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與三三昧

心經與三三昧

來自專欄南懷瑾1 人贊了文章

三三昧,空、無相、無願(無作),又稱三解脫門,為大小乘佛法所共重。

金剛經法門,六祖的無念法門,均不離三三昧。又以心經,實為圓滿詮釋三三昧,直指證無生法忍,見性成佛之路。

空,就是無,無是指我們的虛妄分別,非有,但我們錯誤以為有的;無相,就是有,有是指虛妄分別所依,離語言文字分別的離言自性;無願,是指分別即是假,離分別執著的境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觀自在菩薩在三三昧中的總相,在三三昧中,真假分明而心安住。一切苦厄皆因妄想,無妄想分別即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說空,言語安立的一切法為空,法依於無相而起,無無相即無法,無無相即無空。色受想行識,其相為無相,於無相上起色受想行識諸法,諸法皆為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這是說無相。離開諸法,無相的離言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諸法本空不生,離言自性實有不滅;諸法實無,從未染污離言自性,稱為不垢,離言自性從未被染污,本自清凈,不需再從染污中清凈,稱為不凈;我們以為諸法實有,稱為增益,我們以為離言自性實無,稱為損減,諸法實無而離言自性實有,稱為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上是廣釋諸法。這些全部是法,皆為空。佛法,四聖諦,十二緣起,乃至涅槃,都是言語安立,都是空無所有的。佛於金剛經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為無所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無願(無作)。涅槃生死等空花,有涅槃可得即落入常有,無涅槃可得就落入斷空。心明了空與無相,不分別有無,所以無有掛礙,無有期盼恐怖,無有顛倒夢想,證悟諸法實相,得無上正等正覺。

道不遠人,而人因為分別何為道,而迷惑顛倒。

壇經中五祖讓門人作偈,分明說:「思量即不中用」。還不明白嗎?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心經 | 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