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aaaaats on your mind?
來自專欄試說新語16 人贊了文章
之前,在那篇關於抑鬱症的回答里,
抑鬱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樣的?為什麼有的會抑鬱到自殺?我提到了大腦的一種神奇現象——意識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everything psychological is biological。(所有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是身體出了問題。)
有很多關於這一點的「證據」,讓人感到驚嘆。
1. 共情——empathy的神經基礎
Mirror neurons are the physiological foundations for empathy. ——Scott Crabtree
empathy這個詞,是德國哲學家Rudolf Lotze造的。em=in, pathy=pathos=feeling. 因此,empathy= to feel into, 去感受別人的感受。有趣的是,神經科學的研究似乎證實了這一點。
90年代,義大利Parma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獼猴坐著觀看別人拿東西時,它們腦中會激活一部分神經細胞。跟獼猴自己親自拿東西時所激活的那部分腦細胞一樣。這種可以「感同身受」的腦細胞後來被稱為「mirror neurons"---鏡像神經細胞。
人類在類似的腦區域也有mirror neurons. 當我們看到他人的某些動作/表情時,所激活的腦細胞,與自己做出同樣的動作/表情時所激活的腦細胞相同。也就是說,當我們共情的時候,就是我們的「mirror neurons」工作的時候。比如,我們喜歡看體育節目就是因為看到球場上廝殺的運動員們那種刺激感,能讓我們的mirror neurons激活,彷彿自己在場廝殺一樣興奮。我們看到對面的人微笑,所激活的腦細胞,就跟自己微笑時一樣。
而反過來,缺乏共情能力的人,也就是常說的「psychopath——冷血人格」,往往是mirror neurons有缺陷的。2013年,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發現,讓冷血人格者想像自己疼痛的感覺時,他們腦中關於「疼痛」的神經可以被激活。但是,讓他們想像陌生人的疼痛時,上述鏡像神經卻毫無反應,反而,他們腦中跟「快樂」相關的紋狀體部位則異常活躍。也就是說,他們對自己很緊張,對別人的死活則毫無興趣,甚至以他人痛苦為樂。
研究人員據此,提出了新的干預方法。既然冷血人格者對別人的痛苦毫無感覺,那麼叫他們體會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多大傷害,顯然是無效的。「對付」他們的辦法,是讓他們想像自己的痛苦。想像如果犯了某些錯,自己將受到什麼樣的懲罰,帶給自己什麼樣的痛苦,從而抑制犯罪率等。
儘管這種重度「缺陷」的人很難被「改造」,普通人還是有辦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的。首先面對面的眼神交流能夠激活人的mirror neurons。有可能的話盡量不要在家一個人辦公。實在不得不在家辦公的,視頻對話也可以激活一些mirror neurons。
其次,嚴格的冥想訓練,特別是「感恩冥想」——LKM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可以重塑神經通路。做感恩冥想時,你需要向自己的親人、朋友、陌生人、自然界、甚至自己,表達感謝和喜愛。這種思維練習,可以讓你的鏡像神經通路(mirror neuron pathways)越用越發達,共情能力也會提高。
這點倒是有點像那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劉三好了 = =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每天鍛煉會讓人更有共情能力。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鍛煉就是自虐。虐自己,感受肌肉的酸痛,感受以前祖先們在非洲大草原上需要跑一整天才有獵物吃的辛苦。從而更珍惜自己的身體,也更能體會別人的疼痛。
從反面說,我們有mirror neurons,所以天生就有模仿別人行為、被別人情緒感染的傾向。那些容易焦慮的人,就不要老看一些專門製造和販售焦慮的媒體信息,避免雪上加霜。要學會選擇用什麼信息來讓自己與之共情。
2. 頓悟——epiphany的神經表現
每個人都有過這種體會。解數學題或寫文章時,山窮水盡疑無路,突然靈光一閃,柳暗花明。
這種頓悟的瞬間,在我們的腦神經層面也能捕捉到。
腦神經科學家John Kounios和同事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被試做一些填字遊戲(word-puzzle),並掃描被試者的大腦活動。他們發現,每當被試者解出字謎的時候,其右腦就會突然變得異常活躍——黃色的部分。
玩填字遊戲,需要分析能力、和創意思維能力兼備。而頓悟的瞬間,其實是創意思維佔主導,理性分析思維暫時退後的時候,也就是右腦異常活躍的時候。
而且,在頓悟前0.03秒,大腦中gamma γ 波會突然閃過。γ波的頻率在30-50hz,是腦電波中最高頻的一種。科學家認為,之所以頓悟時會閃現γ波,是因為我們在努力思考時,大腦皮質中的神經細胞相互連結,最終連成一個新的神經網路。這個新網路打通的瞬間,會產生高頻率的γ波,告訴我們的「意識"——自己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
MIT的科學家Earl Miller做了另一個實驗來觀察這一現象。他訓練猴子給一些點陣圖歸類。
一開始猴子是瞎猜的。漸漸的,隨著飲料和其他的獎勵,猴子開始明白分類的原則。
到了某個時候,猴子突然就「懂了」。
在這個關鍵時間點,科學家觀察到猴子的大腦前額皮質區域,會形成一種新的神經網路pattern。也就是說,猴子從不懂到懂的過程中,大腦的神經結構已經改變了。
Miller說,頓悟其實就是學會用新的方式,看待舊事物,建立舊事物之間的「新聯繫」。
從這個角度說,猴子大腦中所建立的新「神經網路」,正是這種新思維的證物。
3. 焦慮——anxiety的神經細胞
焦慮是一種普遍的情緒。在美國,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有焦慮症。中國可能比例更高。
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Kheirbek 發現,在大腦海馬體中,有一塊區域的腦細胞,與焦慮直接相關。
他們將老鼠放在迷宮中,刻意設計迷宮裡有幾處地方通向開闊的空間。因為老鼠怕光亮,在這幾處,老鼠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科學家發現,每次老鼠來到這幾處地方,它的大腦海馬體中的某部分細胞就會特別活躍。
於是科學家用光遺傳學的方法(給腦細胞裝上藍光開關),把這部分細胞給暫時遏制住,他們發現老鼠變得沒有那麼焦慮了,也更喜歡探索開闊的空間了。
"If we turn down this activity, will the animals become less anxious? And what we found was that they did become less anxious. They actually tended to want to explore the open arms of the maze even more."
而當科學家把那部分細胞激活時,小鼠又開始焦慮了。
當然,科學家認為,這些細胞只是「焦慮"這一現象背後所牽扯的神經網路的冰山一角。要產生焦慮的反應,需要先從環境中獲取信息,然後把這些信息解讀為「危險信號」,然後再引起焦慮反應。因此,焦慮會涉及一個龐大的神經系統。但是至少科學家們已經找到冰山裡的關鍵一角了。也許在未來,我們真的可以通過光遺傳學的技術,直接操控自己的大腦,跟這些情緒正面作戰。
但是魯迅說過,真的勇士,敢於直面人生的慘淡。也許,相比於寄希望一個藍光開關來filter所有你不想要的情緒,去跟這些情緒共處,去傾聽掙扎背後的原因,才是我們更應該做的。
------------------------------------------結語------------------------------------------
思想之於肉體,就好像風之於樹林。樹欲靜而風不止。
人的疲勞,很多時候不是來自肉體的勞累,而是腦中無窮無盡的糾結,self-talk,voices in the head。
每一個念頭的來襲,無論是細小,或狂躁,身體都會忠實的隨之擺動。
很多修行者會說,精神壓力會讓人的脊椎扭曲,面部不對稱。在我看來,就像是被狂風吹了太久而變形的樹枝一樣。
佛教教我們「戒定慧」。實則,戒定慧之前,首先要「覺」——awareness。知曉自己的大腦是怎麼工作的,知曉自己許多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的「戒」,「定」,「慧」。
這也是我們同時需要科學和宗教的原因。science tells us why, religion tells us how.歸根到底,這些知識都是為了讓人類更好的生活。
May you be wise.
May you be truly free from sufferings.
May your relentless mind set you free.
--------------------------------------專欄和公眾號-------------------------------------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
試說新語D for Design歡迎搜索公眾號「IrisDesignClass",關注 [ Iris的設計課 ],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會寫一些所思所見、設計沉澱,不定時更新。
參考:
(PDF) The Neural Basis of Empathy
I Feel You: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Extreme Empathy: Cris Beam
The Eureka Hunt
Creative Heuristics #5: The Neuroscience of EpiphaniesCreative Heuristics #5: The Neuroscience of EpiphaniesCreative Heuristics #5: The Neuroscience of Epiphanies
Researchers Discover Anxiety Cells In The Brain
推薦閱讀: