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義】六足傳奇9:蟲飛薨薨

【地球演義】六足傳奇9:蟲飛薨薨

來自專欄地球演義164 人贊了文章

作為親緣關係很近的兩類陸生泛甲殼動物(參見第一百七十二回 聊聊節肢動物的分類),六足類和等足類的地位卻是判若雲泥——是真的一個天上(昆蟲)一個地下(潮蟲)。其實六足類剛剛登陸的時候,也和潮蟲一樣蜷縮在垃圾堆里,靠取食一點朽爛的腐質苟延性命。

朽木下和諧共處的跳蟲和潮蟲。這兩類動物自從出現之後都沒有什麼變化,它們也都是土壤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圖片來源見水印。

然而在石炭紀,一些昆蟲不可思議地演化出兩對翅膀,從此飛黃騰達,書就了生命演化史上最輝煌的傳奇。進入二疊紀之後,伴隨著陸地生態系統的持續繁榮,木腐真菌,裸子植物和羊膜動物興起,新的生態位不斷湧現,有翅昆蟲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歷史機遇,就勢掀起了一波多樣化的浪潮。於是,四足巨獸的嘶吼中混雜著薨薨的振翅和嚶嚶的蟲鳴,成了龍獸爭霸第一回合的背景音。

古翅類(Paleoptera)昆蟲基本延續了石炭紀的格局。肉食性的原蜻蜓目(Meganisoptera)仍然是天空的霸主。具有發達的胸葉,彷彿長著六支翅膀的古網翅目(Palaeodictyoptera)還在用針管一樣的口器吸食植物的汁液。但是不能收疊的巨大翅膀限制了它們的發展,二疊紀定格了它們的最後輝煌。隨著巨蟲時代的落幕,脊椎動物的統治地位再也不可撼動,而且正在醞釀著接收天空的統治權。

法國洛代夫盆地(Lodève Basin)出土的晚二疊世巨脈科(Meganeuridae)原蜻蜓化石,翼展大約15厘米,和今天的大型蜻蜓彷彿。它是二疊紀最大的昆蟲,但和石炭紀的近親Meganeura(翼展可達70厘米)沒法比。圖片來源自[1]。

俄羅斯昆古爾地區(Kungur)發現的兩種二疊紀古翅下綱昆蟲化石和復原圖。左:Paradunbaria pectinata(古網翅目);右:Arctotypus sylvaensis(原蜻蜓目)。圖片來源自[2]。

原蜻蜓目,古網翅目和其他古翅類昆蟲都在二疊紀末的驚天浩劫中灰飛煙滅,只有蜻蜓目(Odonata)和蜉蝣目(Ephemerida)得以倖存,並成功地延續到今天。

昆古爾Matvéevo化石群發現的早二疊世蜉蝣Misthodotes sharovi化石。在古翅類昆蟲中,蜉蝣的飛行能力差得不像話,但是它們用奇特的生活史(漫長的水生稚蟲期+朝生暮死的成蟲期)規避了這個弱點。圖片來源自[2]。

新翅類(Neoptera)昆蟲蓬勃發展,但其中的完全變態類(Holometabola)不多。只有鞘翅目(Coleoptera,參見第二百六回 六足傳奇8:金龜鐵甲)和一些小類群出現。在二疊紀,看不到蝶蛾,找不到蜂蟻,也沒有蚊蠅虻蚋。完全變態昆蟲要到1億年後,才會和被子植物(Angiosperms)一起,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

完全變態類昆蟲的系統發生關係和時間節點。基本上就是由四個超級大目:鞘翅目,鱗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雙翅目(Diptera)各自帶著一票近緣的小類群組成的。圖片來源自[3]。

上圖是三種二疊紀Parasialidae的化石,均出自昆古爾地區。7:Parasialis rozhkovi;8:Parasialis latipennis;9,10:Nanosialis ponomarenkoi。Parasialidae是一類化石昆蟲,可能是膜翅目的祖先。圖片來源自[4],7,8標尺長度1毫米;9,10標尺長度0.5毫米。

俄羅斯比爾姆地區(Perm)發現的早二疊世毛翅目(Trichoptera)昆蟲Kamopanorpa tyulkiana(上)和 Kamopanorpa tamarae(下) 化石。圖片來源自[5]。

毛翅目是鱗翅目的近親。今天生活著大約1萬5000種毛翅目昆蟲。它們被稱為「石蠶(Caddisfly)」,成蟲像極小的蛾子,幼蟲生活在溪流中,吐絲粘附沙礫貝殼,植物莖稈等包裹住身體,只露出頭部和足在水底爬行。圖片來源見水印。

俄羅斯比爾姆地區發現的兩種二疊紀長翅目昆蟲化石。上:Protopanorpa longicubitalis;下:Protopanorpa similis。圖片來源自[6]。

長翅目和蚊蠅,跳蚤的親緣關係很近。這類昆蟲被稱為「蠍蛉(Scorpionfly)」,因為許多種類的雄性成蟲長有誇張的,形如蠍尾的腹部和生殖器。圖片來源自網路。

二疊紀最繁盛的昆蟲是各種不完全變態類:直翅目(Orth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襀翅目(Plecoptera),竹節蟲目(Phasmatida),嚙蟲目(Psocida)等今天常見的昆蟲類群已經出現。螳螂(螳螂目Mantodea),蟑螂,(蜚蠊目Blattaria)和白蟻(等翅目Isoptera)尚未分化,它們的共同祖先網翅目(Dictyoptera)在落葉層潛行。當然,還有很多很難和現存種類對應的化石種類,比如小翅目(Miomoptera) 和Hypoperlida。

完整版的昆蟲譜系演化圖。所謂的「不完全變態昆蟲」非常龐雜,最主要的兩大分支包括多新翅類(Polyneoptera,包含了幾乎所有咀嚼式口器的不完全變態昆蟲)和有吻類(Condylognatha,包含了幾乎所有刺吸式口器的不完全變態昆蟲)。圖片來源自[3]。

俄羅斯Chekarda化石群發現的二疊紀直翅目昆蟲Macroedischia? Elongata化石。絲狀的觸角,強壯的跳躍後足,硬化的前翅,看上去就是一隻草螽。圖片來源自[7]。

一塊2.5億年前的草蟲圖,來自俄羅斯昆古爾地區,右側是直翅目昆蟲Angaroptera nicolaswachtleri,很像現代的蟋蟀。二疊紀的夜晚可能已經響起了唧唧的蛩鳴。圖片來源自[2]。

捷克Obora地區發現二疊紀網翅目昆蟲Roachoid Syscioblatta。它的外形很像現代蟑螂,但腹部末端有一個劍狀的產卵器,這個結構是現代蟑螂所沒有的。即使是這類在落葉層爬行的昆蟲,翅膀和飛行也可以幫助它覓食,遷徙,求偶和逃生。圖片來源自[8]。

昆古爾Matvéevo化石群發現的半翅目(Hemiptera)昆蟲Maueria pusillus化石,有點像蟬又像有點像蝽。在未來,這個家族會演化出各種蚜蟲,蟬,葉蟬,飛虱,蝽,獵蝽,劃蝽,蠍蝽,田鱉和臭蟲,用針狀的口器吸遍天上地下和水中幾乎所有動植物的體液。圖片來源自[2]。

Matvéevo化石群發現的早二疊世嚙蟲目(Psocoptera)化石Parapsocidium uralicum。在未來,一些特化的嚙蟲(食毛目Mallophaga和虱目Phthiraptera)會給各種溫血動物帶來無數煩惱。圖片來源自[2]。

一些二疊紀昆蟲已經發展出複雜的形態和行為。在彼爾姆地區Tshekarda化石群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昆蟲Tshekarcephalus bigladipotens,它可能是嚙蟲類的近親。

Tshekarcephalus bigladipotens化石,這是一隻雄性成蟲,注意它的頭部前端長有誇張的大顎。圖片來源自[2]。

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出土,研究者發現Tshekarcephalus bigladipotens的雄性成蟲分為強壯的大顎型(Macrognathous,如a,b圖)和纖弱的小顎型(Micrognathous,如c圖)兩種。雌性成蟲(d圖)則沒有大顎。那麼,這樣的分化有什麼意義?雄性會用大顎爭奪交配權嗎?如果是的話,小顎雄蟲又為什麼存在呢?井蛙或許可以試著解釋一種可能。圖片來源自[9],標尺長度1毫米。

現代的鍬甲雄蟲也具有特化的大顎,而且雄蟲的體型和大顎差距極大。上圖是井蛙養的大鍬,左邊3隻是雄蟲,最右是雌蟲。

根據井蛙的觀察,在野外,體型最大,大顎最長,力量最強的大鍬和扁鍬雄蟲(左圖中的大個子)會趕走競爭者,獨霸一棵流淌甜汁的樹,前來進食的雌蟲(左圖中的兩小隻)自然被它納入後宮。然後雌蟲用短小的口器在樹上咬出洞穴,藏身其中。雄蟲把守洞口。這時最瘦小的雄蟲會偷偷鑽進樹洞撒種(中圖和右圖,被井蛙撞破從洞里拖出來的一對,雄蟲比雌蟲還小)。大個子的雄蟲鑽不進樹洞,只能眼睜睜被綠。結果就是中等體型的雄蟲不斷被淘汰,雄蟲向著最大最強和最小最弱兩極分化。Tshekarcephalus bigladipotens很可能在2.5億年前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這種形態分化很可能推動了同類個體間的分工和合作,最終導致真社會性昆蟲的出現。

關於二疊紀昆蟲的故事還會在後面幾回繼續講述。下面介紹一下本回多次提到幾個地名:位於烏拉爾(Ural)山脈中部的彼爾姆(Perm),昆古爾(Kungur),Matvéevo和Tshekarda。這一地區在二疊紀地質和古生物研究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就連「二疊紀(系)」,「烏拉爾世(統)」和「昆古爾期(階)」的英語單詞Permian,Cisuralian 和Kungurian都是由這些地名而來;但在網上卻幾乎找不到詳細一點的介紹,實在有些不合情理。

彼爾姆在俄羅斯的位置,以及和昆古爾,Matvéevo,Tshekarda?(井蛙不是很確定圖中的Chekarta是不是Tshekarda的另一種英文譯法,請大神們指正)的相對位置,這裡是世界上昆蟲化石最豐富的地區,而且還有另一個可能是顛覆性的驚人發現,井蛙之後會專門介紹。圖片來源見水印。

除了數百種昆蟲,還發現了一些蛛形類和多足類。上圖是目前發現的唯二兩種二疊紀時期的蜈蚣之一:Permocrassacus novokshonovi,化石出自Tshekarda,圖片來源自[10]。

地球名片

化石地點:彼爾姆-昆古爾地區(Perm-Kungur Locality)

地質年代:二疊紀早期(約2.7到2.8億年前)

地理位置:俄羅斯彼爾姆邊疆區烏拉爾山脈中部

化石種類:未找到完整統計,僅昆蟲化石就達25目99科200屬,標本數量超過8000個[11]

沉積條件:未找到詳細資料

化石特徵:未找到詳細資料

代表種類:昆蟲,蜈蚣,蛛形類,石松類,真蕨類,裸子植物

參考文獻:

[1] A. N. Nel, G. Fleck, R. Garrouste, et al., The Odonatoptera of the Late Permian Lodève Basin (Insecta). Journal of Iberian Geology, 34 (1) 2008: 115-122

[2] Michael Wachtler, The insect-variety of Angaran Early Permian

[3] Bernhard Misof et al, Phylogenomics resolves the timing and pattern of insect evolution. Science, 346, 763 (2014), DOI: 10.1126/science.1257570

[4] Shcherbakov DE, Permian ancestors of Hymenoptera and Raphidioptera. ZooKeys, 358(2013): 45–67. doi: 10.3897/zookeys.358.6289

[5] I. D. Sukatsheva, D. S. Aristov, New Insects (Insecta: Trichoptera, Eoblattida) from the Lower Permian of Russia.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2017, Vol. 51, No. 4, pp. 374–381

[6] A. S. Bashkuev, New Scorpionflies (Insecta: Mecoptera: Permochoristidae) from the Ufimian of Cisuralia.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2010, Vol. 44, No. 3, pp. 291–296

[7] V. G. Novokshonov, D. S. Aristov, New and Little-known Permian insects (Insecta: Grylloblattida; Orthoptera from the Chekarda Locality, Central Ural Mountains.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Vol. 36, No. 6, 2002, pp. 644-649

[8] H?rnig, M.K., Haug, C., Schneider, J.W., et al., Evolution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in dictyopteran insects—clues from ovipositor morphology of extinct roachoids.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3 (1), 2018: 1–24

[9] V. G. Novokshonov, A. P. Rasnitsyn, A New Enigmatic Group of Insects (Psocidea, Tshekarcephalidae) from Tshekarda (Lower Permian of the Middle Urals). Paleontological Journal, Vol. 34, Suppl.3, 2000, pp. S284-287

[10] Khramov, A.V., Shear, W.A., Mercurio, R., et al., The first Permian centipedes from Russ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3 (3), 2018: 549–555

[11] Aristov, D. S., Rasnitsyn, A.P., 2015. New insects from the Kungurian of Tshekarda fossil site in Permian Territory of Russia. Russian Entomological Journal. 24(1): 17–35

感興趣的話,不妨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

推薦閱讀:

TAG:生物學 | 昆蟲學 | 古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