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恩和他的三顆石頭
4 人贊了文章
趁著剛考完step1,腦子裡還記得一點知識,今天來理一理克羅恩和他的石頭們的複雜關係。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 CD) 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反覆發作的炎症,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由於這種跳躍式,無規律損傷,讓腸腔看起來像鋪了鵝卵石的小路。雖說是可能累積全腸道任何一個地方,但常常累積迴腸末端。這就給他帶來了幾個讓人討厭的石頭。這三個石頭不管是看FA還是做Kaplan,UW等題庫時都有可能遇到。
先說結論:由於迴腸的炎症損傷導致了
1)腸道對草酸的吸收增加,形成草酸鈣腎結石的風險增加;
2)減少了迴腸對膽酸鹽的重吸收(肝腸循環),形成膽固醇結石的風險增加;
3)增加了腸道對膽紅素重吸收,形成色素性膽結石的風險增加。
- 當我第一次看到草酸鈣這個石頭的時候,感覺莫名其妙,為什麼一個腸道疾病會導致形成腎結石的風險增加呢?這跟物質吸收相關的生理知識有密切的聯繫。
我們首先要知道:1)膽酸鹽幫助消化吸收脂質,腸道中部分膽酸鹽會在迴腸末端被重吸收 再利用,也就是肝腸循環;2)我們吃進去的部分草酸會和鈣離子結合,不會被吸收,直接排出體外。
好了接下來就是一串兒讓人看著很愉悅的推導過程:
迴腸末端損傷→膽汁的重吸收再利用減少→影響脂質消化吸收,部分留在了腸道→脂質與鈣離子結合發生皂化反應→遊離草酸增多,增加了草酸的吸收→增加形成草酸鈣腎結石的風險。
是不是非常 makes sense呢!(懷念一下Dr.Turco)
- 膽酸鹽是兩性分子,在膽囊內可以增加膽固醇的可溶性,防止結石的生成。知道這個再結合上面提到的膽酸鹽的肝腸循環減少,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克羅恩病中膽固醇結石的風險會增加。
- 最後一個也跟膽酸鹽有關。由於迴腸損傷,減少了肝腸循環,增加了腸道內膽酸鹽的濃度。而膽酸鹽可以使膽紅素變得更可溶,增加了腸道對其的吸收,經過門脈系統,最後又排到了膽囊里。所以但凡有迴腸損傷的,或者做過迴腸切除的病人他們膽囊里的膽紅素濃度相對較高,從而形成色素性膽結石的風險也就增加了。
在此感謝一起討論過該問題的小安學姐,博雅學姐,夢姣學姐和王鵬學長。
Reference:
[1]Brink, M A,Slors, J F,Keulemans, Y C.Enterohepatic cycling of bilirubin: a putative mechanism for pigment gallstone formation in ileal Crohns disease.[J],1999,116(6)
請 @DrAlexander @Li Jing 做peer review.
有關什麼是"peer review", 請見:
李暘:知乎醫學科普圈,很有意義的一次小聚:peer review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