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鍾情「叢林法則」,崇拜「弼馬溫」,別讓孩子的攻擊變犯罪
當寶寶的期望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出現攻擊行為,有的毀壞物品,有的攻擊他人。小寶寶出現攻擊行為在3-6歲時,會達到高峰期,10-11歲的時候會出現第二次高峰。總而言之,寶寶的攻擊方式,有語言攻擊和暴力攻擊兩種方式,女寶寶前者居多,而後者多數體現在男寶寶身上。按攻擊的性質可分為硬攻擊和軟攻擊兩種方式。硬攻擊是公開的挑戰和破壞,主動地進攻,而外向性的孩子和男多採取這一方式。軟攻擊用磨蹭、哭啼、軟磨硬泡的方式迫使父母同意他的要求,不管這種要求合不合理,內向性的女寶經常使用這一方式。孩子的攻擊行為就性別而言有著明顯的差別。
小孩鍾情「叢林法則」,崇拜「弼馬溫」,別讓孩子的攻擊變犯罪
通常情況下,男孩相比女孩有著更為突出的攻擊性,男孩一旦受的攻擊會急切地向對方施以報復,若任其發展至成年,這樣的攻擊方式會轉化為犯罪行為。曾有一心理學家說過,有的孩子語言能力有限,他們的減壓方式是激怒和欺凌他們的夥伴,這也是唯一減壓的方式。從小攻擊性就強的兒童,若對其行為不加以克制,成年後,難以適應社會。所以,當孩子常有攻擊行為的時候,父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很多幼兒的心理狀態像極了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不分善惡,強者為大。其只會覺得可以攻擊、干涉、指揮他人,可以引起別人的注意和重視,就是炫耀和展示自我的方式。大人往往把這類孩子看作是犯了多動症、調皮搗蛋、破壞、不聽話的孩子。事實上,寶寶的破壞和攻擊行為從某些視角上講,是一種符合邏輯、積極意義的行動,這恰恰也是在表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發展。幼兒經攻擊行為來證實自身力量,同時,吸收父母的注意力。因此,孩子的行為經常會是父母引導的結果,玩伴之間的模仿和鼓勵也是助長其攻擊氣焰的因素之一。那些攻擊性強的幼兒同樣會受到其餘孩子的「尊敬」,軟弱的寶寶會跟在他後面當「小弟」,自然讓他的強者意識得以助長,這貌似是孩子間的「叢林法則」。
攻擊行為的出現也有遺傳因素在裡面。可馨育兒說馨媽提醒:另外,環境和家庭因素也是非常關鍵的。嬰幼兒時期是攻擊行為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年輕的父母會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各種所需,食物也是優先提供給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跟其他人分享,這樣就易讓孩子出現吃獨食的習慣。父母嬌慣和寵愛很容易導致寶寶橫行霸道,一不順心就會採取攻擊的手段去宣洩不滿情緒,甚至 以攻擊別人為樂。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體罰和責罵,極易出現抵觸情緒,這樣的情緒如果轉嫁的別人身上,就會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孩子常看暴力影視,玩暴力遊戲,也會強化孩子的攻擊心理。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攻擊行為呢?
1、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和大人經起來,小孩子的行為更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事實證明,若孩子生活在親和力強、充滿愛心的家庭,寶寶的攻擊行為就會明顯降低。父母需對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不讓寶寶接觸到具有攻擊傾向的環境,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講攻擊相關的話語。
2、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適當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嘮叨,也不要亂扣帽子。因此,這樣會對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形成障礙,且大人的過分關注反而會助長寶寶的攻擊、破壞行為。當孩子有出現攻擊行為的時候,父母應漠視之,讓孩子自己做出反省,可打罵和訓斥。大人冷處理如果能和親善行為互為配合,則達到的效果會更佳。
3、父母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對於具有攻擊性的獨子或獨女來說,父母應給予更多的關懷,日常生活中多使用一些有趣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只有這樣,才可以徹底改掉孩子的攻擊行為。在孩子出現緊張情緒或大動肝炎時,可領著他去打球、跑步或進行棋類活動等。培養孩子對文化的興趣,通過音樂、繪畫對孩子的興趣進行熏陶。
可馨育兒說Tips
總而言之,對待攻擊性的幼兒,父母需要多強調溫和教育,尤其是注意在平時培養他們的善良的品格和博愛之心,這是因為,在幼兒的成長進程中,往往缺乏的正是這些優秀品質。可讓孩子飼養小動物或參與獻愛心活動,培養憐愛之心,最終清除掉滋生攻擊行為的土壤。
你的孩子出現過攻擊行為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給大家。可馨育兒,一個有溫度的自媒體。本平台提供的科普信息僅供參考,並不作為疾病診療依據。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孕育健康問題,或喜歡我們的育兒知識,記得收藏關注分享哦,你的關注,是我們持續創作的動力!圖片來源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