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問西東》中家訓背後的東西

電影《無問西東》中家訓背後的東西

1 人贊了文章

閑來無事,想起《無問西東》電影中的一個片段。這個片段,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沈光耀與其母的對話如下:

沈母:「家訓第三條,第七條,你背啊」

沈光耀:「第三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第七條,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故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於無學之富貴也。」

沈母:「你知不知道,這兩條家訓什麼意思呢?」

沈光耀:「父親講過的。不該以功名利祿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

沈母:「你知不知道,為什麼你父親和我都不希望你的當兵?」

沈光耀:「因為我是獨生子。」

沈母:「不是這個原因。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麼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夠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你懂不懂?你明白不明白啊?我怕,你都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就連命都沒了。」

《無問西東》與顏氏家訓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9309133295583232

此刻我感受到的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用自己的通達和殷殷期盼來教訓自己的兒子。

在傳統的教育背景下,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多是父母望子成龍。而沈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執著於追求功名利祿,而是能夠享受為人的樂趣,比如讀書,比如結婚。

這段視頻,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些家訓是哪裡來的呢?後來發現出自《顏氏家訓》。

上班路上,用手機看完了這本據說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

下面摘錄其中我認為最值得看的內容:

一、教育子女

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麼,要幹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

  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二、勉學

人生在幼小的時期,精神專一,長成以後,思慮分散,這就該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我七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記。二十歲以後,所誦讀的經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但人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還該晚學,不可以自己放棄。

曹操、袁遺老而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曾參十七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遊學,還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朱雲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終於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

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年開始學的,像夜裡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麼也看不見要好。

三 、省事篇

古人說:「博而不精,還不如只做好一件事。」

近代有兩位,都是聰明人,愛好廣泛,可沒有一樣成名,經書禁不起人家提問,史學夠不上和人家討論,文章不能入選集錄流傳,書法字跡不堪存留把玩,卜筮六次才有三次猜對,醫治十人才有五人痊癒,音樂水平在幾十人之下,弓箭技能泯然眾人,諸如此類,只是懂個大概,都不精通熟練。可惜啊!憑這兩位的靈氣,如果不去弄那些異端,應該會有大成就的。

什麼都懂一點,什麼都不精通。這就是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競爭激烈的時候,就容易被人取而代之。


推薦閱讀:

TAG:傳統文化 | 國學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