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願你能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願你能按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這篇新聞一出我就慫了。

不是怕老爸也會怎樣做,而是怕他看到這篇新聞會胡思亂想,我知道他愛著我20多年了,沒有過激行為,默默地愛著我們。

誰也不知道這位老人是怎麼想的,也許他一直都認為這是一種愛的表現,但這種愛,也許會影響女兒一生。

當了父母之後大部分時間都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吧,但說但最多的話莫過於「都是為你好」。

—————————————————— 1 ———————————————————

90後的我們將近30歲,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總認為我們還是小孩,幫我們安排好一生,規劃你要讀哪個專業,規劃你在畢業後要有份穩定的工作,規劃你在幾歲談戀愛,規劃你在幾歲結婚生子......

每次聽到家人催著哥哥早點談戀愛,早點結婚生個孩子,總是說趁他們還有能力分擔時趕緊把家庭照顧好,「我都是為你好」從不離口。

我知道他們的想法,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知道父母的迫切和擔憂。

怕現在女孩子不好找,狼多肉少;怕你在這個社會上被磨滅了對生活的渴望感到無力;怕沒有我們在之後沒有人給予幸福;怕這輩子的你總是讓我不安心......

也許按這樣過生活的話我會跟你一樣,「用盡了畢生的力氣,只是抵達了生活的平凡。

而平凡,是每個人都想著要去突破的」,我也不另外。

—————————————————— 2 ———————————————————

親密關係里,最大的殺手是付出感;而父母表達強烈付出感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句話,叫「我都是為你好」。

這句話,有人說得正義感十足,有人說得委婉動聽,但無論用什麼方式表達,都是對子女的束縛和壓迫。

父母總習慣於把孩子想得很脆弱,因為如果孩子不脆弱,父母的存在感就會降低。遇到重大決策,他們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進行考量。但這個被放在第一位的孩子,並不是現實中那個真實存在的孩子,而是他們臆想出的一個敏感脆弱、傷口永遠無法癒合的軟體動物。

「以後別再給孩子增加壓力了,你活得好是為自己」。

現實生活里的孩子,幾乎每一個,都比父母心裡的那個孩子,強壯、健康、有擔當、有夢想、有主見。

雖然也有因為父母離婚或者某個決策而尋死覓活的,但這個孩子一定是在被父母過度保護和過度驚嚇中長大的。有很多父母,保護孩子的方式就是驚嚇,各種負面新聞不加篩選地灌輸給孩子;孩子越沒有安全感,越不容易長大,也就越容易被控制。

父母通過這種方法,不僅為自己的怯懦和失敗找到了台階,還把怯懦和失敗打扮成偉大的愛,讓孩子對此頂禮膜拜。

?

—————————————————— 3 ———————————————————

不要拿付出感去綁架孩子了。台灣作家龍應台說,父母對孩子強烈的付出感,其實是一種借愛勒索,而借愛勒索的本質,是勒索,而不是愛。

所以,她給兒子菲力普寫信:

是的,孩子,如果倫理變成壓迫,親情變成綁架,你就應該是那個站起來大聲說「不」的人。

龍應台就活得比較「自由」,每個決定想的都是自己。

因為不愛,跟孩子的父親離婚;

因為熱愛,回台灣從政,堅持寫作;

又為了卻自己的心愿,60多歲辭去一切職務,遠離大都市,回農村陪伴母親。

她是一個時刻想要掙脫「母親」枷鎖的女人。大兒子17歲以後,她每年分別跟兩個兒子進行一次一對一的旅行。

龍應台說,在日常生活中,母親很容易成為一個被孩子、家人忽略的「後盾」,她想努力跳出這種身份,享受自由自在、被安排、被照顧、與兒子平等交流的機會。

?

—————————————————— 4 ———————————————————

經常有人告訴我,人老了,最看重的是親情,孩子應該理解父母。我知道這個道理。但你老了,可你的孩子正年輕。年輕的時候,你選擇為了他不去看世界,並不意味著你老了,就應該為了你,也放棄看世界的機會。

養孩子又不是欠債還錢,還要加上利息!

現實生活中,天天把「還不是為你好」掛在嘴邊的人,就是在玩一場高利貸遊戲。

中國人喜歡說母愛偉大,父愛如山,很容易讓父母失去平常心。

其實生育選擇,與職業選擇、伴侶選擇一樣,是人生避不開的一道題。選擇不生的,要承受特立獨行的壓力;選擇生育的,要承受時間和財產的付出,哪種活法都不輕鬆。

選擇前,「我願意」是基本的要求;選擇後,「我享受」是明智的選擇。

不管多難的事兒,先想自己的利益點,再去努力享受它的好,忘記它的壞,是我們在艱難生活中求幸福、不害人的秘訣。

-本文轉載於別處-

推薦閱讀:

TAG: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