體平衡、自然與精神、物質與意識平衡的最終產物。
同時,蒙德里安又不是絕對理性的。他並不像人們所以為的那樣冷靜審慎。他熱愛音樂和美食,喜歡跳爵士舞,也像所有荷蘭人一樣愛騎自行車。
這些生活里的情趣和憂愁,蒙德里安的感性與理性也都成為他作品裡的色塊或線條了。
看似 「簡單無腦」的經典作品背後,往往藏著一位藝術家一生的故事與追求。
在聽完蒙德里安的故事之後,也許你依然猜不到這些格子的謎語,但這並不妨礙它們的迷人,不是嗎?
—————————
文章中出現的部分藝術文化作品:
《構成之紅黃藍》皮埃·蒙德里安
《構成之三》皮埃·蒙德里安
《構成之九》皮埃·蒙德里安
《構成之倫敦》皮埃·蒙德里安
《百老匯爵士樂》皮埃·蒙德里安
《紐約》皮埃·蒙德里安
《勝利之舞皮埃·蒙德里安
《河邊的房子皮埃·蒙德里安
《小樹林皮埃·蒙德里安
《岸邊的樹》皮埃·蒙德里安
《狐尾百合》皮埃·蒙德里安
《進化》皮埃·蒙德里安
《灰色的樹》皮埃·蒙德里安
《人像之二》皮埃·蒙德里安
《奶牛》 杜斯堡
《構成之七》 杜伊斯伯格
《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黑方塊》 卡西米爾·馬列維奇
鹿特丹風格咖啡館設計圖 J.J.P.·奧德
紡織圖案 威廉·莫里斯
《紅黃藍椅》 利特維德
《主角與配角》(小品)陳佩斯 朱時茂 出演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